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回归自然与回归生活分析
2018-11-10毕玲玲陈旭
毕玲玲 陈旭
【摘要】游戏是孩子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娱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方式,为此,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小学教育,游戏的教育方式都非常适宜该时期的教育特点。可是,近年来,一些教师太过注重教育的尽善美、高大上,对孩子的教育太过干预性,这与教育的实质相悖。鉴于此,应当确保游戏回归自然与回归生活,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游戏 回归 自然 生活
一、将生活化的内容应用于孩子的游戏过程中
回归生活就是还原孩子的生活面貌、还原孩子本来的生活景象,以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立足于孩子的生活实际,由孩子周围的生活中获得进步,这是一种有效的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孩子游戏活动的回归生活需要立足于孩子自身的认知特点、学习规律、生活实际等,能够渗透地方的社会生活习俗、文化习惯、自然生态等,从而在加以拓展与整合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游戏活动。例如,主题游戏活动“西瓜”转变了之前商场买到各种大小的西瓜之后,以认识作为视角,对西瓜的营养、类别、颜色、结构等问题进行分析,而是应用跟孩子生活实际非常接近的情景——雕刻西瓜。而孩子知道一些雕刻西瓜的艺术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活动,看谁雕刻的又好又快。教师顺势提问学生“你使用什么工具雕刻?”“你可以雕刻出什么图案呢?”“如何才可以更好更快地进行雕刻呢?”这样一来,孩子在教师的提问中激发了探究兴趣,这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游戏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开展“多姿多彩的西瓜皮”“西瓜变形记”等,以使孩子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体会到奇妙的改变与富有趣味性的事物,这有效地统一了主题跟游戏。可以说,游戏的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实际生活的一个过程,也是孩子智力得以激发的过程。通过组织这样的游戏活动,并非重视游戏的外在形式和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游戏和探究,而我们所一贯主张的就是这种取材于实际生活的游戏精神、游戏态度、游戏过程的快乐和轻松。
二、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渗透回归童心的游戏活动
回归童心能够保障孩子在校园度过有价值、快乐的一天。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备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孩子身上静态存在着。只有结合发展、通过实践,在跟孩子进行持续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具体化,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才可以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快乐。校园游戏的回归童心需要立足于孩子一天的生活安排,且以游戏作为主线,在孩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渗透主题游戏、活动游戏、自由游戏,等等,这样一系列的游戏可以保持自然的整合与独立性。在组织游戏活动次序、活动比重、活动时间方面,确保有效地整合内容和科学地衔接时间,做到交叉进行、动静统一。例如,能够安排孩子一天的活动如下:首先进行第一次活动,即入校、交流,再向室内的游戏活动转化,即开展主题游戏活动;紧接着是第二次活动,开展室外的游戏活动,像是大自然活动、种植活动、体育游戏、小游戏等;然后是第三次活动,即在下午放学之前开展娱乐游戏活动等;最后进行一次谈话的活动,从而进行总结和表扬。这样一来,孩子一天的活动是不间断性与重复性的,也恰恰是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融入其中的良好时机,进而在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为孩子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当然,活动的次序可以进行改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现状加以优化,确保一天的活动组织不但兼顾一般的刚性标准,而且实施相应的柔性化处理。总之,孩子在把握了每一天的生活次序和内容之后,能够积极地配合、有序地衔接,从而让孩子在充满童心的校园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与成长。
三、在自然界中选择游戏素材
自然环境中具备各种各样的素材,在收集的过程中务必兼顾其适宜的教学知识与教学目标,并且素材务必有着相应的可变性与动态化特点。例如,教师组织孩子在大自然中共同搜集能够应用的所有资源和材料,这涵盖一些树叶、树皮、贝壳、石块、野草、野花等,从而启发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其用途、色彩、形状。针对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石块,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孩子根据触摸的感觉、形状大小、颜色等划分类别;在音乐教学中能够进行敲打,让石块发出声响,然后孩子认真地倾听来自自然界的声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拿着放大镜进行观察,看一看放大之后的石块形状;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组合各种各样的小石块为美丽的艺术品,如此种种。总之,回归自然界,可以使孩子的游戏过程变得更加真实和质朴,也使孩子体会到了自然界的气息和氛围。
四、结语
综上,笔者对孩子的游戏回归自然和回归生活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明确了孩子游戏过程中受到回归自然与回归生活的影响作用,提倡回归自然与生活的教育思想,从而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惯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翔.角色游戏情境下中班幼儿合作性培养的干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