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羊皮鼓在“夬儒节”中的运用
2018-11-10袁真林
袁真林
摘要:“夬儒节”,羌语音译、即祭山会,是祭祀性的节日,又名塔子会、祭天会、碉碉会等,是羌族祭祀众神灵祈祷风调雨、五谷丰登,或秋收后向神灵还愿的重要节日,寄托着羌族人民的美好期盼。释比通过跳羊皮鼓舞的方式来传播羌族特色的文化,教育年轻一代给予强化羌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并加强羌民的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羌族祭山会,集中体现了羌族悠久的宗教文化与精神内涵。
关键词:祭山会;羌族释比;羊皮鼓;羊皮鼓舞
一、羌族祭山会
在汉文典籍里,有关于祭祀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墟卜辞记载当时“出入日,岁三牛”,说明祭祀时以三头牛作为祭品。此外,汉文典籍还记载着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其中也记载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山活动。在殷墟辞卜中即有祭山求雨的内容,《尚书.舜典》中说虞舜时就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古代祭山,方法有“瘗”、“投”(将祭品投入山谷或放于山地),“县”(即悬,将祭品悬挂起来)等。天子封禅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柴望秩于山川”,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祭山活动,比如羌族的祭山会、瑶族的盘王节等。
(一)羌族祭山会起源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人类的生存能力很弱,对于自然现象,对于猛兽、高山、茂林等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畏惧,感到难以理解,于是人类将万物赋予人的心理,按照人类的好恶、喜怒去推测自然万物,用简单的因果推理把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人们也按照当时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创造、想象出具有感情的神灵。
神灵产生之初是和他们所代表的物体一致的,树神、山神、石神、各种动物神,都是具体的树、山、石以及动物。再后来,人们取用动物的爪、牙、头、尾等部分结合人的脸部、肢体創造出一些怪模怪样的神灵。直到人类进入相当高的文明阶段以后,神灵才完全具有人的形象,出现了飘逸、洒脱、威严的帝王将相形的神灵。祭祀,是神灵产生之后采取的不得已的应对措施。从人类与神灵的关系看,人类是被动的一方,因为神灵掌握着人类的命运,它们是高于人的,因而人类与神灵沟通时是归顺、服从、尊奉的态度。祭祀最开始的目的是希望神灵高兴、顺心,从而宽容的对待人类,至少不给人类制造麻烦。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欲望不断增强,促使他们在所崇拜的力量里创造出一个个可以攀附的形象。此时人类对神灵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躲避顺从,在顺从的同时,又希望对神灵有所影响,甚至希望对神灵有所控制。为了获取神灵的欢心,得到神灵的支持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常常举行一些随时或定期的祭祀仪式,从而构建了祭祀文化。
岷江上游地貌多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古时的羌民迁徙到此之后经常遇到地震坍塌、泥石流滑坡等,高山茂林之中又有许多的猛兽凶禽、瘴林蚊瘟虫等危害,这些都让羌人的祖先感到神秘莫测、难以控制。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端地下,知识极端贫乏,羌人无法理解自然的力量,无法与自然界作斗争,便认为这是山神在发怒,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只有“敬神”、“仰神”,虔诚的祭祀朝拜山神才能消灭灾祸,所以羌族人定期举行祭山活。久而久之羌民就根据不同需求,在不同的时间来祭祀山神以及山中其他神灵,已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羌族祭山会流程
由于地区不同、农事季节不同,羌族各地区祭山会的时间与方式也不尽相同。祭山会的时间大致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五月、六月、十一月的某一日举行,每年每寨至少举行一次,有的寨子甚至会举行两到三次。理县羌族的夬儒节于每年的二月初二,由蒲溪乡的5个村寨(蒲溪村、休溪村、河坝村、色尔村、奎寨村)轮流举办。因2008年汶川大地震河坝村受灾严重,村民相继迁出,河坝村鲜少有人居住,所以如今的夬儒节主要由蒲溪乡的其余四村寨轮流举办。祭祀活动由当地的“释比”全程主持,进行诵经、祭神、转山、展演等活动。“释比”羌语,是羌族人对羌族民间男性巫师的一种称为,又叫“许”、“端公”、“释卓”等,在羌语中是“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的意思。“释比”是羌族整个宗教信仰中的核心人物,是羌民与神灵直接沟通的纽带,倍受羌民尊敬,颇具威严,所以夬儒节历来由释比主持。
各羌寨都有一片“神林”里面种着古老的松树、柏树、青杠树等,外人不可随意进出神林,亦不可随意砍伐其中的植被。夬儒节就在“神林”旁的祭坛与广场上进行。来自各村寨的“释比”一早便来到祭坛处诵经、祭拜,带领村寨中的羌民祭祀天神、水神、树神、山神等等。祭祀完众神,释比带领众羌民开始转山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众人回到广场,羌民一起跳起“沙朗”(羌族锅庄),边歌边舞,尽兴方归。
二、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是盛大的节庆活动还是婚丧嫁娶的习俗中,总少不了富有特色的羌族歌舞。羊皮鼓舞是羌民举行活动、休闲娱乐中的重要舞蹈形式。2007年羌族羊皮鼓舞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羌族羊皮鼓
羊皮鼓又称“铃鼓”,是手鼓的一种。羌语中,称为“日木”或“博”。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因其形似脚盆,旧时民间又俗称“脚盆鼓”。这是羌族释比作法时重要的道具,专门用于祭祀等活动,为释比跳神时所用。巫师手持此鼓边击打边跳巫舞,又称“皮鼓舞”或“跳经”,南部羌语也称之为“莫恩纳莎”。
关于羊皮鼓的来历,羌族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传说,流传较多的说法是很早以前,羌族拥有自己的文字,释比祖师爷“阿爸木纳”还有一本桦树皮经书,用之教授弟子。祖师爷生怕桦树皮经卷受潮,便拿出来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晒。竟不知何时跑来一只山羊,把所有的桦树皮经卷统统嚼吃饱餐并逃遁而去。祖师爷发现后大惊失色,悲痛欲绝。这时一只金丝猴从高高的树上爬了下来,告诉祖师爷它曾看见一只山羊吃掉经卷的经过。后来,经历了千辛万苦,在金丝猴的引路和协助下,祖师爷终于找到了这只山羊,他把宰杀后的山羊皮制成了祭神用的“博”。从此以后,每当祖师爷敲打单鼓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写在桦树皮上的经文字句。
(二)羌族羊皮鼓分类
在羌族地区,羊皮鼓可按照用途的不同分为白、黑、黄三种。羌族史诗《开坛鼓经》中记载:“天皇阿巴木比塔/神鼓传下有三种/白鼓用来还天愿/黑鼓用来保太平/黄鼓用来驱凶邪”。羌人尚白,认为白色是圣洁、单纯的颜色,代表着真善美的事物,所以白鼓大多用于祭祀还愿等跟神灵有关的活动。黄色的羊皮鼓大多用于家庭仪式中的婚丧嫁娶,用来祝愿、打太平或者为死者引路等。羌人认为黑色是邪祟、是恶的代表,所以黑色的羊皮鼓大多用于祛除邪祟,降除妖魔。
白、黄、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羌族白、黄、黑的三维宗教观念里,渗透着羌寨人民的人文态度与价值取向。羌族释比用羊皮鼓来完成与神灵的对话,达成了人与神之间沟通的桥梁,并通过释比、羊皮鼓,联通神与人的交流,传达神的旨意。
(三)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又称为“跳皮鼓”或者“跳经”,羌语称之为“莫恩钠莎”或“莫尔达沙”,是羌族祭祀性舞蹈的一种。羌族的民间歌舞按照表演形式的不同,分为宗教祭祀性歌舞和民间自娱性歌舞两大类。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在祭祀活动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祭祀仪式中的羊皮鼓舞,既具有祭祀性又具有娱乐性。羊皮鼓舞是释比主持祭祀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贯穿于仪式的始终。释比在祭祀活动时要边唱边击鼓,边跳舞。以鼓伴唱时,鼓点以比较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舞蹈少,动作小。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稳沉热烈,丰富多变。民间在跳羊皮鼓舞时,领舞者左肩扛神棍,右手握响盘,其他人手执皮鼓,人数不等。由于地区不同,手执的道具也各异。还有扛旗幡、举花伞、双手执响盘或左手同时拿鼓和响盘者,多种多样。
羊皮鼓舞分为独舞、对舞、群舞等形式。在祭天仪式中一般采用独舞与群舞的形式。独舞由羌族释比主跳,在舞蹈的过程中释比一边颂唱经典一边敲击羊皮鼓,敲击羊皮鼓的节奏与颂唱经典的节奏相合,富有音乐表现力。
三、羌族羊皮鼓舞的社会功能
(一)羊皮鼓舞的文化功能
羊皮鼓舞是羌民情感表达、审美趣味、道德风尚的精神载体。释比通过跳羊皮鼓舞来表达对羌族宗教文化的崇拜,并以此诠释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释比通过跳羊皮鼓舞的方式达到与神的沟通,用跳羊皮鼓舞的方式来请神、娱神、崇神、拜神,與神达成约定,实现民畜兴旺的目的。这是一种耕牧文化的遗迹,也反映了羌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艰辛奋斗的生存意志,是属于羌民的乐观主义精神。羌族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人民精神生活、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羊皮鼓舞的教育功能
羌族无论在何种场合,都用舞蹈来表达情感。舞蹈作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完成着传承同时,使民族内部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羌族因为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对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祭祀活动是释比等老一辈将文化教育传承给下一代的重要仪式,来将多方面的知识用舞蹈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使得下一代在浓烈的气氛中受渲染、受教育,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羌族民在祭山大会上,通过羊皮鼓舞的方式,使得羌族的特色文化与民族特色得以不断的延续与传承。另外,在反映生产生活的舞蹈中,民族内部特有的各类技能和生产知识得以代代传承,因此羊皮鼓舞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三)羊皮鼓舞的娱乐功能
羌族的羊皮鼓舞文化在羌族祭山大会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都得到充分体现,是羌民娱神崇神、寄托希望、传承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段。羊皮鼓舞通过舞者声、情、形、体等各方面来通过反映羌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望,以及期盼来年的收获的娱乐心情。羌族舞蹈之所以具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就是因为舞蹈能够被羌民用于日常生活,且舞蹈形式多样,在舞蹈中能够提升羌民的健康水平,并且从中获得自信和喜悦。羌族舞蹈在羌民生活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
祭山大会是羌族祭祀神灵的重要活动,通过羌族释比手持羊皮鼓跳羊皮鼓舞来达到与神灵沟通的重要目的,表达羌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与向往。祭山大会中的羊皮鼓舞不仅具有祭祀的功能,更是羌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强身健体、传播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随着羊皮鼓舞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鼓舞的宗教性质正在向着娱乐的性质逐步转化,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洋《羌族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阿坝师范高等学校学报 2009年01期
[2]罗铭《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浅析》艺术评论 2012年06期
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非遗视野下四川理县“夬儒节”探究》,项目编号:CYYJS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