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露地黄秋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8-11-12毛同艳
摘 要:为提高北方地区露地黄秋葵栽培水平,本文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施肥整地、定植、定植后管理以及采收等方面进行技术探索,形成北方露地黄秋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北方地区种植黄秋葵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北方露地;黄秋葵;高产高效
中图分类号: S6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59
黄秋葵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和各种矿质元素及由果胶、多糖等组成的粘性物质[1]。由于黄秋葵喜温暖,怕霜冻,整个生育期应安排在无霜期内。在北方地区多采取棚室内育苗,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来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现将北方地区露地黄秋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培育壮苗
北方地区应选择低节位坐果、连续坐果性强、果实五角形、果色鲜绿有光泽、品质优良的品种,如杨贵妃、五福等。黄秋葵苗龄为40~45d,3~4片真叶展开。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初在棚室内播种。
1.1 浸种催芽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50~55℃温水浸种15~20min钟后,在常温下浸种12h。投洗后用湿毛巾包好,放在25~30℃的条件下催芽,36h刚露白时即可播种。
1.2 营养土的配制
营养土按未使用除草剂的大田土、腐熟有机肥和草炭土7:2:1的比例配制,另外再用20g苗菌敌+20~25kg细砂土过筛拌勻,播种时上覆下垫,防治苗期病害。
1.3 播种
将配好的营养土装入32穴或50穴的穴盘中,浇透底水,撒一层药土,每穴播种1粒出芽的种子,再覆1cm的药土。
1.4 播种后的管理
播种后覆上地膜,以保温保湿为主,苗床白天保持25~30℃,夜间保持15~20℃,地温保持20℃左右,一般2~3d即可出苗,出苗后适当降低温度并充分见光,白天20~25℃,夜间保持12~15℃,地温保持20℃左右。水分应根据苗情、土壤和天气情况决定,缺水时一般在晴天上午浇水。在苗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1~2次叶面喷肥。在定植前1周进行低温锻炼。
2 选茬选地、施肥整地
黄秋葵忌连作,也不能与果菜类接茬,最好选根菜类、叶菜类等作前茬。土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壤土较宜。5月初,及时深耕,每667m2撒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kg,氮磷钾复合肥20kg,混匀耙平起垄覆膜。露地栽培多采用垄宽80cm,垄沟40cm,大垄双行定植,株距40cm,每667m2保苗2500株左右。
3 定植及定植后管理
5月中旬,当5cm地温稳定通过10℃,气温稳定通过12℃时,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定植。
3.1 肥水管理
黄秋葵是阶段采收作物,结荚期较长,整个采收期需肥量较大,在基肥充足的前提下,还要多次追肥。缓苗后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m2施氮肥10~15kg;结果初期实行第2次追肥,每667m2施复合肥15~20kg;当第1~2个果采收后,每667m2追尿素10~12kg。每次施肥后都应及时浇水。植株生长后期,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隔5~7d喷1次,连喷2~3次,能有效防止早衰。
3.2 植株调整
黄秋葵以主蔓结果为主,应及时摘除侧枝,尤其是基部的侧枝,减少养分损耗。开始采果后适当摘去基部老叶、黄叶,以利于通风,减少病害的发生。
3.3 病虫害防治
3.3.1 病毒病
黄秋葵病毒病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成株比苗期发病重。植株染病后全株受害,尤其以顶部细嫩叶片十分明显,叶片表现花叶或褐色斑纹状。选用抗病品种,或在发病初期用5%菌毒清400~500倍液,5~7d喷1次,连喷2~3次。
3.3.2 疫病
黄秋葵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当幼苗长20㎝以后,疫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褪色,至全株萎蔫或打倒。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病枝,根据作物发病情况,选用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每隔5~7d喷1次,连续喷2~3次。
3.3.3 蚜虫
黄秋葵虫害较少,偶尔有蚜虫危害。在整个生长期内可结合叶面肥喷施2~3次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能有效防治蚜虫。
4 采收
黄秋葵的嫩果部分食用。收获过早,产量较低;收获过晚,纤维增多,口感变差,失去商品价值,因此需要适时采收。一般花谢后3~4d,嫩果长到7~9cm时采收,此时商品性最好。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采收,在果柄处剪下,以免伤害植株。采收后最好放在低温处,并控湿度,防止伤热变色。采收期可从7月初持续到9月下旬。
参考文献
[1]潘小曼,罗殿海,马桂芝.“黄金植物”黄秋葵及其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6):434-435.
作者简介:毛同艳(1968-),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