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的逍遥

2018-11-10冯育祺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佛家玄学道家

冯育祺

摘要:《逍遥游》在《庄子》内七篇中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而先人对《逍遥游》的注解,存在太大争议。大体列为三类,其一用玄学思想注解,其二用佛家思想解释,最后用主流儒家思想来解读。这些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与庄子原意相差甚大。而从纯道家学派来解释庄子思想的书籍可谓寥寥无几。《庄子》一书代表道家思想,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都受其影响。提及的人生境界,产生了东汉至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特有的文化思想境界。

关键词:庄子;逍遥;道

《逍遥游》一篇历来都非常受注者重视。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如果依照佛学思想,我们所处的世界属于婆娑世界,不圆满,有缺憾,无法证道的话始终在六道轮回,想起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玄学一家大多是清谈,理论功夫十足,但逍遥岂是羽扇纶巾;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所推崇的是圣人境界。而在哲学角度看,何为人生,痛苦的积累就是人生,那消除了这些痛苦是不是就得到解脱,从而逍遥,也就是要得到逍遥的解脱,也就是庄子所提出来的逍遥游。

一、偏差的来源

魏晋时期,玄学始盛,到时的名家如谢安,王羲之等聚会都是清谈玄学,所谈多是庄子,《世说新语》言语,政事,文学篇多有记载,佛学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时期的有些名士把佛学也当作玄学,可知其混乱程度,《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提到:“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在阿堵上”。当时有一种观点以“适性”解释“逍遥”,把逍遥意解为放荡其性,全然不顾世间所有,这是一种误解,庄子的逍遥是第一义,也是本体上的那个道,庄子并没有说是唯物或者是唯心的。这个“道”拿到现在来讲,就是哲学上的本体,或者科学家说的宇宙的初动能。此“道”非率性而为的那个“性”,从正宗道家学说看,修道要经过性命双修,是一个功夫活,而魏晋玄学是空有其理,所谓知理者多,实证者少。而且古代医道是不分的,或者说很多都是道家学说演变过来的,如阴阳五行说,风水地理,自古道家学派的人掌握的知识都是非常全面,并不是说摆个姿势就在那里打坐,他们是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玄学最多算个道家的小分支,以小窥大,犹如管中觑豹,只见一斑。

把佛家的照搬过来解释庄子,其实也不算一种偏差,佛家的第一义“如来”和道家的“道”是同一概念,但这个明理者少,实证者更少了。佛家说空无,庄子也说空。佛家是站在出世的角度,讲究万缘皆空,一切执着都放下,在佛家眼里,地球属于婆娑世界,是站在一个悲观的角度看人生,认为人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要修成正果,脱离苦海。只有法华经除外,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佛最后在涅槃经也说了:常,乐,我,净。有人根据这个定性,就把庄子说成虚无主义,并把道家看成消极的代表。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扭曲,道家思想从来是站在乐观的角度看问题,虽然有生有死,人生并不美好,但是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生命依旧生生不息。如果说佛家是出世,儒家是入世,道家就是站在出世和入世的门槛,进也进的,出也出的。并且佛家在当时流传不是特别广泛,佛法真正在中国发扬光大是在唐朝,特别是禅宗发展到了顶峰,以当时玄学的主流观点去研究佛学,也是管中觑豹,不太对题。

最后是用儒家的思想看庄子。这里真是要还老子庄子一个清白了,几乎所有的儒家知识分子,或者文学大家表面上都骂老庄,背后暗地里一个二个偷学的不要不要的,李白、苏东坡等等大文豪这种阔达情怀就是从庄子这里来的,而且李白本身年轻时就是修道的。还有明朝官员书桌必备的两样书,一本医书,一本就是庄子。宋代理学家主要从如何成圣问题着手,对宇宙人生进行深入感悟,这也涉及到孔颜之乐。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又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宋儒认为,如果能够感悟到这种境界,就会有一种游刃有余的心态。这种人生境界虽然很高明,有无我的意味,也正如逍遥游篇提到的宋荣子的境界:“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为人处世能达到这个高度的人,好几百年也难得见几个,已经相当高明了,但这毕竟不是第一义。逍遥游篇接着就把这个否定了,认为这并不是最高境界,后面又说到第五种境界,即列子的境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说完后把这种人生境界也给否定掉了,最后提出至高无上的第六种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庄子心目中的逍遥,也可以说是道家的那个道。

这里我要提出一个观点,很多人认为儒家的最高宗旨就是“仁”,我觉得不妥,我的理解是“仁”是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学问,而儒家的根本应该是“礼”,相当于“礼”是本体,“仁”是用。而且我们知道上古时期中国文化其实是不分家的,中国文化最早从易经开始,讲究的是一种包容万象的大气魄,包涵了所有学说,当时诸子百家什么的都是一体,到了春秋战国才分的那么细。庄子《内篇》世人皆知,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然而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的是《外篇》与《杂篇》。包罗帝王将相之道。乃是一切的谋略学的鼻祖。而且《外篇》《杂篇》给与世人的人生启发巨大,这个是要特别注意的。

二、逍遥游为什么放在篇首

首先看看郭象注怎么说的,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笔者认为郭象此意同于佛陀所谓众生皆可成佛,人人本是自性佛。从内七篇的角度立场来看,逍遥游相当于一个总纲,先提出“道”的境界,“道”的修养,这是第一义。相当于古人说的先要悟道,悟了以后还要修习,修习之后还要行道。中国古代思想一直是教人们去当圣贤,很少教人去做英雄。因为英雄是把自己的痛苦烦恼交给天下人去承担,而圣贤却是挑尽天下人的烦恼。有了这个基本观念,所有从逍遥游到齐物论就是一个修的过程,万物本就不平等,参差不齐,懂了齐物论之后才真正懂得养生,就到了养生主,前三篇相当于自身内在的修养,也就是出世哲学,但仅仅是出世并不够,虽然可以内圣,还没达到外王的境界。所以第四篇人间世就是讲的入世哲学,到了这一部分,相当于到了八卦的外卦了,由内到外,内在的修养到了之后开始影响到外在的了。一般人把道家思想统统归结为避世消极态度,这有所偏颇,《人世间》就是教人在这纷杂的世间如何处理好各种事物关系。这一部分修好了以后道德修养算是修到家了,所以就德冲符了,进一步就是大宗师的境界,最后达到应帝王的完美境界,真正的内圣外王。

关于为什么把逍遥游篇放在首位,笔者还有另外一种观点。《逍遥游》篇开始提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一点和乾卦很是相似,乾卦作为众卦之父,爻辞初九:“潜龙勿用”。正好对应鲲的形象,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逍遥游》接着是“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突然变成鹏鸟,正和其意。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表示主方须要继续努力增强自己的素质,“君子终日乾乾”,切不可盲目自满,要保持对客方的警惕。《逍遥游》原文:“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鹏鸟努力展开翅膀邀游高空,冲破客观束缚。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逍遥游》后面接着提到蜩与学鸠两种事物,郭象注道:“苟足于自性,虽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馀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把两方面都说尽了,跃过去了就可以到天池,也有可能跃不过去转而留在深渊,但是并没有太大关系,道家的观念是万物皆有灵性,芸芸众生都可以得道。大小差异或者寿命长短不是究竟。

三、逍遥是什么

开篇的鲲鹏形象很有可能给人一种误解,以为这就是逍遥,其实仔细想想不然,首先这么大的一个鲲要经过怎么样的磨难或者修炼才能成长到这一地步,而且从唯物角度看,维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所需的能量所需的供养肯定不会少,而北冥也要是巨大无比才能容得下不知几千里的鲲,否则鲲连身子都翻不了。鲲到鹏就更稀奇了,一个不知几千里长的鲲突然化成大鹏鸟,看起来好像是可以邀游于宇宙,但别忘了这是有条件的,是去以六月息者也,为什么呢?看过易经的就知道有个十二辟卦,六月刚好是夏至阳极阴生,海上开始起季风了,要是风刮的不大,那么鹏鸟的翅膀展不开来,并不能起飞。所以鲲鹏虽然看似很大,很是逍遥,束缚还是非常多。庄子的逍遥其实就是道家的“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这已经说尽了。

四、结语

对庄子《逍遙游》篇的注解,素来繁冗杂多。笔者所提到的并不能涵盖世人对庄子《逍遥游》的所有看法。对逍遥的注解为何有这么多差异,这一问题甚为复杂涉及不同学派及诸多领域的交叉,笔者所提可能存在欠缺偏颇,另外笔者虽然通过易经乾卦来探讨为何把《逍遥游》放在篇首,虽说是对应关系,但未能深入探究其意义。

猜你喜欢

佛家玄学道家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浅析风水玄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坠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