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典籍中人物描写英译技巧
2018-11-11吴进
内容摘要:《红楼梦》由曹雪芹所作,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发行,具有其世界影响力,意义深远。一部古代名著《红楼梦》诠释了人世间的所有,从衣、食、住、行到人物家谱、人情世故,从养生补品、膳食药物到建筑风格、家具摆设。其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极具特点,成为整篇小说的点睛之笔,关于人物的刻画描写更是让读者回味无穷。在英译本中,关于人物描写的翻译效果是否和源语效果一致呢?本文将以其中的几个方面为例,简析古籍中人物描写的英译技巧。
关键词:《红楼梦》 人称及人名 肖像描写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缩影。至今,《红楼梦》已被翻译成多个版本发至海外,对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红楼梦》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其中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令人叹为观止,印象深刻,错综复杂的人名及人物关系使整个文学作品厚重而深刻。但如想记住并理清大量的人名及人物关系,对中国读者而言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对国外读者来说更是复杂且繁琐的。《红楼梦》英译本受到普遍认可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翻译的两个版本,本文将以这两个英译版本为例,初步探讨了古籍英译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对推动古籍英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在翻译著作,尤其是古籍著作时,译者应从文本类型、写作手法、历史背景等几个方面对翻译文本进行文本分析。《红楼梦》是以几大家族为主线,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品中有大量的人物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文本的语言特点分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凝练、真实、细腻地表现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心理以及丰富多样的场面、情景,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作者惯用大量语句描写人物的外貌以及性格,包括服饰和配饰,例如第三回中王熙凤的首次登场,让人眼前浮现出活生生的王熙凤,使读者产生了共鸣。此外,语言生动地叙写了人物间的对话,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之时便一口气说了十句话,当着贾母的面赞黛玉的容貌,询问她的生括状况,可见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擅长交际的人;第三,书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对联、酒令、灯谜等,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描写王熙凤的外貌时,使用了对偶的句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以及至今都广为流传的用以描写美人的诗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颇具中文的古典特点,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属于现代汉语,所以需要进行语内翻译。例如:“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是指头上戴着用金丝穿绕珍珠和镶嵌珠宝支撑的珠花的发髻,发髻上系结着五只朝阳凤凰并挂着珍珠的头钗。清楚这些再进行翻译很更准确。其次,原文的词汇需要进行详细的解释,例如:“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中的“赤金”“盘螭”和“璎珞”分别是什么?《汉书·食货志》云:“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释之者皆以金、银、铜当之。由此可见,“赤金”就是铜,不能翻译成“red gold”;“盘螭”是指盘卷的无角龙;《新华词典》中解释道:“‘珞是指一种玉,通常和‘璎连用(珞璎),为古代一种用珠玉穿成串、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裙边系着豆绿宫绦”中“宫绦”是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中间用绳子,两端系有玉佩,金饰,骨雕,中国结等重物,尾端有流苏。诸如此类,译者应在翻译前把中文的含义都理解明白再去翻译。
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使译语接受者与原语接受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反应,是和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文中主要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在内容和形式发生矛盾时,形式让位于内容,努力实现意义对等。原文中一些对偶句和诗句,在翻译时很难将原文文体重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舍弃了形式,保留了内容。
原文文本中出现了大量人称和人物关系描述,例如:“琏二嫂子”“二舅母王氏内侄女”“嫡亲的孙女儿”“媳妇丫鬟”“丫头老婆们”等。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粗疏模糊,西方人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强调人格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力求表达清楚。例如“琏二嫂子”,如译成“sister-in-law”過于正式,不适于出现在口语对话中,如译成“elder brother ‘Jia Lians wife” 较为恰当。“媳妇丫鬟”和“丫头老婆们”可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直接译成“women”和 “servants”;其次,人物的人名。文中出现的“黛玉”“熙凤”,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成了“Tai-yu”“Hsi-feng,采用了威妥玛拼音,这种拼音法广泛被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像Mao Tse-Tung(毛泽东),Chow En-Lai(周恩来)等,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I-ching(易经)、Tai-chi(太极)也保留了威妥玛拼音。一些古典人物或历史人物有其固定的英文翻译,译前需要查找确认。
小说很少对人物性格特点直接介绍,通常是通过人物语言、肖像、心理、动作来描绘人物的性格。除了大量的人称及人物关系,还有多处出现了人物描写。原文通过对人物原文介绍黛玉刚入贾府的情形以及王熙凤的出场,使用了大篇幅文字描写王熙凤的肖像及语言特点,展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文中描写王熙凤体态神态的诗句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王熙凤的美好容貌和泼辣的性格,至今广为流传,原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杨宪益、戴乃迭的版本,是这样的:“She had the almond-shaped eyes of a phoenix, slanting eyebrows as long and drooping as willow leaves. Her figure was slender and her manner vivacious. The springtime charm of her powdered face gave no hint of her latent formidability. And before her crimson lips parted, her laughter rang out.”用词更精准形象,但也是舍弃形式对等,追求意义对等;霍克斯版本:“eyes like a painted phoenix, eyebrows like willow-eaves, a slender form, seductive grace; the ever-smiling summer faceof hidden thunders showed no trace; the ever-bubbling laughter started almost before the lips were parted.”
霍克斯采用短句,运用了对偶、尾韵的修辞手法,为了做到形式对等,但也不能完全译出原文风格,所以有人说“诗不可译”。如果运用动态对等理论来进行文学翻译,如果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发生矛盾时,如果仅从让译文读者读懂的角度来考虑,形式让位于内容,可能会造成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独创性的丧失。
在服饰装扮方面,用了八个句子进行描述:“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从首饰的材料看,就有金、珠宝、玉等,从中可以判断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如采用单个长句 “She was with…”,译后读起来过于冗长,句式重复,所以按照原文句式,改为并列短语形式,精炼许多,不过其中的一些词语仍然值得推敲。
古典作品是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该为世人了解学习。我们作为语言学习者,应该运用语言这种交流工具将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推向世界。《红楼夢》已有多版本的英译本,但我这次翻译仍然获益良多。这次翻译不仅是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对我国古典文化了解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的改进,能让自己的译文读者切实感受到原著的风采。
参考文献
[1]Nida,E.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黄粉保.论小说人物语言个性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0(02):44-46.
[3]刘剑华,杨娜.浅谈奈达的动态理论[J].学园:教育科研,2010(05):16-17.
[4]彭帅.推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翻译问题—《点与线》各译本中的人物描写[D].吉林大学,2014.
[5]彭小明.中学语文课文“肖像描写”概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11-113.
[6]闫敏敏.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 2005(07):64-67.
(作者介绍:吴进,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长春建筑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