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视域下的冯友兰易学思想*

2018-11-12徐建勇

江淮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系辞易传易学

徐建勇

(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 411105)

冯友兰没有专门的易学研究著作,他的易学思想寓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之中,是他揭示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冯友兰经历过新旧两个时代,出版过三部 “中国哲学史”。在这期间,他的哲学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不同时期的“中国哲学史”呈现的易学思想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共四个阶段。要之,冯友兰的易学研究始终与他的哲学观紧密相联,并随着他哲学观的变化而不断发掘易学中的现代哲学思想。冯友兰是以现代哲学的态度、对象和方法看待易学、研究易学,发掘易学中的现代性哲学思想的。冯友兰易学思想的独特的魅力,与他人不同的特征,就是其中现代性思想的发掘,如前期的宇宙论和形上学,后期的“代数学”和辩证法。

冯友兰首次易学研究,源于《中国哲学史》的写作。这时期冯友兰对哲学的观点,在1931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绪论”中有明确的阐述。在“绪论”的第一点,冯友兰就说明哲学是关于世界、人生和知识的道理,其内涵相应地包含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三部分。其中,宇宙论又包括本体论和狭义的宇宙论:前者“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后者“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哲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哲学的态度则是理智的态度。他说:“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本着这样的哲学观,冯友兰将易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易传》的研究上。在冯友兰看来,《易经》本是周人创立,以代替或补助卜法的,卦爻辞是掌卜的人视兆而占得者,本身没有什么思想。《易传》就不同,它是人们对卦爻辞的意义加以引申,以为立说的根据,久而久之,就汇集成一有系统的哲学书。他说:“《易传》之作者,非止一人;然皆本此观点以观《易》,本前人之说,附以己见,务与《易》之卦爻及卦辞爻辞以最大的涵义,以使《易》成为一有系统的哲学书也。 ”因此,冯友兰认为《周易》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于《易传》之中。至于《易传》的作者,冯友兰认为根据现有资料还无法确认,只是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它与汉初王同等人所作相类似。

这一时期,冯友兰认为《易传》主要表现了哲学中宇宙论的道理,具体表现在:

一是,展现了宇宙的根源。冯友兰认为《易传》中的宇宙论似有两套:一套是八卦说。《说卦传》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由此演绎世界万物,宇宙人生。这套说法实质上是以父母生人为根据,类推其他事物的来源。另一套是阴阳说。《易传》借鉴老子道的观念,以道—阴阳的模式来演绎自然社会人生的生成化变,以《系辞》为代表。《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再以阴阳配天地乾坤男女,从而得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类推而定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原理,并以男女交合才能繁衍不息和当时男女的现实社会地位来类推自然、社会人生的道理。由于八卦说更具体,而阴阳说更为抽象,因此,《易传》的这两套宇宙论经常结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说明自然社会人生及其关系。如《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是道,而两仪指的就是阴阳。总之,这一时期,冯友兰认为《易传》的宇宙论是以个人生命之源为根据,从而类推其他事物之来源。

二是,展示了宇宙的化变。冯友兰认为在《易传》中,宇宙万物的产生皆源于乾坤天地之交感作用,如《解·彖》:“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天地乾坤交感作用不仅使万物得以产生,也使宇宙间诸事物发展变化。如《系辞上传》:“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至于这种变化的特征,冯友兰认为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一定的秩序,如《豫·彖》:“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第二个方面,事物的发展变化永无止期,如《序卦传》:“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第三个方面,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往复循环的运动,如《系辞下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冯友兰认为《易传》的这种循环往来、无有终穷的变化发展是通过“物极必反”的方式实现的,并且认为这种方式与《老子》所讲的方式是一样的。在《易传》解释六十四卦的次序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可以说六十四卦的次序,本身就是表示物极必反的道理。如《序卦传》:“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

三是,揭示了宇宙的规则。冯友兰认为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易象中。他认为易象对于人的启示主要有两点:第一,变动性。 《系辞下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变动是易的主要特征,正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不定之中,所以《易传》屡言“时”。“时”就是在变动中恰到好处地把握机会,也就是时机。至于把握时机,《易传》给出的方法,就是“执两用中”。“中”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恰好出于中间的位置。正因为“中”对于“时”的重要性,儒家经常将这两个字连起来,称为“时中”,惠栋说“时中”就是《易》道。“时中”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在动态之中求得平衡点。第二,社会规范性。《易传》认为乾坤天地象征男女夫妇高下尊卑。《系辞上传》说:“天地尊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家人·彖》更说明:“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易象也可以应用于个人修养,《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象还可以应用于政治社会,《泰·象》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总之,冯友兰认为,“宇宙间有诸事物,诸事物之发展变化,有如此诸公例。《易》之为书,依《易传》说,即所以将宇宙诸事物及其发展变化之公例,以简明之象征,摹拟之,代表之,以便人之取法。《易》之一书,即宇宙全体之一缩影也。 ”

从以上的论述上看,冯友兰在这一时期对易学的研究和关注,主要在于揭示《易传》的宇宙论思想,也就是用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思想来整理分析《易传》的思想,使之条理更加明晰,而其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并没有大的突破,基本上是对于既有研究成果的整理。期间虽或间及人事,但主要关注《周易》中的宇宙论。这不仅与他这一时期对哲学的看法是相一致的,也与他这一时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整理和撰写有关。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整理和撰写主要就是用西方的现代哲学范畴、领域划分、哲学史逻辑演进来梳理整顿中国史料,将其中与之相符的材料加以编写和诠释,使中国古代思想现代化、学科化,从而使中国哲学具备现代性。

到了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的易学研究有了一些变化,并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反映出来。这也与他这时期的哲学观点相一致。这一时期,冯友兰对哲学的看法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是这一时期冯友兰从前期的哲学史的整理,转变为哲学创作,并先后撰写了“贞元六书”,这使他对于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理解有了升华。另一方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人生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使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就是人生哲学。因此,这一时期他也将自己研究重点和关注重点转移到人生哲学上来,因而,他得出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种反思的思想的内容既包括人生论、宇宙论和知识论,也包括与人生有关的伦理道德和能提高心灵境界的形而上学。由于宇宙论是人生的背景和活动的舞台,而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从这样的哲学观可以看出,冯友兰不仅将宇宙论和知识论都纳入人生哲学之中,而且将哲学看成是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人的学问。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冯友兰认为哲学就是对以人生为对象的思想的思想,是纯思。正是因为对哲学有了这样的理解,冯友兰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从《中国哲学史》中注重对其宇宙论的揭示,扩展到对易学形上学和伦理学的阐述,注重阐发《易传》纯哲学的抽象意义,表现在:

第一,在阐述易学宇宙论时,冯友兰除了讲八卦阴阳结合而生成天下万物之外,还讲到了易学中的象、数观念。象、数的系统更加抽象、更加充满变化,而且含括的事物更加丰富。这样,它不但适应性增强,增加了能效范围,还大大增强了神秘性和可预测性。冯友兰还认为这是《易传》中的两套话语,它们的实质和关系是:“一套是讲宇宙论及其中的具体事物,另一套是讲《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数系统。……然而它说的并不是实际宇宙,而是《易》象的系统。……这两套讲法实际上可以互换。 ”

第二,《易传》中的形上学。冯友兰认为“道”是《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道”是事物的原理。冯友兰从辨析道家之道与《易传》之道开始,认为道家之道是统一的一,是不可名的;《易传》之道则是可名的多,它是宇宙万物各自分别遵循的原理。正是这些可以与各个物体分离的许许多多的道,构成一个可名的形上学系统。冯友兰最后得出《易经》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爻辞,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其二,“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本。“道”除了特殊的多样之外,它还是一般的统一,是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总原理和最大成就,所以《系辞下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其三,“道”是万物变化的原理。“易”字本身就包含变化之义。《易传》秉承此意,强调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冯友兰认为易变的含义不仅体现在卦爻的转化上,也体现在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上。《泰》卦九三爻辞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代表了万物变化的公式,也就是万物变化的“道”。总之,冯友兰认为易传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第三,《易传》中的伦理学意义。冯友兰认为《易传》中有很多将卦爻辞附会成人间社会事物和关系的论述,使其具备道德的意义。这其中,以《象辞》表现得最为特出。其一,比附人生社会的伦理意义。如乾卦刚健之象,代表君道父道夫道;坤卦柔顺之象,代表臣道母道妻道。并且,象是根据时间地点和坏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易传》高度概括和范式了社会中各种个人所处的地位和应该遵循的规范。其二,规范人间社会的伦理纲常次序。如《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其三,应该以中正的态度来对待人伦事物。“中”是既不太过,又无不及。“正”即端庄正确,不以私意害之。如《家人·彖》所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其四,讲谦卑是美德。如《谦·彖》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

总之,这一时期,由于冯友兰进入了哲学的独创期,对哲学本身的认识不再比附现代西方哲学的话语,有了自己独到的见地,表现在《易》学研究上,就是开始重视《易》中更为抽象的形上思想,《易》学研究由《易传》进而为《易》。 因而,前期不太重视的象数和卦爻辞成为这一时期他关注的重点,其形上意味浓烈。同时,鉴于西方现代性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生问题,冯友兰持续挖掘《易传》中的伦理道德思想。

1949年以后,冯友兰虽然努力想跟上时代的潮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重新认识哲学,但是这种转变是极其艰难的。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期,冯友兰仍然延续着自己上世纪40年代的哲学观。这可以从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先后发表的《〈易传〉的哲学思想》和《〈易经〉的哲学思想》之中看出来。因而,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易学哲学研究基本上还是前期的深入和完善,这也可以从他转向筮法和《易传》宇宙观的图式的研究上看出来。

第一,筮法是《易传》的哲学基础。冯友兰认为《周易》起源于蓍占,蓍占的方法叫“筮”。后来,有些人不筮用,却也引用《易经》中的话,并加以引申发挥,作为自己言论的根据。这样的话多了,汇集综合在一起,才逐渐形成《易传》中的哲学思想。《系辞》里有一段就是专讲筮法的。《周易》的筮法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变”。筮法占用先取五十根蓍草,用其中四十九根占,经过三次分挂揲扐,就可以得到一个阴爻或阳爻。每卦有六爻,所以经过十八变,才能得到一卦。如果碰到九或六,这样的老阳、老阴之数,还要变爻变卦,蓍占的结果就要看这个变爻的爻辞卦辞。因此,筮法崇尚“变”。 《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动者尚其变,以言者尚其辞,以卜筮者尚其占。 ”又说:“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筮法的这种尚“变”传统,奠定了《易传》宇宙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二是“数”。用蓍草来占,本身就是数字的演算,再加上《易传》将数分阴阳奇偶和筮法中的爻变,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的世界。这些“数”可以代替天地,组成宇宙万物。不仅如此,《易传》还认为“数”具有相当神秘的作用,它能够抽象出来而脱离具体事物并作用于事物。“《系辞传》认为,奇数和偶数组合,就可以发生作用。‘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可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数目本来是物质的量的性质。照《易传》所说的,数目有神秘的作用;它不但有离开物质的独立存在,而且可以有发生万物的作用。”因此,“数”成了《易传》客观唯心主义的发起源地。三是“象”。筮法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筮法就是取象而成的,“象”既是摹拟客观世界的复杂情况,本身又代表客观世界的形象。这就是《系辞下传》说的:“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系辞上传》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但是,这个摹拟和形象并不是如照相和画像那样,两者之间完全相同,它只是一种符号,是以符号表示事物的“道”或“理”。这个“道”既象征着宇宙和社会间的所有事物,又代表着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因此,“《易》中的象也如代数中的符号,逻辑中的变项,一变项可以代入一类或多类事物。某类事物,只要合乎某种条件,都可以代入某一卦或某一爻。这一卦的卦辞或这一爻的爻辞,都是公式,表示这类事物,在这种情形下,所应该遵行的道。所以《易》可以说是一部规律的‘代数学’。”《易传》由筮法进而引申到规律和公式,并自觉地通过公式和规律来说明宇宙和社会的事物及其现象。这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形成,也是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能进行到这一步,是《易传》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冯友兰对于象、数抽象思维的重视,也是与新中国建立后冯友兰对哲学遗产继承的认识相联系的。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冯友兰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之前,发表了《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冯友兰对哲学命题的抽象和具体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抽象意义的重要性。这就是当时在学界引起争论的“抽象继承法”问题。

第二,《易传》中的宇宙观。在《易传》产生的年代,对于物质世界,人们所能认识到的最大的阳性和阴性的东西,就是天和地。阳天动、阴地静,阳天施阴地成,天地最能体现阴阳的性质。因此,按照《易传》的说法,代表天地的“乾”和“坤”是“易”体系中两个主要的卦象,阴阳则是宇宙事物构成和发展的两个主要范畴。天地阴阳感应生出八卦中其余的六卦,这六卦就代表了天地最初的六个子女,它们辅助天地,生成万物,才有了自然和人类社会。冯友兰认为《易传》这种天地阴阳感应生成的过程,是以人类自身生产这个生物学现象作出的一种类比。这样由乾坤两卦而变八卦,在《说卦》中又把这八卦分配于四方、四时,从而使《易传》获得了空间和时间的展开,变生出春夏秋冬东南西北这样一个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的世界图式。在建立这一世界图式后,《序卦传》又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从而演绎出家庭社会的发展及政治伦理道德制度的建立。《易传》又通过圣人“观象制器”的思想,赋予人类从事生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易传》的这种世界图式,都是在动和变之中化生出来的,是阴阳动变化生的结果。这种动和变,也是造成《易传》的宇宙世界既无始又无终的根本原因。因此,它与筮法也有直接关系。

总之,这一时期是冯友兰哲学思想的过渡时期,基本延续上一时期的哲学观念。因而,他对易学的研究也就是对上一时期的完善和补充,即为了完善对《易传》哲学思想的研究,进而延伸到前期没有重视到的筮法,即从《易传》的研究进到《易经》的研究,为自己的易学研究打牢基础。同时,对《易传》的宇宙观思想进一步挖掘,使之与前期的研究组成一个由根源到宇宙自然再到人事社会乃至伦理道德的完整统一体。

经过“文革”的艰难改造,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这表现在冯友兰开始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指导自己的哲学研究,因而,他对易学的认识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对哲学的概念和内涵,冯友兰努力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和诠释,成果主要反映在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之中。在这部书的“绪论”中,冯友兰将哲学定义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说:“在这种反思中, 人可以对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行事有一种理解。有一种理解就有一种看法。有一种看法就有一种态度。理解、看法和态度,总而言之,就是他本人的世界观。……总起来说,哲学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如此,自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都成了人类精神的反思的对象,也就是哲学的对象;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揭示出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发展的总规律。为此,冯友兰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来研究哲学和哲学史。正是对哲学有了这样的理解,冯友兰以《周易》为例,说明它是一部“精神现象学”。他说:“《周易系辞》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就是说,《周易》这部书,包括了宇宙间的各方面的事物,了解贯通于其间的道理(‘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又能用各种的公式把这种道理表示出来,可以应用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人事而不陷于死的条条框框(‘神无方而易无体’)。 ”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这一章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观。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先后发表的《〈易传〉的哲学思想》和《〈易经〉的哲学思想》(主要还是探讨《易传》),主要内容也被他纳入这一章,并进行马克思主义改造。通过研读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易学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冯友兰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有三个特点:其一,研究对象更加集中。主要集中在对《系辞传》的研究,而对《周易》其他篇章较少涉及。其二,研究内容以揭示《易传》辩证法思想为主。其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具体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易传》中的辩证法。冯友兰认为《易传》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这种思想是《易传》的作者在筮法的启发下逐渐得到的。筮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变,“筮法的关键在于变爻,从变爻中可以看出来将来的吉凶,这就叫‘以变为占’。《易传》从这个启发中,得到变的概念,以为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基础”。 由此,《易传》作者认识到,万物都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变动是《易传》辩证法的第一个特点。在变动观指导下,《易传》作者认为卦爻的变动就是宇宙事物变化的反映:在形式上,表现为日新,“天地之大德曰生”,不断生成出新的生命和事物,又使万事万物处于不断生化之中,而健动不已,这就是易的最大成就,生就是“日新”;在内容上,表现为成毁,事物的成是其来,毁是其往,一来一往就是变,《系辞上传》说:“是故阖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

《易传》认为,虽然事物都是变化不定的,但是卦象和事物的变化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事物的变化来自事物自身所包括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如《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正是尊卑、贵贱、动静、刚柔这样相反相对的东西存在于一个统一体内,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冯友兰认为,“这些材料表明,《易传》的作者猜测到,事物的变化的根源,在于其自身存在着内部的矛盾”。 其二,“物极必反”,事物对立面的转化。筮法用“老阴”、“老阳”为占,这是因为筮法认为它们正是处于转变的契机上,这个契机就预示着未来事物发展的方向。《易传》对这一思想加以发挥,不仅认为变是永恒的,如《系辞下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而且认为按照《序卦》所说,六十四卦的次序,相反的卦,常常处在一起,以及最后的未济卦,也都是表现“物极必反”这一通则的。其三,变革思想。《系辞上传》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化”是指自然而然的变化和逐渐的变动,“变”是指人为的变革和激烈的变动。人们顺着自然变化的趋势而加以人为的推动,就能获得革新的效果。这就强调了人们根据事物的变化规律顺势而动,就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革·彖》更将这一思想发展到革命的境地,它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变”能够促使革命,而革就是新事物的诞生。冯友兰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 ‘革命’一辞,就是从这里来的。认为经过变革,事物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是《易传》对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 ”

《易传》辩证法的第二个特点是主动,以动为主。《易传》以乾卦为主,它也是易中第一卦。乾的主要特征就是动,健动不已就是乾卦的表现,也是《易传》尚“变”的原动力。 《乾·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天地一切行为和成就,都是从乾动开始的,而多彩多姿的表现就是动的成果,这就是各正性命。冯友兰认为,相对《老子》主静,《易传》是主动的。“《易传》认为动是第一位的,由动而静,虽静而动也未尝停止。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易传》更以这种动的特征,来比附教导社会人生,要求人们学习乾天的这种美德,不停止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乾·象》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

《易传》辩证法的第三个特点,是冯友兰在1960《〈易传〉的哲学思想》一文提出来的,这就是《易传》的量变质变规律。他认为从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有些爻的次序,变表现为一个逐步累积,最终变化的规律。但是量变质变规律作为《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并没有出现在《新编》之中。对比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新编》中冯友兰将与此相关的内容,写入了上面所说的“变”的规律之中去了。同时,在“《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中讨论《易传》的位、中、时三个范畴时,冯友兰认定《易传》认识到的运动基本上是循环的。它不讲发展,而是讲时中,讲在“和”的状态下保持平衡,所以看不到质的飞跃。可以说,冯友兰在《新编》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易传》所有的质变量变的思维,对自己前面的思想进行了修正。

第二,《易传》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冯友兰认为《易传》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更多的是唯心主义的东西。冯友兰这种认识,正是他后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最特出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其一,道的先在性。《易传》认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范畴和公式,代表宇宙事物及其规律的道。对于道与事物的关系,《系辞上传》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冯友兰认为这两句话就明确指出,道在器上,道是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这就是认为规律是第一性的,而具体的事物是第二性的。”完全违背了唯物主义原则。不仅如此,《系辞上传》更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万物依靠道而生长变化,这就更是把道看作万物的主宰了。而在 《乾·文言》中,《易传》的作者更将这种意思发展到了道可以统天、御天,是天的主宰的地步。冯友兰认为这正是《易传》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所在。这一时期,冯友兰已经接受了道在器中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于自己在“新理学”的道在器上或道在器先的观念进行了否定。其二,易的封闭性。《易传》认为《易经》这部事物规律的“代数学”可以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有的规律,这既表现在六十四卦往复循环的自足性上,也表现在卦爻辞的体系和《易传》世界图式的完整性上。冯友兰认定:“《易传》的作者们认为他们的‘易’的体系就是整个的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缩影。整个客观世界是照着他们的‘易’的体系存在和变化。这就是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和支配下,《易传》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得不走向客观唯心主义。 ”

值得一提的是,冯友兰晚年对于周易哲学进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认为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周易“对待”和“流行”的原则,就是辩证法中的两个原则。这种概括也是与冯友兰晚年的哲学观相一致的。冯友兰晚年对哲学的基本看法,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这可以从冯友兰晚年对 “哲学是概念的游戏”这句话的推崇中看出来。因为,“哲学是概念的‘游戏’,这里的概念指最抽象因而也是最不着实际的概念,或纯粹概念;‘游戏’指对这些概念的纯粹的思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思想理智所运思,而不须借助于实验等物质手段。冯先生这里强调哲学史概念的游戏,更突显了哲学的纯思、思想思想的空灵的性格。”这与哲学是人生的有系统的思想的反思,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综观冯友兰的易学研究,始终是以现代性为背景,以现代哲学的范畴、分类、方法来研究《周易》,完全属于现代哲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亦可称为易学哲学。这其中,他对易学内容的研究亦表现了由点到面、有浅到深的过程。同时,前后期之间变化较大,晚年又对前期的观念有所回归,对易学的哲学思想发掘的重点也不一样。前期注重《易传》宇宙观和形上学的揭示,后期则更加看重《易传》辩证法思想的挖掘,晚年则提出易学代数学的观念,这些都是注重周易现代性的思想阐发。总之,冯友兰易学研究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注重《易传》研究,二是发掘易学中的现代哲学思想,三是随着自己的哲学观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对易学哲学思想的研究。

猜你喜欢

系辞易传易学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