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之花,根植乡村土壤
2018-11-12姚荷仙
姚荷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学理念所呈现出来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教师们打破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本教参一课本,一支粉笔一张嘴”,努力去探索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課程理念。
课改春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各地相继盛开了课改之花,如景弘教育、洋思课改等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我们这一方偏僻的土地。结合当地教学实际,取长补短,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10+20+10”,即10分钟自主学习,20分钟合作、小结、探究、交流展示,10分钟课堂检测。
经过两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检验、取得了一定效果,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讲解、归纳总结的能力得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都有明显增强,学习的风气正了,学期的检测成绩较课改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室里按照学习小组布置,座次排列有讲究、角色分工有安排。各组都有励志组名和口号。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以“10+20+10”模式为主,安排制定自己的课堂。我的语文课堂是先利用下课时间让各位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出一些有关字词音、形、义,文学常识、诗歌的默写、赏析、课文句段的赏析、古文知识等常规题型进行小组间的检测。一般在3~5分钟内完成。刚开始有一点乱,过了两天就走上了正轨,效果相当不错。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他们确实能找出许多有价值的好题目,既达到检测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巩固自己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其实,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我根据每课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所学内容:①自主学习:预习检测、字词音、形、义、作者、作品相关文学常识、课文思路、结构层次;②合作探究:小组长带领组员一起针对问题进行交流、相互监督、订正,规范答案;③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分工展示答案,在规定粉笔书写区域或口头展示;④讲解:“我讲解完毕,请大家指正”,“还有质疑吗?”
就以《社戏》一文的导学来说,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歌曲《童年》导入现出了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在文中写了钓虾、放牛、看戏等童年趣事,详写了哪件。进入合作交流问题:①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行船去看社戏时沿途的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②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③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④这群可爱的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⑤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布置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进入激烈的讨论交流中,教师巡堂观察指导,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者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有形(视觉):“起伏的连山”,“一丛松柏林”等;有色(视觉):豆麦田地的“碧绿”,月色的“朦胧”等;有声(听觉):笑声、嚷声、水声、笛声等;有味(嗅觉):豆麦、水草的清香等;有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等,有心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等。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文中除了水乡活动场景自然风光的描写外,还有作者的叙述,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等,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划线标出。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都很好地为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作品主题服务。(本文通过对少年时“我”与小伙伴看社戏的一段往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善良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展示、讲解后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时必须做到重视结果的同时又要重视过程,抓住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进步表现,公正评价,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公众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启发学生,树立其信心,促进其发展。最后还有谈本节课的收获、当堂检测巩固。
我校的新课堂改革“10+20+10”模式在新晃县教育局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周边兄弟学校的鼎力相助互相探讨交流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流: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和谐交流,教学相长,在讲解中融入礼仪规范,形体塑造、口语表达,学生的言谈举止也得到相应的锻炼,效果明显,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诚心浇灌,这朵课改之花根植乡村土壤,结出课改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