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 出神入化
——王建才《心中的歌》的艺术追求
2018-11-12杨继渊
杨继渊
“人入老境,艺入老境”这是著名画家王建才和他的苗族农民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艺术家是社会、时代及人类的器官和代表。他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在他的心中有多少生活的血肉,有多少快乐与梦想交汇奔腾的情感洪流。于是,艺术家拿起大号画笔,踩着诗歌的旋律,唱起了时代的心灵之歌,把自己心中的歌唱给祖国、唱给人民、唱给民族。从画册《心中的歌》中,我们进一步可以看出著名画家王建才对自己脚下这方云南的神奇高原厚土以及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生、艺术和宇宙,有了更深沉的思考,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悟。画家的作品,是他的学识品位、文化素养、哲学思考、个性气质和人格魅力的综合艺术结晶。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 深刻的感悟和飞跃的思想,促使了他的创作更上了一层楼。因而著名画家王建才先生的画册《心中的歌》,是一本励志的画集,是一本可以让人阅览后奋发图强、催人奋进、自强不息的好书。同时也是不忘初心、心系故土,爱国、爱乡、爱民的范本。这是一个真正的信仰者所传递给观众和读者创作自有千钧之重的信仰,这是信仰者掷地有声的本色,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崇高的信仰是一种进步力量,其本身具有强大的感化力;也更宏阔更有力地说明,它让寻找时代民族精神指针最终指向了“何谓信仰”的时代之思,它既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又以文化历史中的民族崇高感激励当代人。让信仰者所传递给观众和美术创作的,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从书中得到启迪,让信仰有了质感、有了温度、有了力量,有了接通当下的精神脉络。
王建才先生是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美术艺术大师,他视绘画艺术创作为生命,对中国苗族农民情有独钟,在苗族农民画方面有卓越的建树。1934年11月,王建才先生出生在云南省武定县狮山镇麻栗棵村。1952年考入武定中学,是徐恒毅老师点燃了他的绘画梦想之火,一有空就练习绘画。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敬爱,如痴如醉地临摹毛主席画像。十年“文革”期间,他在家乡画了好多幅毛主席像,写了满墙壁毛主席语录,还在村子中间舂了一堵四米的高墙,粉刷后画上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引来多少人参观学习。在生产队的同意下,先后被邀请到乌龙村、洒普山大村、高桥永兆村、禄劝县城和大龙潭村画了很多巨幅毛主席画像。1975年,在陕西省户县农民画的影响下,他毅然组建了“乌龙大队农民画小组”,利用农闲时间,将附近爱好绘画又有一定基础的年轻人召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用童心创作一个个梦想和希望。1978年,王建才被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批准成为会员,并被选为协会常务理事。1979年,他处女作《特大喜讯传苗寨》在西南四省区少数民族画展中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他荣幸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美术参观团成员到北京参观画展,并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不久,他的作品《喜做新裙》和《花山乐》连续入选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和全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画展和全国农民画展,在北京展出。198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吸收他为会员,圆了他的画家梦。1982年初,王建才在麻栗棵村创办文化站。文化站的创建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挡。村里个别人首先是反对把村里的公房卖给王建才作文化站,后又不准王建才在村集体的地盘上建文化站。几经周折后,王建才自筹资金,在承包来的自家六分山地里搭起了两间石棉瓦房,正式挂牌成立“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
青年时代,王建才受陕西省户县农民画的影响,自觉探索富有个性的绘画艺术形式。他依据民族特色,以苗族艺术精神为基础,融会中西现代绘画技法,加以创新,使自己的绘画,具有了新的气象,达到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以及时代性的完美和谐统一。他热爱自己的民族,仔细观察自己的民族,表现苗族生活,形成了以画苗族为鲜明特色的个人风格,开创了全球苗族画派,被誉为“著名苗族农民画家”。 为了画好苗族画,王建才先生利用苗族服饰的特点增强了绘画作品中的苗族元素,加大苗族花苗支系与其他苗族支系花种的距离,使之特点突出,独树一帜,扬自己的长。画自己熟悉的题材,在背景上利用苗族花苗支系礼服上的图案,来增强苗族特色,再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形成强烈的苗族色彩。把握时代风云,画好具有浓郁地域色彩和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好作品。四十多年来,王建才一直沿着“土洋结合,以土为主,扬长避短,走自己特色之路”的创作原则,走出了一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苗族农民画特色之路。王建才先生把苗族画得惟妙惟肖、美轮美奂、生机勃勃,他把苗族农民生活表现得幸福吉祥、洋洋喜气、淋漓尽致,是中国苗族农民的传神写照。他的全球苗族画成为世界一绝,可以媲美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李苦禅画鹰、黄胄画驴、关山月画梅。同时,他的苗族农民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模式,把苗族传统的刺绣艺术、蜡染艺术与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现代绘画艺术和谐相融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美学风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王建才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胸怀天下,极富社会责任感,以绘画艺术表现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在各个历史时期,他用色彩和线条创作了苗族农民生命的本质,诠释了中国苗族农民精神的品质,创作了大量表现当时社会生活重大主题的作品。他的绘画艺术生命,始终与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始终与自己本民族的脉搏一起跳动,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他为人低调,生活朴素,品德高尚,视绘画艺术创作为生命,他常说“如果有来生,我还要绘画”。他以探寻自然之美、民族之美,汲取传统艺术之精华,走自己民族特色创新之路,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终于成为一代绘画艺术大师。他努力构建全球苗族画派,以独特的苗族农民画成就了他独特的绘画艺术成就,为全球苗族画创作提供了新的向度。
1982年,王建才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云南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授予“云南省儿童画优秀辅导教师”,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美术开拓者”,2000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中共楚雄州委、州政府授予“苗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
王建才先生培养了许多学生,为全球苗族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云南省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自成立至今,极大地丰富了山区群众的生活,培养出了州级会员“土画家”2人,培养了苗、彝、傈僳、汉等民族的美术爱好者2000多人次;学员作品参加了县、州、省、国家级展出,部分作品还获得了各级奖励。1983年,在全国农民画展中,云南省入选10件作品,武定农民业余美术学校的作品就有3件入选;1986年,在国庆画展中,武定苗族农民画入选7件。少年学员龙菊花的作品《我替妈妈背水》应邀参加“长白山儿童书画展”,获得了铜奖。学员王义芬的作品《苗家文艺队》和王盛祥的作品《辍学以后》,还赴阿根廷展出;随后,王盛祥的作品《辍学以后》和张盛文的作品《牧童和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王建才先生的作品不仅属于中国,属于苗族,也属于全世界。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如今,已是八十四高龄的王建才先生,深知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于是紧握好手中的大号画笔,创作了《苗家兰彩》《赶嫁妆》《苗家热爱紫荆花》《苗家永远跟党走》《苗家绣女》《多彩苗山》《苗山在前进》《朝阳寨》《苗山美》《高铁修进苗家寨》《祥和的山寨》《春姑娘》《苗山梦》等大量反映苗山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表现苗族人民共筑中国梦的作品,45年如一日地始终坚守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高地上。
为表彰王建才先生卓越绘画艺术贡献,完好收藏和展示王建才的绘画精品,2018年,云南省武定县人民政府委托武定县文联编辑、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王建才先生的画册《心中的歌》,总结他的艺术历程、美术思想、绘画和绘画特点及取得的成就。
著名画家王建才先生的画册《心中的歌》分阳光歌颂、苗山梦、花之俏、苗家乐四辑84件作品,《火种》《日月同辉》《苗山春色》《赶嫁妆》《世世代代》《夕阳无限好》等经典作品, 震撼力是那样强烈,魅力是那样恒久,从中可以看出一代艺术大师的襟怀和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创新的精神。
画册《心中的歌》是著名画家王建才先生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情怀,是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仰,是中国苗族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神写照。他的每一幅画都不是简单的描摹,也不是浅显的歌咏,而是以从容沉稳、内敛节制、饱含深情的绘画语言对苗族农民全新的诠释,这样的礼遇是优厚和珍贵的。他胸怀天下,极富社会责任感,以绘画艺术表现农民,他的绘画艺术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王建才先生生在苗山,长在苗寨,深爱家乡苗山苗寨,苗山苗寨是他艺术生命的根,是他梦想和灵感的源泉。他对家乡始终有种难以释怀的牵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神采。王建才先生深爱家乡的风土,深爱家乡的农民,举笔抒写家乡苗山苗寨,歌颂家乡苗山苗寨,赞美家乡苗山苗寨,绘画家乡苗山苗寨。作品游行自在,构画优美,技巧圆熟,气势恢宏,笔意传神。磅礴乌蒙高原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并住进了他的心中,他也用浓郁的诗情画意拥抱着高原和故乡苗山苗寨。这或许就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画家的艺术态度和文化自觉。
细细品赏王建才先生的中国苗族农民画,他的画笔墨饱满,一气呵成,是四十余年功夫的积累,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我们发现有三∶一、艺术是生命伟大的诱惑,只要把生命投放进去,所有的色彩和线条就会诚挚地帮你记录下梦想和希望的画面;艺术是中国式的“神与物游”,是西方式的“灵魂的艺术,思想的艺术”。二、艺术的灵魂是创新或独树一帜,无论学习,借鉴,最终要走自己特色之路。三、杰出的艺术作品,应该打破民族、时空的界限。只要心中有爱,就有了一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