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8-11-12黄群慧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是京、津落后的产能向河北转移,而是三地分工合作下的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简单地说,京津冀要想协同发展,需要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什么是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呢?这个新产业生态系统与原有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别就是:京津冀三地工业资源配置更科学;产业价值链分工更合理;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
如何打造这个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呢?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支点?我认为这个支点就是雄安新区。把北京、天津的一些高端高新产业转移到雄安,通过雄安再辐射到河北。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于2018年4月份公布,明确了雄安新区到2035年前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方向,提出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现代化农业五大产业。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五项建议。
一是雄安新区产业定位要着眼于解决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重大急迫的现实问题。雄安新区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理应探索解决中国产业遇到的自主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周期性产能过剩等问题。雄安新区要实现更快速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北京的创新要素资源,而是应该利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源来发展。
二是雄安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要树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从全球角度形成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错位竞争的理念。首先要从全球竞争角度考虑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什么短板和问题,这些问题在固有的城市群格局中无法解决,可以通过雄安新区这样一个全新的城市来弥补。其次是考虑在参与全球竞争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区域如何实现适度的错位发展,从而保证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住“弯道超车”机会,逐步形成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全球创新中心和全球高端产业基地。
三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比如大数据、区块链等,未来充满了变数,雄安新区具体的产业方向应该如何选择才能与新技术相适应呢?
作为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示范的窗口,雄安新区产业定位应考虑城市建设过程的自身需求,通过城市建设培育出满足未来之城需求的产业;从短期来看,雄安新区在起步阶段可以发展产业链比较短、偏向服务和软件应用的信息产业,进而破解京津冀产业发展水平梯度明显、一体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从远期来看,雄安新区要以信息技术和金融为基础来构建城市的产业体系,把握信息技术的核心,以产业技术和模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搭建好平台来集中软硬件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等。
四是在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以后,雄安新区需要着手解决与河北及周边地區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协作配套关系。从产业链的角度看,雄安新区应做链条中的顶层环节,如设计和研发,还可以重点发展“母工厂”,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应该在河北及周边地方来实现。同时,在招商引资环节中,雄安新区要与周边城市共同招商引资,共育产业链,共同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比如说环保产业,以白洋淀为例,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其水质优劣直接关系到雄安新区整体环境质量。因此,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而且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些投入的需求间接地带动了河北环保产业的发展,而且是创新高端的环保产业。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和人才的吸引。制度到底怎么来创新?最为关键的是人才,但是仅仅靠河北的人才支撑是不够的。雄安新区未来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将吸引全国甚至世界的人才,因此要高度重视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和专业人才引进。
(本文系黄群慧所长在2018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启动仪式上的演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