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汇信息技术,助推高中古诗文教学

2018-11-10胡福洪

新课程·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整合信息技术

胡福洪

摘 要:基于校本资源整合信息技术和高中古诗文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对话体系,拓展学生学习时空,规避信息技术运用中的不足,定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古诗文;整合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语文的推进,我们不难看到中国传统古诗文越发受到重视,古诗文的篇幅占到教材的三分之一,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文的分值达到36分,其中文言文19分,古代诗歌11分,默写6分;而2021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将会由64篇上升到72篇。新课程语文彰显了古诗文,所以古诗文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少教师改变课程编排,把原本置后的古诗文教学前移,强调了古诗文的教学与备考。但是,因为古诗文离我们年代久远,文辞艰涩,知识琐碎,学生畏难,不感兴趣;再则部分教师教学手段机械、刻板,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做了学生手上翻译书已做的事,逐字讲解,逐句翻译,逐段分析,最后归结中心,引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难遂人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我们要大胆地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基于校本资源,整合信息技术和高中古诗文教学

学校课程的执行,须以学校为本,离开了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技术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结合,应将校本开发放在第一位。首先要结合学校现有媒体资源,例如广播、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平台、局域网等,了解这些教学设备的操作以及可运用的水平,从而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整合视听技术,设计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构成。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精心创设合乎学生实际的古诗文教学活动,引入对话,引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从而“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再次,依据教师运用信息媒体的能力。如果教师尚未掌握相关的技术,却要赶鸭子上架,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教师在结合信息技术设计古诗文教学时,可由简单的文字处理Word、WPS等入手,掌握文字处理技术,逐步结合PowerPoint、Autherware等,使古诗文教学设计走出纯文字的模式,再整合声音类的音乐工作室、图片类的Photoshop、动画类的Flash、视频类的Windows Movie Maker等,不断将新技术引入课堂,构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设计。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文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介入古诗文教学设计中,一改单纯的汉字模块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的结合,图文并茂,形神兼备,升级了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填、灌、练”模式,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性、开放性和多维性,为师生的“表演”创设了广阔天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内容,可使抽象、乏味的知识活泼起来,利于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学习。信息技術的介入为教师进行学科间的交互搭建了平台,便于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即使是一些抽象的、被时空隔阻的知识也可被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之上,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成长。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利用Microsoft

Word和PowerPoint,我们可较好地对文言文的虚词、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进行归类整理,助力学生归纳和应用文言文知识。另外,教师利用网络,可突破原来只可依赖一本教参的限制,获取种类繁多的信息,构设对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辅助练习,为不同学生备足了粮食,尤其对于像《离骚》这样晦涩难懂的篇章,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音乐的融汇,可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和课程教学的糅合,大幅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以学生为主体,糅合信息技术,构建古诗文学习对话体系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设计应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为此,教师在结合信息技术设计古诗文教学时,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大胆根据课程内容创设情境,引入对话机制,调动学生的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发现疑难,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信息技术为教师构筑对话搭建了平台。一为师生对话。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那么对话的主体应是师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整合古诗文课程内容,以视听的模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听、说、读、写、译各种活动,就知识产生碰撞,发表不同见解、主张,进行讨论,从而获得知识,升华精神。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往的教学设计,囿于教师个人之力,在调动学生进行交互学习时显得被动,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可在有限的时空里创设不同的情境,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对话提供了场景和合作机会。学生之间可结合实际,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讨论、交流、竞赛、操作,既合作又有竞赛,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例如,教师在处理古诗文的翻译和写作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把不同的会话情境表示出来,一改书本中单一情境的限制,学生多了选择,可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机地进行练习,强化知识的应用。三为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新教材的设计给师生留下了类似书法艺术的留白,这为师生在“留白”里尽情地驰骋提供了表现的天地。教师在处理古诗文内容时,就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运用信息技术,把生活中的场景和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古诗文联结生活,从而赋予古诗文生命力。四为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获取信息,有效地独立面对并解决古诗文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运用,同时促进了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和创造。

四、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文时空

传统概念的古诗文教学,教师较多关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也就一个,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至于其他时间,更多的是一种粗放形式。信息技术融汇古诗文,则可突破此瓶颈。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极大地延伸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涉猎相关网站,寻找资料。如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学生就可以涉猎各种学习资源,采撷“珍珠”;课中,学生基于Word、PowerPoint、PRJO视频文件、SWF或Flash动画进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完成作业后,学生可登录FTP服务器上传,教师利用一台联机电脑,就可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释疑解难,跟踪学生的学习;课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又可通过网络“学习论坛”、组建的QQ群或微信群发帖子或E-mail进行提问与交流,随时随地学习,突破课堂所限。另一方面,教师从大量的信息中撷取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相关知识,形成不同层次的教案和练习,发放到相关网络资源上,如QQ群或微信群,把原来单一的现实课堂分解成不同的网络课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有机地选学,避免了夹生饭的尴尬,既不误优生的培养,又使学困生根据实际各有所学,层级推进,不拖后腿。

五、规避信息技术使用中的不足,助力达成新课程语文目标

信息技术给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鲜气息,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会陷入一些误区:(1)思想上以为将教学设计作简单的文字处理,呈现在媒体上即为整合;(2)应用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却未作整合;(3)选择的信息过多过滥,偏离重点,不知所云;(4)部分教师囿于知识和技术水平,未能结合信息技术融汇学科间的知识,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效用;(5)课件设计喧宾夺主;(6)难以确保学生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7)重过程,轻经验总结,忽视效果评价,等等。有老师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引入了《火烧赤壁》录像,结果一节课过去了,录像还看不完;有老师在教学《兰亭集序》时先播放与文章相关的Flash和PPT,但接着呈现了王羲之早、中、晚期的书法作品并作评论,把一节古诗文课上成了书法鉴赏课,凡此种种,可说是“挂羊头卖狗肉”,借信息技术之名,却偏离了信息技术的“初心”。为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面对浩繁的信息,一定要规避不足,紧扣课本和学生实际,精选内容,设计或选取内容对应、时间恰当、中肯的教学材料,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好,真正地服务于古诗文教学。

信息技术介入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虽然有着不足和问题,但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学校都进行了高中古诗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验,结果显示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相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必将更加多姿多彩,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進学生可持续发展,健康成长,诚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所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猜你喜欢

整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