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实践分析
2018-11-10姚红静
姚红静
【摘要】德育教育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首要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离不开课堂教育教学的渗透,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也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历史知识的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正确把握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与德育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地德育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教育 意义 实践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时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但其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成长过程之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部分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意识薄弱,缺乏信仰和理想,且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挫折和考验。针对青少年的这些不足之处,加强德育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培养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青少年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德育教育的原则性
1.遵循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把个人的想象和文学作品当作历史传授给学生,也不应该将自己的爱憎加于学生身上,应该遵循历史的客观性原则,不可脱离历史事实进行教学。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历史教学工作,因为只有热爱才能使教师对历史教学工作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心血。历史知识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能埋头只读书本,应该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特定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以及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来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教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时,应该使学生首先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社会的动荡,在这大的社会背景下,让学生理解生产力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如果在教學中抛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去谈文化的发展,学生就很难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文化大发展的局面。
2.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目标性,应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教导给学生,应该把握好教材,因地制宜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创新教育理念,为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断奋斗和努力。加强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新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有 效达成。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内容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爱国主义精神早成为当代大众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思想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前进动力,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中国发展历经磨难,正是爱国主义的存在,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
在初中教学中,应该把爱国教育贯穿于历史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加强学习历史来掌握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新时代爱国的中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内容、历史资源讲解历史知识,促使学生认识民族文化。例如,讲解四大发明等科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豪感,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强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生活;可组织课外阅读,阅读周恩来等人的事迹;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比如关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中,爱国将领的牺牲,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理想
理想属于学生生活的重要推动力,树立理想有利于学生找到目标,坚定学习的信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均具有正能量。初中时期正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借助历史人物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或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名人名言,树立远大理想。例如在学习陈胜和吴广起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历史事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同学之间或者与老师的互动,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勇敢性和历史事件的积极意义。也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抱负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有利于贯穿德育教育。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正面和积极的人物很多,同时也有诸多反面教材。教师可利用反面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危害国家和社会是会被历史唾弃的。给学生讲解正面人物,有利于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正面人物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