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凸显人文精神
2018-11-10吴好荣
吴好荣
摘 要:概述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人文精神的社会现状。从构建凸显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等几个方面来凸显人文精神。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人文精神;多元化;生活化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人文精神的社会现状
本文中的人文精神,其基本内涵包含三个层次:(1)关怀社会,心怀天下。这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是最高境界。在这一层面教学所肩负的使命是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2)关爱生活,体验生活。这是人文精神的现实载体,人文的东西必是生活化的东西,脱离生活的人文是不存在的。人文的东西往往才是最生活化的东西。所以人文化的课堂,首先必须是生活化的课堂,在这一层面教學,首要进行的是课堂教学源于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绪,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豁达开朗的个性品质,豁达、大度的高尚风格。(3)关怀自我,发展自我。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这是人文精神的最终归宿,是我们人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层面,教学所要进行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从而认识自我,最终实现人的个性发展,这一过程,概言之就是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发展。
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论述人文精神的构建
1.构建凸显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教室是有限的,但课堂是无限的。课堂是老师建立的,老师是设计师,老师的心胸有多开阔,设计的课堂就会有多大。课堂是束缚学生的牢笼,还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世界,这不仅仅取决于老师的知识文化水平,更重要的还在于老师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这些犹如编织课堂的经纬,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看到的是整个世界,还是教室的四壁。所以,老师首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敞开胸襟,博览古今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吸纳各种优秀的文化。另外,让社会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让社会资源课程化,让课堂内容社会化,让学生融入课堂,贴近社会,那么社会就会在身边,祖国就会在心中,他们的青春就会为祖国而绚丽多彩,他们的热情就会为祖国而燃烧。
2.构建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评价,不仅仅是师生评价,还应有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家长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
三是评价内容育人化。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过程中,还要有育人的观念,评价的内容应该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就应该给进步性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是评价亦有个体差异性。孔子告诉我们因材施教,我觉得人文化的评价机制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学生个体存在多重的差异性,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性格差异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进步大小以及进步的可能性程度。因此,在评价机制上,应关爱弱势学生,他们每一次的进步都比别人来得更加艰辛和不易。我们本着人文化的理念,对于他们的评价应该区别对待,以凸显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三、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色亮点。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编写思路如下图:
从上图所示的思路看,教科书是以社会生活主体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整合教学内容,以此实现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生活化、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应生活化,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这是新课改人文精神最终的落脚点。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注重生活化教学,应强调知识来自生活和知识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捕捉生活中的现象,让思想政治课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课的视角,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探究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课问题,让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课问题知识化。实际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指导学生在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资源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