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歌谣的课堂运用
2018-11-10陈志辉
陈志辉
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概括提炼,在探究中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爱上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会出现很多学生对各知识要点掌握不够牢固、容易混淆和忘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还是学生在学习理解与运用知识方面存在问题。要让学生学习高效,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要点,善于总结提炼,以数学小歌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歌谣字数少,形式活泼,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小学生特别喜欢。如果能够把数学里的知识要点编成歌谣,学生更容易牢记于心,如“年、月、日”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样的歌谣在学习和运用时可以随时弹出脑海,永不忘记。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只要教师肯发现,善编写,就可以编一些类似的歌谣,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些歌谣对于数学学习和运用会起到很大作用。
一、教师要善于编写数学歌谣
小学数学知识都是很基础的,是符合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内容,有的内容如果能够精心提炼,就可以编成歌谣。教师完全可以去想办法尝试,编一些富有特色的、简短的小歌谣,只要好记顺口就行,不必像写诗那样追求意境。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时,将正反比例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编成三字歌谣:“正比例,跟屁虫;反比例,唱反调。”简简单单几个字,就形象地概括了正反比例两个量变化的特征。在判断一个比例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时,同样可以编成“商不变,成正比;积不变,成反例”的三字歌谣。有了这样的三字歌谣,学生在学习中犹如获得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籍一样,一下子就会成为学习中的高手,学习自然简单快乐,从而自信心大增,进而喜欢上数学,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难,甚至很有趣。
像这样的数学歌谣笔者还编了如下几个:
鸡兔同笼问题歌谣
假设全是鸡
求出来是兔
假设全是兔
求出来是鸡
浓度问题歌谣
求糖先算水
求水先算糖
解方程歌谣
未解方程先写解
等式性质来帮忙
同加同减要记牢
同乘同除不忘记
等号一直在中间
数量单位转换歌谣
低化高
除以进率
小数点
向左移
高化低
乘进率
小数点
向右移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歌谣
教师编出来的数学歌谣言简意赅,形式活泼,字数少,内容丰富,所以又存在一定的特定性,這和编歌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编写水平有关。编好歌谣后,在实际操作运用中,要让学生理解和领会这些歌谣的特定含义,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背的层面上,要像学习古诗一样,充分理解歌谣中每一句话的特定含义。只有学生真正领悟到这些歌谣的内涵,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今后的教学服务。教师编写好这些歌谣后,在课堂教学或练习巩固中,要多说说这些歌谣,引导学生在计算或解决问题时先说一遍歌谣,这样反复运用,学生自然就会脱口而出,熟练运用。
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关于百分数的运用问题里,笔者自编歌谣:单位“1”,已知道,是乘法,用总量,乘分率。单位“1”,不知道,用除法,对应量,除分率(这里除表示是除以)。有了这个歌谣,学生解决问题快速高效。举例如下:( )比40多25%,因为40是单位“1”,是已知的量,所以用乘法算,又因为这个数比单位“1”多25%,对应分率是125%,列式40×(1+25%)=50;50比( )多25%,因为单位“1”未知,所以用除法算,分率是125%,这个分率对应量是50,所以列式为50÷125%=40。只要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在讲解或练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先说一说歌谣,再动手解题,这样学生就理解歌谣中每句话的含义,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实际运用时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编写歌谣本是语文课堂特有的,但学科之间其实都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把数学知识点经过提炼加工,用歌谣形式融进数学课堂,一定会让数学课堂学习变得更圆满、有效,编写的同时也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反思教学,学会归纳总结,从而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金溪县锦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