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末杂剧家暨诗人陈肃考述*

2018-11-12董玉洪

江淮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杂剧

董玉洪 王 平

(1.安徽建筑大学,合肥 230061;2.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 246001)

陈肃是元杂剧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标本人物。作为已知官位最高的杂剧家兼诗人,陈肃出现在元末剧坛,反映出元末明初杂剧“向上移”、精英化转型的趋势。学界亦有言及陈肃者,以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搜罗最夥,孙著考证出与陈肃有关的资料有戴良《九灵山房集》、顾嗣立《元诗选》三集、张翥《蜕庵诗集》等。然而,整体看来,学界对陈肃家世、生平、交游以及文学创作的探索多有未及之处。本文拟就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爬梳、考辨、评述,以拓展和深化对陈肃的研究,祈望方家指正。

一、生平与家世考

(一)陈肃生活时代考辨

陈肃,字伯将,生卒年不详,初见于明初无名氏所著的《录鬼簿续编》(以下简称《续编》):

陈伯将,无锡人。元进士。累官至河南参政,迁中书参知政事。至正辛卯,授行军司马参将。文章政事,一代典刑。和曲填词,乃其余事。打毬蹴踘,举世服之。卒于军前,营中将士无不恸哭。

此后,《康熙常州府志》(以下简称 《府志》)、《元诗选》等亦有记载,分录如下:《府志》卷十六“征辟”载:

陈肃,伯雨从弟,举博学宏才,为兰溪州判,累官翰林学士,兵部尚书,河南行省左丞。 元季没于王事。

《元诗选》(三集)“陈左丞肃”条载:

肃字伯将,无锡州人。举博学宏才,为兰溪州判官,累官翰林学士,兵部尚书,河南行省左臣。至正末,没于兵。

《府志》与《元诗选》(三集)内容大体相同,但前者比后者早二十余年。考:《府志》刊刻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元诗选》(三集)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八月告成,此前曾编过二集,大致过程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第二次南巡,顾嗣立向康熙进呈了《元百家诗集》……康熙四十一年(1702)正月,《元诗选》二集编成。 ”由此我们推测:《元诗选》材料或许引自《府志》。

以上诸种文献表明:陈肃元末已卒。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将陈肃作品列入 “明代作品”,说他“约明洪武中前后在世”,系明显错误。

(二)关于陈肃的家世

1.“陈肃”有二辨

《府志》提到:“陈肃,伯雨从弟……元季没于王事。”这条记载明显错误。据查:伯雨即陈汝霖,伯雨乃其字,是陈显曾的 “从子”,至正七年(1347)丁亥科乡试时,“年十八,中式。婺州教授。靖恪有守。有《休休居士集》。”很明显,作为伯雨从弟的陈肃不是本文所说的杂剧家陈肃。因为根据上文,杂剧家陈肃元统元年(1333)前已中进士,年岁应在二十岁上下。至正七年(1347)陈肃已四十岁左右,自然不可能是只有十八岁的陈伯雨的“从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原来《府志》中有两个陈肃,皆为无锡人,编撰者将他们混淆了:前一个杂剧家陈肃,官至从二品,元末已死;后一个陈肃中至正十八年(1358)庚子科乡试,明初仅任“龙江税课大使”。“龙江”即南京龙江关,“税课大使”明初始设,秩从九品。从年龄看,两个“陈肃”相差二十多岁。年轻的陈肃才是陈伯雨的“从弟”,而年老的杂剧家陈肃则与其从父陈显曾年龄相仿,为平辈。

2.陈肃与南宋忠臣陈炤

根据陈显曾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推知杂剧家陈肃的家世情况。

《府志》记载:陈显曾,是陈炤之孙,应元朝至正元年(1341)辛巳科乡试,得中,有《溪山胜概楼》诗存世,其诗如下:“江南二月罗衣裳,藤花满地山云香。背人小燕撇波去,珠帘白日游丝长。蒲茸绿浅芹芽紫,沙上轻轻湿飞雨。美人遥盼木兰舟,一夜相思隔春水。”陈显曾在至正四年前后任集庆路儒学训导。

陈炤(?—1275),乃南宋忠烈之士,《宋史》载:“陈炤,字光伯,常州人。少工词赋,登第,为丹徒县尉,历两淮制置司参议官、大军参曹、寿春府教授,复入帅幕,改知朐山县,仍兼主管机宜文字。”当元兵攻常州,陈炤帅义兵抵抗,城破巷战,家人劝其乘元军未合围突围到常熟并奔临安,但遭拒绝,炤曰“去此一步,非死所矣”,最终战死,获直宝章阁。陈炤二子陈应鼋和陈应麟,“获荐於乡贡登于春官”,分别中宋宝祐六年(1258)戊午和咸淳六年(1270)庚午科举人,本资料最早见于元末无名氏 《无锡县志》“卷三”“学校三之四”(按,纪昀等考证“《无锡县志》四卷,不著撰人名氏……是洪武中书矣”),该资料亦见于《府志》。

由此可知:南宋忠臣陈炤当为陈肃祖父辈先人,陈应鼋和陈应麟乃其叔伯,至于陈肃之父,因材料缺失,未知其详情。

二、科举与仕宦考

(一)陈肃“元进士”及入仕时间辨考

《府志》、《元诗选》均言陈肃“举博学宏才”,考元朝科举,“至仁宗延祐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延祐二年春三月,廷试进士,赐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有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后来,延祐五年,至治元年,泰定元年、四年,天历三年,元统元年等皆开科,迨至至正时期,又“进行过九次,即二年、五年、八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 查有元一代历次科考,皆无“博学宏才科”。那么,《府志》和《元诗选》中所提的“博学宏才科”,当是何指呢?应与“博学宏词”科考有关。“博学宏词”为制科,唐宋已有之,清代分别在康熙十八年(1679)和乾隆元年(1736)举行过两次。前文提及《府志》刊刻于康熙三十四年,比康熙十八年考试迟十余年。《府志》编者当是借“博学宏才”来指代科考,此正与《续编》中陈肃为“元进士”信息相契合。

然而,查阅钱大昕《元进士考》和其他资料,均不见陈肃之名,应是失载。陈肃何时中进士、位次如何?只能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推究。

元朝会试,“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两榜并同。 ”又,元朝“迁官之法”:“其理算论月日,迁转凭散官,内任以三十月为满,外任以三岁为满……而理考通以三十月为则。内任官率一考升一等,十五月进一阶……外任官或一考进一阶,或两考升一等,或三考升二等。”

上文言及陈肃曾任八品兰溪州判官,此职乃三甲以下所授,应该是陈肃中进士后初授官职。由于“州判官”属外任,“两考升一等”,正常晋升一个品级约六年时间。陈肃至正辛卯年(1351)官至五品“行军司马”,从初授七品至五品,至少需十八年时间。由此可推:陈肃中进士应在元统元年(1333)以前。

(二)陈肃至正十一年前曾任官职品秩考

陈肃在至正十一年(1351)之前,曾任“兰溪州判官”和“行军司马参将”之职,考证其品秩,有助于确定陈肃中进士和入仕的大致时间。

1.《府志》等载陈肃曾任“兰溪州判官”。根据至元二十年(1283)规定:“其地五万户之上者为上州,三万户之上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于是升县为府者四十有四。”“上州……判官秩正七品。中州……判官从七品。……下州……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兰溪州“本金华之西部三河戍,唐析置兰溪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该州属婺州路,为下州。 陈肃所任的兰溪州判官,品秩当为正八品。

2.《续编》记陈肃“至正辛卯,授行军司马参将”。元代行军司马属经略使,其职责“问民疾苦,招谕叛逆,果有怙终不悛,总督一应大小官吏,治兵裒粟,精练士卒,审用成算,申明纪律……设行军司马一员,秩正五品,掌军律”。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此时陈肃官至正五品。

(三)关于陈肃的其他官职

《续编》记陈肃任过“河南参政”和“中书参知政事”。“河南参政”即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是外任官员,属地方官。《元史》“百官”载:行中书省“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而中书参知政事虽然也秩“从二品”,但却是“内任”官,属中央官。《府志》等记载陈肃曾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三品)、“河南行省左丞”(正二品),与《续编》有出入。“行军司马”与“河南行省左丞”相差三个品级,常规晋升亦需十八年。陈肃卒于元末(1368年),未达到二品晋升年限,但达到从二品晋升年限。因此我们怀疑《府志》等关于陈肃“河南行省左丞”的记载失实,当以《续编》所记为准。

综上,陈肃元统元年(1333)前考中三甲以下进士,同进士出身,初授八品兰溪州判,至正十一年(1351)任正五品行军司马之职,其间或在翰林院和中书省兵部任职,元末战死,官至“河南参政”并迁“中书参知政事”,为从二品官。

三、著述与交游考

(一)陈肃的诗作和杂剧

顾嗣立《元诗选》称陈肃著有《伯将集》,并著录其诗作16首(又见于明偶桓《乾坤清气集》),《正德建昌府志》收5首,其余留存应该不多。尽管数量有限,但内容较丰富,可划分若干类:其一,歌咏自然。如在江西建昌,陈肃畅游三谷、投龙潭、虎跑泉、半山亭、蔡经旧斋等名胜,皆留下优美诗章。其二,凭吊先贤。这类作品或歌颂黄帝“作弓箭”、“擒蚩尤”、“张乐洞庭”、“炼玉昆仑”等功绩(《杂兴》之一),或传唱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之佳话(《杂兴》之三),或赞美直谏敢言的乡贤、北宋常州官员邹浩 (《题邹忠公墓》)。其三,展现性情。《续编》说陈肃“和曲填词,乃其余事。打毬蹴踘,举世服之”,其《轻薄篇》、《相逢行》等诗歌,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诗摹写“高第”、“朱门”锦衣玉食生活,表现出男儿、英雄们“浩歌长啸出阊门,逢君意气在一言”之豪迈气概,展现了作者的真性情,也反映了他建功立业、向往繁华的人生追求。其四,闺怨愁思。诗家向来热衷此类题材,陈肃《杂兴》(五)也属同类:“妾住雕阴东,君去渔阳北。唯有别时草,依依满行迹。不忍行迹没,扫尽还更碧。君情如妾意,缠绵无终极。”闺怨诗作家创作动机各有不同,从陈肃这首诗看,其着眼点是在极力展现思妇“缠绵无终”的情感,语含同情之意。其五,赠友唱和。这类诗在陈肃诗作中数量最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肃所交往的不是有声望之名士,就是位高权重的官员和贵戚。这类赠诗艺术价值虽不甚高,但却映射出作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陈肃工曲,所作杂剧有《晋刘阮误入桃源》一种,惜未传。

人们在用数学的方式解决每一个实际问题时,其本质就是简化所表达的问题,然后将其中的抽象知识用一个数学模型的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来求解模型,最后再重复的推理以及完善结果的准确度,直至满足事情原本所需的要求。

(二)陈肃交游考

陈肃的交游诗现存七首,通过这些诗,再参考其他文献,我们可以对其交游作出考证。

《答张翰林扈驾还京》是陈肃赠张以宁之诗。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古田人。 《明史·文苑传》载:“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张以宁在泰定丁卯年(1327)以春秋经登进士第。

《闻康给事禁中寓直因寄》中的康给事,应为康里维山。维山,康里巎巎之子,“材质清劭,侍禁廷,起崇文监臣,擢给事中,迁同佥太常礼仪院事,调崇文太监。 ”关于给事(即给事中),《元史》记:“秩正四品。至元六年,始置起居注、左右补阙,掌随朝省、台、院、诸司凡奏闻之事,悉纪录之,如古左右史。十五年,改升给事中兼修起居注,左右补阙改为左右侍仪奉御兼修起居注。皇庆元年,升正三品。延祐七年,仍正四品。后定置给事中兼修起居注二员……”时培磊考证说“元代担任起居注者多为蒙古人和色目人,现有材料中没有发现汉人”,“已经确知(给事中)兼任起居注官者有11位,”康里维山名列“《元史》中所见起居注人选统计表”。

《送蒲御史往荆南》中的蒲御史,据考应为蒲机。蒲机,字思度,陕西南郑人,乃国子博士蒲道源(1260—1336)之子。据桂栖鹏考证,他是延祐五年(1318)第三甲进士。至顺间(1330—1332)历官黄城县尹,改尹文水,辟西台掾,至正十六年秋除云南廉访使。

《和许集贤春夜寓直》是陈肃与许有壬(1286—1364)唱和之作。有壬字可用,河南汤阴人。《元史》“列传第六十九”载:“其先世居颍,后徙汤阴……年二十,畅师文荐入翰林,不报,授开宁路学正,升教授,未上,辟山北廉访司书吏。擢延祐二年(1315)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天历三年,擢两淮都转运盐司使……(至正)十三年,起拜河南行省左丞……十五年,迁集贤大学士,寻改枢密副使,复拜中书左丞……转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阶至光禄大夫……十七年,以老病,力乞致其事,久之始得请,给俸赐以终其身。 ”

《送董副枢镇益都》乃陈肃送董抟霄(?—1358)之作。抟霄字孟起,河北邯郸磁县人,由国子生辟陕西行台掾。《益都县图志》记曰:“至正十七年毛贵陷益都、般阳等路,有旨命抟霄从知枢密院事,卜兰奚讨之……诏就升淮南行省枢密院副使兼山东宣慰使都元帅,仍赐上尊金带楮币名马以劳之。”董抟霄卒于阵前,死前甚壮烈。至正十八年(1358),“抟霄方驻兵南皮县之魏家庄,适有使者奉诏拜抟霄河南行省右丞,甫拜命,毛贵兵已至,而营垒犹未完。诸将谓抟霄曰:‘贼至当如何?’抟霄曰:‘我受命至此,当以死报国耳。’因拔剑督兵以战。而贼众突至抟霄前,捽而问曰:‘汝为谁?’抟霄曰:‘我董老爷也!’众刺杀之,无血,惟见其有白气冲天……事闻,赠宣忠守正保节功臣、荣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定。 ”

以上所考的张以宁、康里维山、蒲机、许有壬、董抟霄等,皆为元朝后期有一定名望的朝臣,有的供职于中央机构,有的执掌地方大权。陈肃在中央和地方皆任过职,和他们应有同僚之谊。

陈肃擅长绘画,与释门来往甚密,曾创作大杼北山《岳居图》,好友张翥见之,遂作诗题于画上,诗云:“高僧业何许?云梦泽南州。楼阁诸天上,江湖万里流。禅心无往著,生世若浮休。寂寞京尘里,披图时卧游。”诗前张翥序曰:“陈伯将作北山梓公《岳居图》,予题于上。 ”(按,此处“梓公”乃“杼公”之误刊,见孙楷第《元曲家考略》)张翥,字仲举,号蜕庵,晋宁人。豪放不羁,擅蹴鞠,通音乐。“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

陈肃与皇室往来密切,有《恩制寒食赐百僚宴罢遂幸长公主宅》诗可证。长公主乃祥哥吉剌(1283—1331),是“顺宗(答剌麻八剌)女,适帖木儿子琱阿不剌”,“封鲁国大长公主,适琱阿不剌驸马,蚤寡守节……天历二年诏……封徽文懿福贞寿大长公主”,她是元武宗之妹,仁宗之姊,其女不答失里,后成为元武宗次子元文宗的皇后。祥哥吉剌 “深受汉文化之影响并且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武宗至大元年(1308)她曾奉旨至曲阜祭孔并立碑;英宗至治三年(1323)在大都南城组织著名的“天庆寺雅集”,许多有影响的文臣和士子皆前往鉴赏艺文书画,并在其收藏的书画上题字。长公主家中常常高朋满座,陈肃即其中一位。

四、陈肃在元杂剧转型期的标本价值

据 《录鬼簿续编》,陈肃仅创作了一本杂剧《误入桃源》,该剧目下的题目正名是:“晋刘阮误入桃源”,但剧本已佚。虽然如此,但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现象,陈肃在戏曲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

有元一代,尽管有赵子昂那样的有识之士指出:“杂剧出于鸿儒硕士、骚人墨客所作。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瞧不起杂剧,将杂剧创作当作“得罪于圣门”之事。根据胡侍的记载,元朝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大多 “沉抑下僚,志不获展”、“屈在簿书,老于布素”。有学者考证:《录鬼簿》和《续编》中共载104位元杂剧家,有官职者45人,而“三品以上者2人,六品以上12人,九品以上11人,无官品或官品不明者7人,吏员13人”,他们 “能够跻身蒙元上流社会的是极少数”。 这里“三品以上者”,除陈肃外,还有史九散人。史九散人即史九敬先,与马致远同时,稍后于关汉卿、王实甫,贾仲明挽词说他“武昌万户散仙公,开国元勋荫祖宗”,有认为他是元初名臣史天泽之子。史九散人以三品“武昌万户”的高官身份名列元代早、中期杂剧家中,当属个案。杂剧的发展史表明:元朝上层社会成员很少参与杂剧创作,也许他们不屑于创作那些“关目之拙劣”、“思想之卑陋”、“人物之矛盾”的杂剧作品。

但是,到了元末明初,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将杂剧由民间和中下层书会文人创作推向宫廷和殿堂”。我们认为,元末明初是杂剧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陈肃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以出身进士、官居从二品的特殊身份,跻身杂剧创作行列,终结了元杂剧家“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历史,开启了明初精英阶层、王公贵族喜爱杂剧,竞相参与杂剧创作的新时代。

陈肃之后,上至帝王,下至文士,人们对杂剧这种艺术给与了极大的重视。朱元璋特别喜爱杂剧,他高度评价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但又惜其是南戏而非北曲,“以宫锦而制鞵”。他不仅自己欣赏杂剧,还鼓励后辈欣赏杂剧,“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明成祖朱棣也是杂剧迷,早在燕王时期,他的燕邸就豢养了汤舜民、贾仲明等杂剧家,形成明初北方杂剧中心之一。《太和正音谱》记载了“国朝十六人”,他们皆为明初一时名士,其中九人是杂剧家。不惟如此,连朱权、朱有燉那样身份显赫的藩王也加入到杂剧创作的行列。元末明初产生这样的变化或“转型”,应该是杂剧经过百余年发展已臻成熟、由俗而雅、由粗而精的结果;也显示此时的杂剧无论在创作层面,还是在受众层面上,皆已经完全“上移”。陈肃正是杂剧“向上移”、向精英化转型的元末明初时期最先出现的标志性人物,在戏曲史上引人注目,具有特殊价值。

注释:

(1)见孙楷第《元曲家考略》、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邵曾琪《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徐子方《明杂剧研究》等。

猜你喜欢

杂剧
论宋杂剧结构并无三段式
声调曲谱与元刊杂剧校勘
“杂剧词”:早期戏剧的书写转向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传奇作品叙录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