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内陆城市的开放崛起(二)踏平崎岖成通途
2018-11-12■田姝
红岩春秋 2018年7期
■田 姝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这是对重庆地形最为形象的描述。虽然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有着天然的港口优势,但山高谷深、地势崎岖,严重制约了除水运以外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这也是导致重庆从古代到近代一直比较闭塞落后的原因之一。
没有便捷的交通,对内对外开放只能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对于重庆这座内陆城市来说,交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我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在对外关系上比较封闭。然而,这一时期的重庆却在对内开放上打开了局面。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圆了几代巴蜀人民的梦想,更打破区域间的闭塞状态,带动沿线城市发展,拉开了重庆与西南地区繁荣发展的序幕。三线建设时期,沿海企事业单位的内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科技人才和管理方式,为重庆老工业基地建设注入新鲜活力;国家布局重点项目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更是锦上添花,填补了多项空缺;水陆空立体交通状况的改善,进一步打开了重庆与外界交流的大门,奠定了重庆在西南和长江上游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促进了重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纵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庆的对内开放主要以突破交通瓶颈为抓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工业实力,也奠定了重庆在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优势,铺就了对外开放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