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018-11-12单丽华
单丽华
一、落实预习任务
采取前置性学习形式,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做出标注。同时要求学生完成三个任务:
1.现场表演,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融入课文春节内容表演歌曲、小品等。
2.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春节时间点、最喜欢的词句。
3.写一段家乡过春节的热闹场景。
二、节目引入课文,问题启发思路
1.小组合作演绎小品《除夕之夜》。剧情(省略)。
2.教师导入:同学们,刚才这个小品精彩不精彩?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又是怎样的,课前大家已经对课文略知一二,能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吗?(忙碌,热闹,团圆,开心)
3.讀了这篇文章,你发现它的叙事方法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整个文章的?
(课文以时间为主线,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大扫除—到了除夕家家团团圆圆—初一全程休息—正月初六店铺开张—元宵节—正月十九。)
4.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内容对比分析,掌握详略繁简
1.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对春节的哪个日子内容详写,哪些略写?请仔细默读一遍后,用括号把详写内容括起来。
2.分成单双组,单组读详写部分,双组读略写部分。之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四、详解课文内容,品读体会交流
(一)详写内容中,请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部分好好读一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话,你最喜欢哪个用词,根据预习所完成的了解北京春节与本地春节的风俗是否相同这一任务。大家谈谈感受和体会。
(二)学生阅读课文。
(三)学生谈感受交流:
1.腊八:(课件出示句子:“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用词:“家家”“农业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图片)
板书:忙碌
(课件出示句子:“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用词:翡翠、辣
板书:美味
2.除夕
(1)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分小组朗读:读后的除夕感觉?
板书:热闹
(2)提炼出“除夕真热闹”的关键词
“家家赶”“男女老少都”“灯火通宵”“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启发学生:除夕夜的团圆何等重要。老舍先生细腻描写都有哪些,给你的感受?(有味、有色、有声)
教师小结
(3)除夕这天,你家是怎么过的?
生:自由说
小结:除夕夜热闹非凡,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故事。
(4)引导学生融情感于朗读中,训练朗读技巧。
3.正月初一
(1)课件出示:
问题引导:读了第八自然段后,请同学们说一说——
一是“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二是“截然不同”什么意思?三是“正月初一”与“除夕”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呢?
课件演示:“全城都在休息。”
感受:热闹之后的悠闲。
(2)人们悠闲自在体现在哪儿?
活动面面观……
小结:年味散发着悠闲,人人轻松自在、快乐开心。
(3)朗读:读出轻松自在之感。
4.元宵节
(1)师:元宵节主要写的是什么?(灯)
(2)画出灯的语句来,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3)学生交流一番后汇报。
课件演示:元宵节灯盏,在熠熠生辉的灯海人群川流。
(4)想象:假如你也在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什么样的彩灯呢?
五、回归课文比较阅读,领悟具体写法
1.回顾课文,再次感受老舍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从详写的内容重温中感受北京春节的温馨。
2.提供学生交流讨论的平台。详略写的优点在哪里,突出了北京春节怎样的民俗特点,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3.运用迁移法,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如何学会抓住主要特点进行描写,从而提高习作水平,让作文更具个性和特色。
板书设计:
4.北京的春节
腊八:忙碌
除夕:热闹
正月初一:悠闲
元宵:璀璨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京味的语言、“俗白”风格,勾勒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字里行间体现出对地域根文化的深度认同和由衷喜爱。针对本课教学,笔者作了如下反思:
(一)采取前置性预习方法,把对课文理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完成既定的预习任务,这一过程本身就能够使得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更为主动地理解课文、熟悉课文,并对阅读课文过程出现的疑点、难点作出记载,并在课上解疑释惑,提高听课效率。
(二)讲读方式有详有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手法的高超技巧,抓住北京春节的四个重点时段进行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与喜庆,体会课文表达方法的精妙。
与此同时笔者也看到存在的不足之处:
1.学生前置性预习能力较弱,不少学生回归到传统预习方式上。
2.在教学中,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角,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比较少,学生的个性声音难以发出。
3.对老舍先生写作语言风格的感悟力不强,感悟程度不深,尚不能达到学生完全理解语言并自觉习得知识、积累知识和写作技巧方法。
4.作为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的——读,还比较欠缺,通篇都是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感悟理解显得肤浅。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也要有详略得当的平衡设计,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扎实读的训练,读通读透,感知品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品味课文奠定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