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声乐装饰音的二度创作
2018-11-10宁洪梅
宁洪梅
【摘 要】民族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指演唱者在对歌曲内容和风格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使歌曲更具韻味和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它包括咬字技巧、声音处理方式、装饰音的运用以及表演风格处理等。在决定歌曲韵味表现的诸多因素中,其中装饰音的运用与表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围绕装饰音来谈一谈其在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与运用。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74-01
民族声乐作品在其创作完成时,就已经被词曲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思想感情、演唱风格和地域特点,而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过程需要演唱者不断地研究探讨,只有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的作品才具有其鲜活的生命力,感动观众。在决定歌曲韵味表现的诸多因素中,其中装饰音的运用与表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与烹饪菜肴时用的“调味品”具有相同的功效。装饰音体现着歌曲的演唱特点,再现了某一地域的民族风格,渗透着歌者的个性特色,丰富了演唱的艺术感染力。装饰音的使用在声乐演唱中,尤其是民族声乐演唱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围绕装饰音来谈一谈其在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与运用。
一、合理使用、科学掌握,丰富作品艺术内涵
所谓装饰音,从乐理上讲是指用来装饰旋律的小音符或记有特殊记号表示该音符应作某种装饰性演唱的音,又称花音。装饰音的使用不仅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大量存在,在西方音乐发展的某些时期,装饰音也曾是其音乐作品旋律风格的重要特征。比如,在巴洛克时期,古钢琴是主要的键盘乐器之一,由于古钢琴不能像拉弦乐器那样抹音,揉弦,所以发不出“滑音”,而且发音后,声音会立即减弱。为了弥补古钢琴的这个弱点,作曲家在乐曲中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这些典雅、灵动的装饰音极大地丰富了古钢琴的音乐表现力,所以多姿多彩的装饰音就成为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一大特点。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装饰音多以“二度”的音程关系出现的,其目的和效果只有两个:一是韵味,二是色彩。与琴声相比,人声在使用装饰音上具有很多的优势。在中国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中装饰音可谓是为“韵味”而作,也是为和声语言而作;大量运用“二度”音程,旨在突出和声色彩的中国化。
二、深入研究、反复推敲,完善作品风格韵味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强调曲调和语言的民族特色,注重风格的个性化体现,装饰音的表达与运用正是符合了中国人民传统审美习惯中的这一要求。装饰音是最典型的声乐演唱的“调味料”,它是使歌曲演唱获得风格味道的重要手段。在演唱者熟悉作品地域和民族特点之后,要根据作品确定情感基调,并选择相应的声音色彩,然后再仔细斟酌语调、语气、语势以及语言情态的处理与装饰音的巧妙运用。装饰音虽然细微,但是它起到明显的“提味”效果,使声乐作品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色香味俱全的艺术佳肴。
歌唱时如何将歌曲的韵味调浓、使歌曲的特色鲜明?这往往是很多演唱者所面临的瓶颈。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获得美妙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美感的语言,可以通过情感的激发来有表情地歌唱,但是歌曲韵味的表达却很难拿捏得当。所以分析、研究和发掘作品中的装饰音,有助于增加表演者对作品理解的深度,有利于表演者从细节着手,提高表现作品风格与韵味的能力。
三、细处着手,巧处用功,增添作品艺术魅力
从细处着手就是要求演唱者要对作品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并在巧处用功,就是说,装饰音的运用要巧,演唱的方法也要巧。就演唱技巧而言,装饰音的演唱对演唱者声音的灵活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在声音的运用上做到有的放矢,较好地将装饰音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使声音灵活体现出作品的韵味与特色。
装饰音的加入需要以长期的艺术熏陶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不能滥用、乱用。否则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违背了歌曲原有风格。装饰音的使用跟民族和地域特色也息息相关,可谓千变万化。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回音、波音、滑音等多种。装饰音的音程关系往往小于半音,有时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十六分之一,常常体现在作品细致入微的地方,因此单靠乐谱难以记录得很完全。如藏族民歌的颤音、陕北民歌的欢音和苦音、蒙古民歌的呼麦等等。以朝鲜族风格作品《阿啦里呦》为例:全曲中有大量的颤音,但是乐谱很难将所有的小音符清晰准确地写出来。因此,如何适当、合理地加入装饰音,在乐句的哪些地方加入装饰音,使声乐的演唱更具特色和魅力,就要看老师的引导与演唱者自身的理解了。
四、结语
作曲家谱曲和词作家写词都是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的,通过采风或体验生活,在文学领域中摄取养分、在生活实践中捕捉灵感,最终才能创作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因此,一首歌曲在其创作完成之时就已经被词曲作者赋予了思想感情、歌唱风格和地域特色。所以认真研究、分析作品的原曲谱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美]特里斯·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田林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郑茂平.声乐语音学[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