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原祁山水画创作理念对高校国画基础教学的启示
2018-11-10王望
王望
摘 要:文章主要论述了王原祁山水画的临古方法及创作理念,他的临摹经历了对照式、选择式、追忆式、变法式、汇总式和创造式临摹的六个阶段,其对待古人的态度、方式以及从临摹到创作过渡的方式对当代高校国画基础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作理念;龙脉开合;气势;启示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清初四家之一。二十八岁中举人,次年登进士。后奉调进京,任户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系王时敏之孙,受其影响。喜好书画,注重章法布局,善经营。受董其昌“平淡天真”思想的影响,他的画以淡墨作山石,勾线以立形,处处见笔,处处有形,苍古厚润兼之毛涩,相交生发,气韵连贯,浑然一片而神采愈显。特别是其在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方面更具特色,并形成了理论体系,在其画论《雨窗漫笔》中强调画面的结构、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首次提出了“龙脉开合”之说。王原祁在创作中强调复古精神,追求古人的笔墨韵致并在构思中巧妙地把人物画的“经营”理念运用到山水画创作之中,形成了平淡天真、不尚奇峭的笔墨境界,对当今山水画学习者提供了经典的范式。
一、王原祁山水画的创作理念
王原祁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特别注重“龙脉开合”之理和形式美。他说:“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拘旧稿。若于开合起伏处得法,轮廓气势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1] “开合”又作“开阖”,是中国绘画当中的一对对偶范畴。在字义上,“开”即张开,打开,使闭合物不再闭合;“合”即闭上,合拢。《老子》上篇有“将欲翕之,必固张之”,言否定之意。开合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规律,从意义上讲“开”是一个事物、事件的开始,合也就是这个事物、事件的圆满与结束,事物运动发展无非“开合”,昼为开,夜为合,春夏为开,秋冬为合,吸为开,呼为合,少壮为开,老大为合。绘画上的开合与文章的起与结一样,清代将骥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王原祁善于利用开合之理造景布势,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他说:“画面结构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深浅,转换敲击,东呼西应,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泊,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2]他作画特别强调画面的结构意识、画面的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象的断续、远近、向背、大小、细碎、疏密,井然有序地呈现山水形貌,在混沌的空白中凸显空间的宇宙意象。王原祁在画面中也巧妙地运用开合之理体现了画面的时间感,他通过起、承、转、合之法,体现山水画的时间性。“起”为开始时间,犹如辰时,体现在画面的下部;“承、转”为画面的中段,是视觉中心,犹如午时之正点 ;“合”则位于画面的上部结束之处,犹如酉时,像太阳落山之际,万物瞬间归于静寂。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天地之故,一开一合尽之矣。自元会运世以致分刻呼吸之顷,无往非开合也。能体次,则可以论作画结局之道矣。如作立轴,下半起手处是开,上半收拾处是合。下幅如春,万物有生发之象;中幅如夏,万物有茂盛之象;上幅如秋冬,万物有收敛之象。时有春夏秋冬之开合以成岁,画亦有起讫先后自然之开合以成局。”[3]沈中骞在画论里强调的开合正是无形无象之时间的体现,是对时间的表现。王原祁在山水画创作中除了注重开合关系外,还特别重视“龙脉气势”,用龙脉开合把握画面的整体气势。“龙脉”一词源于传统的风水观念,在民间查看风水时,以山势为龙,把山体脉络连绵起伏之势称之为“龙脉”,用“龙脉 ”来概括并指导山水画表现气势是王原祁首创。王原祁继承了明末董其昌所强调的“要之取势”的思想并具体实施。古代风水先生为人查看风水主要是寻找龙脉聚结之地,以藏风聚水之所为佳,以峦头聚气,山环水抱之地为宜,以五行八卦相生相克原理推算,两相结合即为好风水,适宜人居住。因此,可以看到在王原祁山水画中的房屋亭舍都被安排在依山傍水之处。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有精辟的记述:“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矜式。然愚意以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无入手处。”他强调在经营位置时先以龙脉为体,望其源头,坚实处,雄壮生动,空虚处,神完气足,“来龙”走势若断若续,“去脉”分布若隐若现,识其大体,明其气势,然后以开合起伏为用,尽显龙脉精神。纵观王原祁不同时期的山水构图在空间结构、空间分割、形体组织方面似乎都经过精心推敲,他把山水画的语言系统在其“龙脉开合”理念下经过了高度的提炼和符号化,画面的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融合,造就了天然妙境。此境界和西方结构主义者的美学观点颇吻合,因此有人把其比作西方的塞尚,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山水画结构主义的大师。
二、王原祁山水画创作理念形成的缘由
书画世家的家庭背景及显赫的官宦地位。王原祁系元四家之首王时敏之孙,王原祁生长于如此绘画世家,耳睹目染历代大家山水,幼时即喜绘画,曾作小幅山水数幅张贴于墙壁,王时敏观其作误认自己所作,遂惊叹“是子业必出于吾”,于是给其讲授画理之要,古今之别。他在祖父王时敏的指导下以古为徒,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精临古画,在董其昌平淡天真思想和龙脉气势理念的影响下以渴笔的表现手法把古人的丘壑腾挪位移,惨淡经营,东呼西应,左右敲击,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立万象与胸怀。特别对宋代郭熙、李成以及元代黃公望、倪瓒下了足够的功夫,追求画面的空间表现和笔墨的内在韵致,以形媚道。中年秀润而晚年苍浑,秀润处见灵动,苍润处含气魄。另外,王原祁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于康熙九年就中进士,任知县等职,后又为翰林院学士、户部左右侍郎,王原祁在近30年的京官生涯中由于书画的特长在广泛的交游中结识了大量的文人官吏,特别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间和孙岳颁、宋骏业等人编篡《佩文斋书画谱》的过程中开拓了艺术视野。王原祁在其广泛的交游以及文人雅集过程中,一些贵族士人的文化好尚也促进了其绘画理念的形成,特别是受户部侍郎王士祯的影响。王士祯,康熙三十三年间户部侍郎,博学好古,能鉴书画,精金石篆刻,懂周易风水相地之术,视为一代宗匠。受其思想的影响,王原祁在画的位置经营方面特别注重气势轮廓和内在的笔墨韵致。
董其昌“南宗”思想及“龙脉风水”观念的影响。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深深地影响了清初画坛,“南宗绘画”逐渐成为画道的正统。他认为南宗以顿悟为主,把王维推为南宗之首,认为文人画的“写意”“水墨渲染”“言志”精神最能体现佛家禅宗思想。王原祁在其绘画生涯中也不可避免地遵循了董其昌提倡的上溯五代董、巨,效仿元四家的学习模式。他在临摹董源、王蒙、吴镇绘画的过程中形成了“龙脉”的结构意识,主张作画须顾气势、轮廓而不必求好景。“龙脉”一词最早是王翚提出,但没有进一步阐述。王原祁在继承董其昌“要之取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纯了“南宗”山水绘画语言,把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凸显出来并把它作为绘画的重要目的,要求笔墨的组合构成为画面的中心,从而建立起具有抽象意味的画面结构。另外他在临摹董源山水画的过程中认为董源山水画中山脚多碎石堆砌,房屋、点景均安置在靠山迎水、藏风聚气之风水宝地是其子孙昌盛的原因。这种潜在的意识促进了王原祁绘画构图理念的形成,并以“龍脉论”的逻辑进一步建构了其作画经营的体系和准则,强调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气势”的体现。所谓气势,他认为“一气呵成”是谓“得气”,轮廓结构挤压携扶、虚实有度是谓“得势”,可见王原祁在临摹古人山水画时不仅仅是临其表面的结构、布局、笔墨和画法,而是把古人优秀作品的精神理念进行了认真的揣摩。他在位置经营时,在“龙脉”观念的指引下特别注重开合关系,开合关系处处可见。勾树、画石,起笔为“开”,收拾为合,开合之中,层层推进,生发无穷, 这种中国画图式中特有的大中有小,营“小”又不失大的开合关系,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大含小,小连小,以此层层推进,也是中国画的艺术玩味之所在。
三、对当代高校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山水画教学作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在大一学生的国画基础课教学中所占课时量比较大,临摹经典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是学生学习的正确路径。临摹是学习前人理法、笔法、墨法和章法布局的必由之路,但是如何临是一个大有学问的课题,临摹不只是选择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临摹,用怎样的方法和态度临摹。大一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传统中国画时,受高考素描的影响满脑子的西画观念,学生一上手临摹全用的是西方的透视、构图观念,强调明暗投影,再加之用柔软的毛笔临摹,更是无法下手。因此,老师必须找到中国绘画史上其绘画作品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大家,从构图、用笔先分析其绘画特点,引导学生临摹并知之以理。清代作为临古、仿古、复古的时代,王原祁的临摹创作方法值得初学者借鉴。国家博物馆馆长、美术史家陈履生认为他的临摹经历了对照式、选择式、追忆式、变法式、汇总式和创造式临摹的六个阶段,特别是王原祁在构图方面有西方结构主义绘画的构成意识。他注重画面的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作画不一定照抄自然的好景,而在于气势轮廓、内部结构和笔墨之间的关系,这和西方结构主义的风格有暗合之处。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真正的本质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在于各事物之间的构造和关系。”王原祁在其创造的龙脉开合理念的指引下把自然的山石高度概括、提炼,各部分形体之间的组成似乎都经过精心的推敲,把山水画的语言经过了系统的提炼,更加抽象和符号化。当代高校的国画基础训练,有的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风格去练习,忽视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习,导致传统绘画中优秀技法、程式以及理念的断裂和缺失。因此,高校作为学院派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美术学山水画专业的学生在创作之前的临摹学习中有必要像王原祁一样以古人的经典图式为范本,按照他的六个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必将为以后的进一步山水画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王原祁作为清初杰出的山水画家、复古主义的代表,其对传统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值得当代大学生在山水画学习时借鉴。我们只有不断地挖掘传统的深度,才能蓄养起心源的高度,伴随着生活广度的开拓、社会经验的积累,我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必将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我们在山水画创作时才会胎息明晰不失传统而充满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徐步.中国山水画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万新华.中国绘画大师精品系列·王原祁[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3]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