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左权小花戏的“真”“扇”“美”

2018-11-12王欣欣

速读·中旬 2018年10期

摘 要:产生于太行山巅左权县的“艺术奇葩”——小花戏,是三晋歌舞艺苑中光彩夺目、清新高雅的文化瑰宝。从“文社火”的产生,至抗日战争时期小花戏的新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小花戏的继承与创新,再至20世纪90年代后小花戏的辉煌发展,直至今日,小花戏呈现出了以舞传神,以扇表意,扇舞结合的一种舞蹈形式。由此,山西左权素有“花戏之乡、民歌之海”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关键词:左权小花戏;扇花步伐;舞姿颤颠

小花戏原是一种载歌载舞并且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它那翩跹飞舞的扇花、轻快活泼的步伐和秀美舒展的舞姿,再配以原汁原味、土色土香的演唱伴奏和精炼短小的故事情节,展现出了小花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经久不衰的发展活力。当地群众形象生动的把小花戏的艺术特点概括为“一小、二花、三有戏”,而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欣赏艺术本体的“真”、“善”(“扇”)、“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将小花戏的艺术审美特征提升到另一层面上来,对进一步加深理解山西左权小花戏的风格特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小花戏之“真”

(一)“真”实的来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花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印证着这一点。如它飞舞多变的扇花都是在“擦脯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擦脯扇”是小花戏中最为原始的一种扇花,它的由来完全是模仿了日常生活中拿扇乘凉的状态,前人在此基础上舞动时将扇拉开至身旁以加大动作幅度,再将扇挽转至胸前,这样反复舞动。然而,人们对于美得追求是无止境的。单一挽转扇面的舞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于是人们在“拳形握扇”的基础上将其持法发展到“五指夹扇”,由原先两扇的轻微碎抖发展到如今快速翻转的“蝴蝶扇”,

它的形成不但加强了小花戏的可舞性和表现力,而且为小花戏的风格塑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再如小花戏中的典型步伐“唿嗦步”,它的主要特点是双膝在舞动时快速做碎小的颤动,从而使全身达到一种晃晃悠悠、颤颤颠颠的感觉,这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人们在生活中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在“唿嗦步”的基础上逐渐的放慢了膝盖颤动的速度,加大了舞动的幅度,进而形成了膝盖脚掌的颤颠和腰胯扭摆的有机结合,即风格特色鲜明的“三颠步”。步伐的发展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小花戏脚下的舞步种类,使其风格韵味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汉秧歌的“扭”、“三道弯”及戏曲中生角走八字形等特点,使小花戏的步伐更加花哨、潇洒,同时也保留了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二)“真”情实感的流露

在左权采风时总听小花戏的传承人李明珍老师这样说:“当我们在表演小花戏时,特别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它的肢体动作不仅要体现外形美,而且还要能传达出人物的内心美,体现出小花戏独有的韵味。”其实,小花戏中的每个动作都是舞者内心世界的独白,“惊”、“羞”、“喜”、“恼”、“怒”无论表现哪种状态,舞者都要将肢体、面部、扇子融合起来,以扇抒情,以面展现,“扇”“面”“心”三者贯穿小花戏表演的始终。如小花戏的传统卖菜组合,舞者立起半脚掌做十字步,双扇经体前上提至头顶上方,然后快速甩向肩部,此时舞者身体微向后靠,头部快速的左右晃动,边甩扇边晃头,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表现到了极致。小花戏的表演之所以能扣人心弦,使观赏者想要跟着舞动起来,是因为它通过舞蹈肢体动作流露出的真实情感使人们产生了想象,触发了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真正的做到了舞自情发,情自心生,以情引舞,以舞传情,神形兼备。然而,小花戏也正是因为它的“淳朴”“厚实”“不做作”赢得了观赏者的喜爱之感。

二、小花戏之“扇”

小花戏的扇不同于其他汉民族秧歌的扇,它的扇是小花戏独有的双手扇,两把彩扇在舞者手中舞动起来,灵活轻巧,开合自如,扇花绚烂多变,层出不穷。有些观赏者看过左权小花戏,均将其称之为“扇舞”,也正呈现出了小花戏扇花飞舞多变的特色。两把简单的双手扇可是小花戏中的万能道具,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加工,在表演时扇子合拢可象征斧头、耙子、镰刀、勺子等工具,也可象征稻苗、庄稼等农作物;扇子展开时可象征书本、筐子、镜子等,也可象征花团锦簇、蝴蝶翩翩飞舞等景象,由此可见“扇”是小花戏抒发情感,或渲染氛围的一种重要道具,同时也体现出小花戏持扇手法的多样性,如“拿合扇”、“四指夹扇”、“五指夹扇”、“三指捏扇”、“拳形握扇”以及“举扇”、“端扇”、“飘扇”、“按扇”等动作。但就小花戏的扇法来说,它在舞动的过程中讲究却是很多的,开、合、绕、转、快、慢、动、静等都有其规范特征。如在一部中型剧目《太行颂》中,它从始至终将扇子做为道具使用,舞者将扇子喻为红花、绿草,或竹筐、衣裳,或纺织道具,或刀枪器械,整个表演过程将扇子的萬能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得酣畅淋漓。

三、小花戏之“美”

(一)蹁跹飞舞的“扇花美”

在小花戏的风格特色中,飞舞百变的扇花是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如不同方位的“撒扇”、“大小翻扇”、“穿立扇”、“擦脯扇”、“大小转扇”、“挽扇”、“磕扇”、“甩扇”等典型动作,但其中的“蝴蝶扇”是山西民间舞小花戏独有的扇花,甚至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是唯一的。在做蝴蝶扇时要求舞者双手“五指夹扇”,在体前或体旁运用臂、手腕、手指的配合将扇面快速连续的左右翻转,每次翻转的角度大约在二百七十度左右,做起来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单从它的舞动技艺上看并不复杂困难,但想要准确把握它的风格韵味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易行,因为无论是扇子的持法还是舞法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至今小花戏以“蝴蝶扇”为基础的扇花,比较常用的还有五十多种,如“滚绣球”、“双分蝴蝶扇”、“双合蝴蝶扇”、“摇摆扇”、“朝阳扇”等,无不体现着小花戏独特的风格韵味。如舞蹈《扇花花开》就是运用了小花戏“蝴蝶扇”这一要素,扇花铺满全台,将“花开扇开”,“扇开情开”,“扇情交融”在舞台上演绎出来。

(二)轻快活泼的“步伐美”

小花戏的步伐轻盈欢快,富有弹性,如“唿嗦步”、“小颠步”、“箭跳步”、“犁步”、“跳踏步”、“颤颠跳”等,其中最具特色、最为典型的步伐还是一步三颤的“三颠步”,它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独有的步伐。其实,小花戏中所有的步伐都离不开“颤颠”这一基本动律,由于左权县多是山地,道路崎岖不平,人们在日常行走时为了保持身体的稳定性自然会产生走路膝盖微屈,并且颤动的习惯;再者由于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缠足陋习,导致妇女在行走时双脚无法全力支撑身体的重量,故而双膝会自然的微颤。众多因素促使小花戏形成“颤”“颠”“跳”“蹬”的脚下步伐特征,再加之“扭”“摆”“甩”等辅助动作的配合,使小花戏的步伐具有“起伏颤颠”“轻盈活泼”“潇洒大方”的风格特点。“三颠步蝴蝶扇”就是步伐和扇花的完美结合,“颤中带扭”“颠中带跳”“颤颠一致”,再配合“蝴蝶扇”的翻转,塑造了小花戏“三颠步”脚下极有弹性、身体起伏优美的颤颠形象。

(三)俏丽舒展的“舞姿美”

小花戏的舞蹈动作优美舒展,娇柔婀娜,并且灵活多变。如典型的“拧身磕扇”、“箭步穿杨”、“画龙点睛”、“回头望月”、“晃手颠跳”等动作,都是在“颤颠”的步伐动律和扇花的基础上渐渐发展起来的。小花戏中的“拧转”和“三道弯”是其典型的动作特征,主要是以腰部为轴心,将身体用巧妙的扭劲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形态,这当然也离不开头部、双肩及手臂的配合。著名教育家皇甫束玉在看完小花戏时这样说“小花戏必须要‘花,如果不在优美的民间音乐民歌舞蹈上下功夫,那就只有去扭大秧歌了。”老先生所说的“花”是包含了扇花、步伐、舞姿三者的,而只有这三者的协调统一,完美配合,才会有今日绚烂夺目、土色土香、矫健舒展、俏丽优美的山西民间舞蹈——小花戏。

參考文献

[1]李明珍,刘瑞琪.左权小花戏[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2]左权县文化志编纂委员会.左权县文化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徐三俊.重修辽州志序[A].辽洲志(八卷):补遗(一卷)[C].台北:成文出版社,2007.

[4]李海燕.太行山上的奇葩——略论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31-133.

[5]田洁.左权小花戏形成原因探究[J].黄河之声,2009,17:60-61.

[6]李玉琴.左权小花戏舞蹈动态研究[J].音乐时空,2016,09:45-46.

作者简介

王欣欣(1993—),女,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2011年考入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编导专业,2015年被保送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间舞蹈的表演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