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葡萄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2018-11-12关倩倩邵先豹杨腾腾
关倩倩 邵先豹 杨腾腾
摘 要:采用高温聚合法制备聚葡萄糖,以合成产物中各组分含量为检测指标。本文研究了反应温度、酸含量、反应时间、真空度等因素对聚葡萄糖合成的影响,确定了聚葡萄糖最佳合成工艺为:在反应温度170℃、柠檬酸用量1%、反应时间120 min、真空度100 kPa的条件下,得到的聚葡萄糖含量高于93%,产品色度低,口感良好。
关键词:聚葡萄糖;高温聚合;色度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229
聚葡萄糖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主要由葡萄糖随机聚合而成,其糖苷键种类繁多,分子机构非常复杂。作为水溶性膳食纤维的一种,拥有低热量、无糖、低血糖指数、稳定、具有极高耐受性的特殊碳水化合物,具有益生元的特点[1]。它所具有的调整肠胃道微生态环境,通便、预防肠道疾病等生理特性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中,尤其是低能量、高纤维等的功能性食品中[3]。因其有着特殊的生理保健功能,使其食品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力[2]。本文围绕聚葡萄糖的合成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确定了产品最佳制备工艺[5]。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苹果酸(分析纯)、酒石酸(分析纯)、柠檬酸(分析纯)、无水葡萄糖(分析纯)、山梨醇:苏州天易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纯净水、活性炭脱色剂: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
1.2 实验仪器
ME104E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真空干燥箱、循环式真空泵、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沃特斯;UV-1800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ZDW-1000W电炉:泰州市骏前电热仪器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按一定比例准确称取食用酸、无水葡萄糖和山梨醇;投入反应釜中升温真空聚合,达到预定时间后得到淡黄色黏稠液体,进行组分检测[5]。通过分析聚葡萄糖中残留葡萄糖的含量可判断聚合反应进行的程度。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类别及添加量、反应负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来控制产物的聚合程度,并且以合成产物中组分含量作为衡量指标[4]。
2 实验工艺流程
原料称取→混合均匀→高温真空缩聚→成品→溶解→组分检测→高温脱色。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1.1 酸含量聚葡萄糖DE值的影响
山梨醇作为增塑剂,能够降低产物聚葡萄糖的黏性,改善其口感与色泽。由于生产成本及工艺条件的限制,并经过实验分析及文献搜索确定所用食用酸为柠檬酸[6]。
食用酸的种类及用量对聚葡萄糖的制备有很大影响,随着食用酸用量的增加,可利于大分子聚合物的形成。为了分析各多元酸对缩聚反应的影响,我们针对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的对比试验如图1所示,当酸用量达到1%后,合成产物中DE值降至4%以下,并且趋于稳定。通过考虑经济因素选择酸种类为柠檬酸,添加量为1%[5]。
3.1.2 反应温度对样品DE值的影响
聚葡萄糖的合成主要是葡萄糖在高温真空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因此,反应温度对聚葡萄糖制备的影响很大[8]。进行了温度梯度实验,如图2所示,聚合反应初始温度140℃,随着温度升高,产物还原糖含量迅速降低,当温度升至190℃以后,產品DE值变化趋于平稳,但聚葡萄糖粗品的颜色会迅速变深,对后期的精致浓缩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选择190℃作为反应温度。
3.1.3 反应时间对样品DE值的影响
实验反应时间也是影响反应的最重要因素之一[7],一般来说反应时间越长,葡萄糖的聚合度也越高,样品的DE值也就越低。但实验证明当反应超过一定时间后,样品的DE值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且样品的颜色会明显变深,由图3所示,当反应时间达到120min时,反应物的DE值基本保持稳定,因此,确定最长反应时间为120min。
3.1.4 负压对样品DE值的影响
聚葡萄糖的聚合反应是在负压状态下进行的[9],在实验中是以真空泵抽取反应釜中的空气来实现的。负压状态利于合成反应产生的水及时排出,同时防止发生氧化反应。由图4可见,随着真空度升高,彻底反应,产物DE值越低。因此选择真空度为100kPa。
3.2 实验对比分析
在以上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因酸量和反应负压在特定条件下对实验影响较小,以柠檬酸添加量1%,反应负压100kPa条件下选定了6组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并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组分检测和活性炭脱色实验分析,以明确表示出各实验样品的组分及色度。
由以上实验结果所示,实验方案一的聚葡萄糖聚合度最高,说明了在较高温度、较长时间及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聚葡萄糖的聚合反应较为剧烈,最终样品的DE值也较低,但起色度较高,这样会对以后的精致浓缩造成压力,也对最终成品的色度产生很大的影响。经实验室各位研发员的最终商讨,确定项目2为最佳实验方案[10]。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聚葡萄糖合成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11],结果表明,柠檬酸用量1%、反应温度170℃、真空度100kPa、反应时间120min的条件下,得到的聚葡萄糖含量高于93%,产品色度较低,口感良好,可适用工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Hans H Rennhard,Lyme Conn.Polysaccharides and their preparation[P].USA:3766165,1973-10-16.
[2]万茵,黄邵华,傅桂明.聚葡萄糖的制取、性质及在食品中的功能[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0,21(5):30-34.
[3]赵征,路福平,王洪玲,等.聚葡萄糖中试样品质量和热稳定性的评价[A].无锡:中国微生物学会,1998:403-406.
[4]张惟杰.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10.
[5]张泽生,王可凤,孙平,等.聚葡萄糖合成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1,36(5):87-90.
[6]陈子昂,李韶雄,李华,等.新型食品配料-聚葡萄糖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2(6):29-31.
[7]万里.聚葡萄糖的合成及工业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
[8]张莉,袁卫涛,薛雅莺,等.聚葡萄糖的应用研究进展[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20(9):38-40.
[9]黄婧,杨海军,辛修锋.聚葡萄糖特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J]. 山东食品发酵,2007(4):52-56.
[10]张陈.生物法生产低聚葡萄糖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
[11]赵凯,张守文,方桂珍.聚葡萄糖的特性及其在低脂冰淇淋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3(3):34-35,37.
作者简介:关倩倩,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粮油加工;邵先豹,研究方向:生物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