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意识的觉醒

2018-11-10满潇颖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家意识

满潇颖

摘 要:女性主义艺术是与男权社会的对话,是艺术家利用独立的女性意识反思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身份地位,清晰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后利用这一特点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通过对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图像分析,探讨其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绘画

传统的“男尊女卑”与“三从四德”思想使中国女性长期生活在男性思想的禁锢下,这种长期的群体无意识导致女性逐渐迷失在社会生活中,除生育以外的女性价值都被无限度地缩小。“女性主义”这个舶来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被中国大众所认识,至此,中国的女性意识终于被唤醒。女性意识的觉醒催生了女性主义艺术,艺术家们开始以女性独特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世界,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其思想与感受。她们有意识地构建出一个与男性公平对话的平台,并试图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随着女性主义意识与艺术作品的传播,整个社会已经开始更多地关心与考虑女性的处境,这是女性主义艺术带来的进步之一。

一、女性主义艺术与女性意识

首先,需要明确女性主义艺术是指受女权主义运动背景下出现的美术流派,最早发源于西方。在女权主义开始之前,女性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的。因此,在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女人是易犯错的象征。与此同时,大多数古典艺术都将裸体女性作为对象而不是男性,女性是被男性审视的。在女权运动之前,绝大部分的女性艺术家都存在于公众看不到的地方。基于性别的唯一事实,她们经常被拒绝参加展览。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女性开始反思她們所面临的处境。1960年后期的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群体开始怀疑男权制度,试图建立以女性为中心的思想。1971年,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在美国杂志《艺术新闻》(Art New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在这篇文章中,Nochlin一再表示,导致这一现象并不是因为男人的伟大的天生能力,而是现有的社会制度忽略了女性的想法。同时,她倡导改变这种不正确的社会规范以获得更充分和更准确的历史。女性主义艺术家试图通过包容女性的视角,在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创造对话。女性主义艺术是指艺术家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关注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利用艺术语言将独特的生活感触呈现出来。相比于西方,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发展较为缓慢。这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家庭集体主义思想教导女性要三从四德,要以家庭利益为重,要顺从、服从。其次,“与西方社会历来强调人本主义与个性解放相比,这种小农社会基础之上产生的文化形态本就没有女性主义思潮滋生的土壤”。直至五四运动,先进的知识份子将解放妇女作为思想启蒙的一部分,鼓励女性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因此,不同于西方是女性自身意识觉醒,倡导身份的独立。中国女权主义是由男性最先倡导,作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手段之一。至此,中国的女性主义才开始有所发展,以潘学良为代表的归国艺术家受西方思想影响,开始了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之路。同时,女性主义艺术涉及绘画、摄影、装置和行为艺术等多个领域。

女性主义艺术是女性希望摆脱长期以来男权社会对其思想的霸权,找回其自身的话语权。这种思想的变化就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结果。那么,什么是女性意识?部分学者提出:“女性意识应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从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之外的女性所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受方式和叙述方法。”总的来说,女性意识指女性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感知社会的行为,力求打破男权思想的禁锢。这种行为是对长期以来不公平的处境的思考与应对。这种女性意识解放了女性思想,使女性从附属地位变成主导地位,开始对自身身份、自身处境和自身特征有了正确的认知。因此,独特的女性视野与感悟赋予了女性主义艺术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他画与自画

——女性形象的颠覆

受传统思想影响,女性的形象的塑造是从男性审美标准出发的,比如“以弱为美”的传统女性形象就是为了满足和迎合男性欲望。20世纪晚期,女性主义思潮的传播与第四届妇女大会的召开使中国女性意识到“被看”的不平等地位。艺术家们尝试着打破这一定律,她们真实地刻画女性形象,将直白的不加修饰的女性形象展示出来。潘玉良,中国女性主义绘画代表画家之一,复杂传奇的人生经历让她始终避不开众人的议论。但在她的绘画世界里,屏蔽了所有的讨论,不加修饰地画着自己本来的样子。《自画像》中(图1),潘玉良身穿黑色旗袍静静地坐在一个绘有彩色的花朵的花瓶旁边,在浅黄色的背景映衬下,端庄,安静,略带忧郁。自画像中的她,无论是按照中国还是西方的标准,都算不上美女,但是这不重要,她用造型语言释放自己的情绪,至于传统意义中的女性形象,那根本不是她关心的。除此以外,艺术家们借助对其他女性形象地描绘以泛指其他社会生活中的表象。比如,在《她》系列中,喻红以旁观者的身份写实展示出11位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性肖像,尝试表现出她们真实的精神面貌。此外,西方的艺术家们大胆地使用裸体表现内心深处的感触。受传统中庸、道家思想影响,中国的艺术家们虽然也会以裸体为切入点,但一般通过局部的、抽象的女性身体挑战传统的审美标准。从他画到自画,从被看到主观表现,艺术家们将女性形象进行了颠覆。而这一个过程,其实也是女性艺术家从被审视被评论被束缚的困境中走出,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

三、发现自我——女性特征的表现

女性艺术批评家廖雯在《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一书中指出:“女性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从选择与她们的心理、生理、感觉、体验等相感应,或与自己身心体验的某种感觉有微妙对应的具体事物开始,而非理智的问题和观念的思考。”特殊的生理构造使女性要经历月经、怀孕、生育等一系列女性所特有的过程。因此,女性主义艺术家们不喜好庞大的历史和政治题材,而好用独特的视角观看其自身的特殊性,并在艺术作品中会表现出人文主义。比如,特殊的“生命繁衍”使女性对生命拥有更直接的体悟,“母与子”这个主题频繁出现在女性主义绘画中。闫平将吃饭、嬉戏、洗澡这些平凡的母子日常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营造出欢乐的、祥和的气氛,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同时,随意摆放的物件又反映出女性的矛盾的、杂乱的工作生活境遇,影射出女性糟糕的生活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艺术家选择“母与子”的题材,并不代表默认男性贴上的“生育机器”标签。相反,她们是抛弃固有成见,重新以女性的角度审视自我,发现自我。而且对于生育这同一题材,切身的体会使女性能更深刻、更细腻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女性特有的月事也被搬上了台面。陈羚羊的《十二月花》唯美地展示了女性特有的每月一次的月经。她大胆地将每月月事时身体的局部映射在镜子中,并拍摄打印出来。与此同时,无论是画面的布局与元素,还是照片的取名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元素。这种触目惊心的画面,其实是女人之所以为女人的真实写照,是一直被忽视的客观事实。因为月事在男性看来是恶心的、污秽的,所以很少有作品对此提及。但是陈羚羊却大胆地将其展示在观众面前,唤起了对女性经验的关注,挑战着传统审美惯性。生育、月事等女性特征的描绘是艺术家对女人直观体验的呈现,是女性构建个人叙事结构的过程。而这个直观体验的放大,也是女性意识的传达与传播。

四、女性身份的呐喊

“女性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波伏娃认为导致男女能力差距并非先天性因素,而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里男尊女卑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导致男性话语占主导地位,女性逐渐丧失其自主性与完整性,并逐渐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女性主义绘画中,艺术家们反思自身处境,并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揭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身份。她们质疑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通过画面表现女性迷失自我的形象,表现女性非自我的处境,挑战非理性的社会传统规范。申玲,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代表人物之一。她喜好“在凌乱的画面中将当代女人的真实生活用调侃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别无选择》中,申玲巧妙地利用女艺术家的形象把自己安排在画面之中。艺术家表情复杂,愤怒之下又迷茫,跟题目“别无选择”紧紧呼应。通过这一画面的描述,她生动表现出女艺术家在男权社会的彷徨与无助,引发观众思考:这样的地位是艺术家本人所想的吗?《平淡人生系列》中,刘曼文以家庭为背景冷静地表现出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真实生活状态,而“面膜”这一道具使画面中的女人形象更具有普遍意义。面对家庭中其他男性的窥探,作品中的女性仿佛丢了魂,没精打采、无聊、苦闷,画面充斥着被女性生活折磨的低落、压抑与痛苦的情绪。刘曼文希望通过表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真实地位,以家庭关系中两性的不平等引发观众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这种对自身处境的变现与思考是女性情感的升华与释放。女性身份的呐喊将男性、女性放在同等的高度,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女性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

总的来说,中国女性主义藝术是有计划性地、有意图性地将女性生活体验、生活反思通过艺术作品细腻地呈现出来,而这一整个过程屏蔽了男性话语的干扰。而生活中的“紧张感带来的敏锐、尖厉、细腻与富有个体经验性的特质,事实上也演变成中国女性艺术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张嘉博,王洪章.东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异同分析——以弗里达和喻红作品艺术风貌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6,(03):121.

[2]布小继,李直飞,苏宏.张爱玲、沈从文、贾平凹文化心理研究[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菲.独自造境——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中女性自我意识体现[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艺术中国.徐虹:关于女性主义艺术的答问[EB/OL]. http://art.china.cn/exclusive/2016-08/26/content_8993000.htm.

作者单位:

成都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艺术家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