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2018-11-10江锋
江锋
摘 要:经过多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深知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历史与社会有别于其他学科,不理解它的人认为它是死的、极为枯燥的,然而历史与社会它是鲜活且真实的。那么在课堂上突出它的“活”,抓住学生的有效注意,就成为课堂效率的关键。结合实践就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活”起来谈谈看法。
关键词:效率;故事化;课堂教学
一、钻研教材,活用教材——课堂“活”化的根本基点和原则
课堂教学如果脱离了教材,没有具体知识的传授,那就如同无中生有,空中楼阁。但同时,教师也不能照搬教材,用机械输送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而是可以在适当的、不脱离教材意图和原则的基本上加以活用[1]。当然前提是教师应该将教材反复钻研、吃透,理解教材的出发点和意图,势必需要对教材作一个全面、透徹、系统的解读。对于教材的解读,笔者认为先要将教材的整体脉络和线索理清,历史与社会的教材的知识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环环相扣,不同的知识点还有着不同的地位,影响着整一条线索,需要了解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然后仔细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幅精美的插图,解读得越透彻,对于教材的灵活运用就更加准确到位。最后一定要结合课堂对于知识点的实际理解程度灵活对比教材的相关的知识点,以便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笔者在教学维新变法这堂课时的内容时,按照课堂的预备安排,在讲完了维新变法的背景、大致经过、改革内容之后按照教材的编排应该要引导学生感受变法的性质和意义。但是在课堂中,个别学生注意力开始转移,这时转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模式自主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大致经过、改革内容,并设置问题:中国清末维新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异同。这样就打破了平时教学的安排设置,活用了教材。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来拉回了在课堂后期学生注意力开始转移的倾向;二来更加锻炼了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三来这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整体脉络的把握和理解,就不能针对临时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注意力转移的突发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的调整,也就没有办法活用教材。在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关键,活用教材,采取相关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文艺复兴的章节的时候,也可以活用教材,可以将文艺复兴、近代科学兴起和启蒙运动放入一节课中共同与学生研究探讨。这样操作可能会遗漏许多小知识点,但是最重要知识点反而会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活化教材,提高课堂的时效性[2],也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从而能够激活整个历史与社会的课堂。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化的根本出发点
许多学生对于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情况,在完成对秦朝的相关章节后,对于汉朝就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按照原有的秦朝分析知识的框架去分析汉朝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制定的多方面的措施,同时教师加以对几点重要措施的引导深化(对于汉武帝“推恩令的颁布的意图”以及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加以深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教材变活了,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当然也会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只有平等地与学生一起探讨,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让学生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中收获更多知识。
三、课堂情景故事化引导——让课堂“活”起来的关键点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足以说明,抓住学生的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非常关键。那么这种兴趣的培养在历史与社会这门科目当中就显得极为有优势了。因为在历史与社会中不管是中国古代史,还是世界近代史都有着数不清的有趣生动的小故事。若将这些小故事穿插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去,势必会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关键因素。一来可以让整节历史课堂更加生动丰富,二来也可以在发现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的时候及时加入这些小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去,三来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故事化引导之后,学生会下意识地认为历史与社会课堂原来是那么的有意思,不仅对这一课充满期待,甚至对于下一节课也充满了渴望。
当然在利用这些小故事的同时,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小故事的选取不能刻意,也不能勉强,更不能随意,应该注重平时对这些故事情景的积累。二是课堂中利用小故事应该适可而止。三是选取历史小故事不能太随意,不可只看到其有趣性而忽视了其真实性,盲目选取会造成学生的错误理解,扭曲历史,这也是选取历史小故事的原则。
总之,笔者认为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还是取决于老师对自身教学艺术的理解和发挥。虽然每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各有不同,但笔者认为大家或许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策略和手段,追求一个更加高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