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2018-11-12刘欣怡上海大学
文/刘欣怡,上海大学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能力跻身国际前列。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列为新发展理念之首,要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商业银行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关键主体,区块链则是科技金融一个发展的新方向。在银行业上,区块链具有创建大型、低成本网络的能力,尤其在解决信息共享、相互信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前沿技术与电商供应链融资业务相结合,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1 国内外现状
在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的银行业务正在走向衰落,银行业开始重新寻找和确定自己的价值定位。
2017年1 月,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邮储银行上线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托管系统,这是中国银行业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公开应用于银行核心业务实践。位于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帝聚银行在2017年12月底宣布接入区块链,共同研发去中心化的智能国际口令,英文名为DIGI。2017年底招商银行联手永隆银行、永隆深圳分行,成功实现了三方间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跨境人民币汇款,这是全球首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同业间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
2 区块链技术
2.1 比特币与区块链
表1 中心化系统与区块链系统的区别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 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区块链技术就是比特币的核心技术。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方式,通过数学算法来生成一系列有序数据块,来构建一个安全的数据库。系统中的任意节点,通过密码加密,彼此联系,每个数据块含有一定时间内的系统全部交易数据,利用密钥检验其数据的有效性,并且与下一个数据库相连,最终这些节点形成了存储了全部信息的数据链。
2.2 区块链特征
区块链系统与传统的中心化系统特点如表1所示。
3 区块链在银行业的应用
表2 区块链技术优势
在商业银行中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银行业务的痛点,为银行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区块链技术因其安全可靠性,被运用到数字货币、资产托管、清算结算等业务场景中。
邮储银行推资产托管系统就基于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实现,免去了重复信用校验的过程,业务环节显著减少,校验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能够多方实时共享,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浙商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了移动数字汇票平台。企业与个人可以在移动客户端实现签发、签收、转让、买卖等功能。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通过数字资产的方式来交易,交易信息能够很好留存且无法随意篡改。平台的成功应用实现了从纸质汇票、电子汇票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汇票的层级跨越。
微众银行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了落地联合贷款结算和清算业务中。2016年8月,由微众银行推出的我国首个跨机构联盟链开始上线试运行,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备付金管理及对账流程得到显著优化。
民生银行搭建了区块链云平台。2016年11月,民生银行加入R3区块链联盟,在云平台上对区块链共识算法、、交易记账、智能合约、数据传输、智能钱包、去中心化应用等进行了深入探索。
光大银行则将区块链这一技术运用到了慈善公益事业领域。“母亲水窖”公益慈善项目的区块链公益捐款系统就是光大银行积极探索的产物。在区块链技术下,交易信息无法篡改,十分安全可靠,实现了“母亲水窖”捐款信息的公开、捐款费用的可追溯、账务信息的不可篡改以及捐款者隐私的保护。
4 存在问题与启示
4.1 存在问题
尽管区块链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已有近十年时间,但区块链在商业银行中的许多应用场景仍处于构想阶段,仍在实验探索中,距离现实运用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制度上的约束。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的特征淡化了国家及监管等概念,对现有体制带来了重大冲击。
二是是监管上存在风险。区块链探索和应用缺少明确的监管要求和准则,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面临较大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区块链技术的普及也将面临着全球监管新规差异的挑战。
三是整合成本较大。区块链整合的不仅是银行间的基础设施,还包括进出口企业、物流仓储企业、检验部门等各个参与方,将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银行内部将遇到较大阻力。
四是存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当参与区块链的主体越来越多,势必会带来信息泄露的问题,在数字加密技术尚未成熟阶段,企业对商业机密的泄露必然心存疑虑。
4.2 启示及建议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信用环境还比较弱,信用成本较高,区块链技术提出一套成本较低的“信任”解决方案来降低全社会的信用成本,对促进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商业银行方面,要做好技术及人才储备工作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一是可成立研发实验室,或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二是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协议的制定,争取话语权。
其次,在监管机构方面,监管部门应改进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用强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