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健康的吗
2018-11-10曹兰英
曹兰英
摘 要: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健康的吗?试图就教学中的这一困惑,联系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的内涵和特征做粗浅的分析,并在最后采用了例证分析。
关键词:攀比心理;发展资料;享受资料
攀比消费心理的学习中,有一大难点和一大疑点。难点即区分从众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探讨。疑点即是否攀比心理引发的所有的消费都是不健康的。教材是这样评述攀比心理的:“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教参也写到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是否所有的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健康的呢?如果是,学习上为了攀比,不断买书求学也是不健康的吗?到底该怎么理解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呢?此文试图对此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的内涵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现象是指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进行模仿所引发的消费现象。只有当低收入阶层脱离其收入水平,表现出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特点时,才可以称为攀比。社会上普遍的消费攀比,往往是因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是试图通过消费的等同化弥补其他方面的差异以达到某种心理平衡。教参上写到,攀比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在于消费时追求“向上看齐”,甚至向人炫耀。显然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指超乎自身能力之外的消费;其二指以炫耀为目的的消费,而不是为了获取消费商品的实用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生活资料中供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也叫消费资料。”显然。消费资料既包括物质资料,也包括用于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那部分精神资料。根据消费资料的目的,我们可以把消费资料划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而攀比消费主要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
二、攀比消费心理的评价
攀比心理是否健康,是要区别分析的。第一,根据消费的产品类型,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物质产品消费和精神产品消费。如果攀比消费的是健康的精神产品,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是值得肯定的健康心理。健康的精神产品的攀比消费心理对个人来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谋生能力;就整个民族而言,健康的精神产品的攀比消费有利于提高这个民族的文化力与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果攀比的是不分良莠的精神产品,对个人来说不仅是财力、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更是自身未来生活筹码的减少。就宏观意义来说,不健康的消费需求会促进社会相关的不健康的生产,导致社会整体文化力的下降,全民素质的降低。如果攀比的是物质产品消费,也要区分看待。如果我们把攀比消费心理下导致的适度的超前消费看作是推动居民收入创造活动的动力,以此推动自己的工作,就是健康的超前消费方式。如果在攀比物质消费的同时,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就是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其次根据消费的目的,攀比心理下消费的类型主要是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如果攀比心理引导的消费是着眼于未来更好发展的发展资料的消费,就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是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果攀比心理引導的消费是着眼于目前享受,对未来没有实际意义的享受资料的消费方式,就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三、攀比消费心理的例证分析
高一的教科书上,有个案例分析,内容如下: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4、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问题有二:这种风气在你们校园存在吗?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消费?教参给的提示如下: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盲目性和炫耀性,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根据以上论述,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应该辩证看待。首先,我们看到涉及到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消费品都是物质资料,如果是着眼于未来更好发展的发展资料的超前消费,就是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果是着眼于目前享受,对未来没有实际意义的享受资料的消费方式,就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手机是重要的沟通纽带,不仅可以联络感情,更主要的是能在第一时间沟通信息。如果注重的是其娱乐功能,就属于享受型的消费资料,是不值得倡导的;如果是为学习服务的,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沟通的时间成本,就是值得倡导的消费行为。何况,一般手机不属于高档耐用商品,而趋向于家庭必需品。电脑对一般家庭来说属于高档耐用消费品,对学生来说它既可以是以满足学生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享受性的消费资料,也可以是用于学习目的的发展性消费资料。如果是前者,就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果是后者,就是值得倡导的消费心理。这既是今天普及知识的需要,也符合新课改“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理念。对个人来说,电脑具有信息丰富、快捷与获取方式便利的特点,如能充分利用,就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减少学习中寻找信息的时间,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MP4可以视听一切的视听材料,不仅包括音乐,还包括可以为学习所用的各类视频材料,比如英语听力等。即使听的只是音乐也不一定就属于享受资料,如果是学习之余用音乐怡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确保学习者有更好的情商,提高学习效率。至于电子辞典和传统的印刷辞典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与便于携带的优势,便于随时学习。只要我们把它充分应用于学习,就属于发展性资料,是健康的消费心理。
基于以上分析,我建议教科书上对攀比心理的评述如下:这种攀比心理一般情况下是不健康的。在相关知识的链接里简要地阐述攀比消费的评述应该区分对待不同的消费商品。
参考文献:
[1]余静等.经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陈友芳,等.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晁继周,等.现代汉语词典[Z].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5]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怡等.社会转型下中国人的消费心理行为特点[J].商场现代化,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