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继聪散文的乡土特色
——以《村庄来信——余继聪散文精选》为例
2018-11-12张永权
张永权
在文学界中,楚雄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余继聪,是以他的乡土散文闻名的。他的乡土散文在全国散文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在于他自创作开始,就坚持乡土散文创作,二十多年来不离不弃,是一名把文学的根扎进乡土的散文作家,他很像刘绍棠、浩然一样,是在故乡的阳光雨露和泥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也在于他二十多年的乡土散文创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出版了多部主要以滇中故乡彝州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集,不少有代表性的散文佳作,选入权威性的散文年选,还有多篇作品选入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中学语文教材、教辅和试卷,并先后荣获冰心散文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奖的文学奖。不少文学界的知名作家、评论家如王剑冰、张运贵、赵晏彪等,对余继聪的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散文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写出了散文特有的味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最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乡村来信——余继聪散文精选》,基本收入了他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展现了余继聪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点,我想就以他的这部散文精选为例,来谈谈余继聪散文的创作特色和艺术品位。
一是余继聪的散文创作,倾情故乡,书写故乡,是余继聪的乡愁情怀在散文创作中的必然呈现,他的散文也成为中国散文中最具乡愁个性的代表性作品。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成就了诗人在海内外的名声。在中国散文界,像余继聪这样几乎全部以自己故乡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依愚之见,是非常罕见的。过去我读他这类散文,就已经被作家衷情故土、在创作上倾情故乡、在作品中情满故乡的乡愁情怀深深感动。现在读他的这部《村庄来信》,不少作品已是重读,仍受感动,引起情感之弦的共鸣。可见余继聪乡土散文的艺术魅力。
余继聪的这部散文精选,以“亲情篇”“乡愁篇”“风物篇”三个部分,收入了作家的59篇(组)散文。几乎都是以作者滇中故乡农村生活为主要题材的,虽然也有一两篇写昆明和滇中城镇的,但通过作者这个滇中乡村人的人生轨迹,也和农村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乡土散文。亲情以乡土为血肉,乡愁以乡土为根基,风物以乡土为特色。这部散文集虽然分三个部分,其作品的灵魂都可归纳进“乡愁”之中,情亲洋溢着情深意长的乡愁,风物呈现着乡愁的浓郁特色。乡愁在,根就在;乡愁在,魂就在。乡愁就是余继聪散文的魂,乡愁就是余继聪散文的根。
读继聪的这些乡愁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愁亲情中爱的温暖,爱的亲切,爱的伟大,爱的味道。外婆的懒豆腐、野菜糍粑、米酒汤圆、烤饭团等,都因为外婆有爱,却把贫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乡愁中的爱,是多么的温暖、甜蜜,又是何等的伟大。
正是这种美好的乡愁,像一条割不断的河流,流进作者的血脉,乡愁使他化成了《因为有爱》中对外婆永远的怀念,也使他在《村庄来信》中,对从农村飞进城里的那些小生命,充满了心灵的感应和共鸣,把它们看成是故乡的信使,“它们都长着小小的翅膀,像一封封展开的信,会飞动的纸张”,捎来了故乡的各种信息。还让他进城后老是想起母亲土土的名字,从过去认为是俗气的名字,“突然发觉母亲的名字也很好听,很喜欢她的名字。”甚至喜欢一切土土的东西,特别是“吃着土土的母亲送给我的土土的东西,就常常想起母亲土土的模样,土土的名字……”。如果说继聪在《母亲士土的名字》中,以一名乡土作家情感上的变化,来书写不忘乡愁,就会有根的话,那么,《母亲送进城里来给我的东西》《父亲的心思》,则通过乡愁中的母爱、父爱,把割不断的乡愁抒写得情深意长,刻骨铭心,让我们在品味乡愁的各种味道中,记住乡愁,使乡愁成为一个民族中永远的文化传统。
一个有根的作家,他的乡愁就无所不在,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去呈现、去抒写,乡愁中的情泪文字也会油然而生。继聪专门写乡愁的佳作《废墟间的生命》《水缸里的乡愁》《乡村民歌手》《土味乡愁》《收藏阳光》《我的不速之客》《古典农具》《乡村土灶》等等,把一位乡土散文作家的乡愁抒写得淋漓尽致。
这些作品所书写的乡愁情怀,有对因拆迁而毁的老屋、村庄的深切怀念,有对远逝的童年的绵长回忆,有对乡村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和美好生态的热情歌颂,甚至一口水缸、一架农具、一桌羊汤锅、一顶竹斗笠、野生菌子、山茅野菜等,无不在作者的笔下,流淌出浓郁的乡愁情怀。村庄拆迁了,老屋成了废墟,作者在水缸里回味故乡,“感受水缸里的乡愁”,一个水缸,一口老井,乡愁的故事就这样很动情地叙述出来了。还有那一生一世和村庄相依为命的老祖父,村庄变成了城市,他还执着地把牛赶进城里来放牧,因为这里曾是他习惯放牛的地方。后来小叔把牛卖了,不久祖父也过世了。祖父这个多少有些凄楚的乡愁形象,我认为把一个老农民与村庄和土地的关系,书写得既真实典型,又含泪笔让人感动。而《乡村的民歌手》又是作者对故乡爱得很阳光、很生态、很优美的成功表现。从乡村清晨欢乐的百鸟齐鸣到夜晚蛙们的大合唱以及众多小虫子的歌唱和风雨、露珠、溪流、月光等的声息,组成了一部乡村民乐交响,它们也被作者赞美为乡村的民歌手。这充满生机和欢乐的乡村音乐和优美的民歌手,正是作者作为一名故乡赤子的乡愁情怀的文学升华,也是作者对故乡爱到极致的必然表现,读继聪的这些散文,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一名和故土血肉相连的作家在写到故乡的山山水水、草木花鸟、父老乡亲时,那是何等地充满了真情和厚爱啊!正如大诗人艾青所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大有一种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意冲动。在余继聪那里,情是乡土情,意是故乡爱,自然也有对乡愁的品味,忧愁、思考、恨意和离情别绪等,其情其意,交融成余继聪散文丰厚、深邃的乡愁境界,成为余继聪散文最具个性化的特色、也最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使之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天地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二是余继聪的散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在他致力于乡土散文的创作中,形成了他散文美好的生态特色。因此,余继聪的散文,就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散文。
在论述余继聪散文特色时,乡情、乡土、乡愁成为不少评论家的关键词。但我认为,和这些关键词相联系的,还应加一个“生态”,才能全面呈现余继聪散文的个性特点。
近年来,由于把生态文明列入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已引起广泛关注,在文学创作上,也出现了加强生态环保文学创作的呼吁。其实我在多年前读继聪的散文时,就认定他的乡土散文,绝大多数就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散文。这不仅是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他散文生命力的价值所在。
余继聪散文的生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美好大自然生态环境和生命的直接歌颂,如《乡村的民歌手》《我爱稻谷》《楚雄的菌子》《滇中的山茅野菜》《金银花》《狗屎花》等。如前所说,作者在《乡村的民歌手》中,把乡村的那些小生命抒写十分美好,还用民歌手来加以赞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如诗如画、有声有色的生态美景,这样的生态散文,自然会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楚雄的菌子》更是以一名土生土长的楚雄作家的眼光与生态知识,为我们全面展现了作为野生菌王国的楚雄大地的原生态景色。在継聪的笔下,楚雄神奇土地上的各种野生菌,简直把这块大地装扮成了一个迷人的童话世界,加上作者对各种菌子的吃法和去毒的介绍,使这篇散文,成为继聪生态散文的代表作。二是反映人与大自然和谐与共,共存共荣的美好。《收藏阳光》《牧心天地间》《彝族土掌房》《我的不速之客》等,都反映了作家在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新天地的努力和感悟。作者那篇影响很大的《收藏阳光》,通过他散文家的眼光、智慧和切身体验,通过在阳光中纳鞋的姑娘的心绪、母亲晾晒腌菜的细节、老祖母、老祖父们的生活往事,把人的生活经历、甚至生命历程都概括在吸收阳光,“收藏阳光”上,很生态又很哲理地呈现出人与天地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和谐与美好。三是对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表现出作者呼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尊重生命的大生态观。像《一块即将死去的土地》《悲悯猫头鹰》《废墟间的生命》等都是能让我们灵魂震颤的优秀之作。《一块即将死去的土地》父亲为开垦出一块能种庄稼的土地,带领家人开荒,把荒地上所有的草木挖掉还要铲草除根,最后虽种上庄稼了,土地却在年连的雨水冲刷下变小,正在消失。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是严厉的。这就是一块正在死去的土地,给我们的启迪。同时,这篇文章还不时流露出作者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生命意识。作者的这种生态生命意识,在《悲悯猫头鹰》《废墟间的生命》等文中也有引人共鸣的书写。拆迁村散,连流浪狗、猫咪也找不到栖身的场所了。当我读到“在废墟的乱砖头堆里,我还看见一窝可怜的小猫咪,半睁着清纯可爱的小眼睛,胆怯地看着倒塌碎乱成一片废墟的世界……”时,被作者的善良深深打动,我的心像遭到电击一样震颤。读了这样的文章,再读《我的不速之客》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把他窗台上的松毛虫、小蚂蚁当客人迎接,为什么会把爬到他床上的蟋蟀加以保护,生怕压着它们。乡村生命,乡村人,热情友好,和谐相处,这是一个何等美好的天地啊!
三是余继聪在追求散文艺术的真本色中调制出乡土散文的独特味道,在散文的味道中显示出无穷的散文艺术魅力。
余继聪在他的散文中(包括文章标题),常用味道一词,诸如炊烟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土味乡愁等。其实他就是在通过追求乡土散文的味道中,营造属于他散文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味道。
读余继聪的散文,我的感觉就是好读、耐读、可品。读之有味,品之余味不尽。在读和品中就有一种散文的味道让你品之有味,一种属于余继聪乡土散文的味道让你品尝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先是余继聪二十多年执着地进行乡土散文创作的结果,而这个乡土又是和作者生命相连的滇中彝州农村。具有鲜明滇中乡土特色的历史文化、时代变迁、现实生活、民族精神、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等,成为余继聪散文的主要题材。他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以散文家的一双锐眼,从小处着眼,发现最具地方特色的细节并加以联想升华,从而写出独具滇中乡土味道的散文。他很喜欢看家乡农村的炊烟,更喜欢农村炊烟的味道。他用这乡村炊烟的味道,写出彝族腊肉的味道,还有吸纳了阳光、草木花香的味道。炊烟的味道送来的乡土味道,也就使一篇散文有了滇中农村生活的独特味道。又如:妈妈的味道,这是任何人从童年起都熟悉和难忘的味道。但继聪却以他妈妈这个勤劳善良朴实又能干的母亲所特有的村妇味道,如腌菜的味道、腊肉的味道、泥土的味道、庄稼的味道等,加以联想和书写,不仅写出了一位农村妈妈的美好形象,也使这篇散文具有让人细品的乡土妈妈味道,一种原汁原味的生态散文的味道。
余继聪的散文有味,也是由多味的乡土生活营造成的。如乡情、亲情的真情味道,对村庄眷恋追忆中五味杂陈的乡愁味道,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中的深厚典雅味道。多味的乡土,多味的乡土散文,散发出的味道,就是余继聪散文的独特味道。
余继聪的散文写作他注重追求和其乡土散文相融一体的文风。他不好辞藻的华丽和作秀,以清新、朴实、自然、真切的风格来彰显乡土散文的本色。通过乡土散文的真本色,营造一种既是散文所具有的艺术境界,又能散发出属于余继聪散文的味道来。就以用词来看,他在朴素的记述中,也会在出奇不意中,常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词语,让我拍案称赞。例如他在《我的土壤在村庄》中,写他父母好不容易供他读书,最后大学毕业,在城巿有了工作,就有这样精彩的叙述:“他们咬着牙供我读书,才把我塞进了城市。”其中“塞进”一词,看似平凡的口语,却非常形象生动又新颖地表现了城市的拥挤,找份城市工作的困难。又如:写他作为一个农村人,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就用“漂浮”在城市,“吊”在城市来形容,也让人品味。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形象生动,颇有乡土气息,也是使余继聪散文具有乡土风味的一个看点。这些都使《村庄来信》具有一种可读、耐读、可品的散文味道。
余继聪的《村庄来信》,反映了余继聪乡土散文所取得的成就,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位从乡村走出的散文作家在创作上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掩卷沉思,我觉得是到了对继聪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了。读继聪的散文,我们既为他致力于乡土散文的写作不离不弃而点赞,也觉得他在题材、生活、思想和艺术上也有进一步扩大视野的必要。新时代的文学,要求我们的作家,必须敢于逐浪时代潮流,写出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上大气的作品,人民也在呼唤史诗性的作品。散文亦应大有作为。就以继聪熟悉的乡土来说,农村的时代变迁也让人始料不及,新的时代,新的乡村,也应有相适应的新乡土散文。余继聪正当盛年,决不能满足现有成就,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才华,去写出无愧于新时代农村的大散文、史诗性的散文。
盼继聪不断努力,更上一层楼,在“高原”上已有“高峰”的成就上,冒出更多的“高峰”来。我们期待着!
(作者系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