小学品德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几点做法
2018-11-12曲庆成
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课堂高效的关键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在课堂学习中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其区别就是学习积极性问题。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紧密相关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尊重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好的学习情绪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学生喜欢这个教师,他就很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学习成绩也会很好,反之,就不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学习成绩也很糟糕。由此可以看出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首先就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作为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从内心真正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千方百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乐其道”,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巧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学习活动中,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到很有趣,能激发求知欲望,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习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不能简单地只用文字材料,可采用图片展示、视频展示、小品表演、动画展示、生活事例等。好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發学生思维,丰富课堂内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快乐课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垃圾带来的烦恼”这一主题时,可以播放课前搜集的垃圾图片或视频资料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形成主观感受,再联系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垃圾污染现象,这样,在谈感受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不能把教学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当把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融入品德课堂教学中,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品德的内容无处不在,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受到教育,形成要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意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品德兴趣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水平。
四、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单向性,使处于被动接受的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每位成员都要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和其他成员一块分享、交流,在不断的表达中,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交流,形成独立见解,并逐步培养起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团队精神,使小组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
为保证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组织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小组人员一般为4人,根据每人的具体特点设定为1—4号成员,各小组之间尽量做到相对平衡,以实现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小组内各成员要分工明确,由组长负责有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的角色根据表现情况进行适时轮换。小组合作的评价实行整体评价,以实现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使品德课真正成为深受小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并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和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功能。
作者简介:曲庆成,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山东省邹平县临池镇古城小学,1992年参加工作,曾先后在初中、教委从事历史学科教学、班主任及学校管理等工作,现担任小学校长职务,兼任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从教26年来,多次获得县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