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2018-11-10李佳炎
李佳炎
摘 要:清初四王大兴摹古之风,直至民国时期,美术界依然消沉。许多爱国志士在灰暗的社会背景下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呼吁社会各界进行革命,陈独秀、康有为等改革思想家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提倡学习西方写实主义,引起众多人士纷纷响应。“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中国画学习西方写实主义与文人画继承成为当时各派所激烈斗爭的问题,随之出现了如陈师曾、金石等众多美术思想家和齐白石、黄宾虹等杰出的画家,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画的发展,与当时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有很直接的关系,更得益于“五四”精神的发扬。
关键词:近代中国画,美术革命;“五四”运动
一、美术革命的提出
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长期对中国进行压榨,社会各界都充斥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气息。就美术方面来说,从清初四王开始,摹古之风盛行。“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传统绘画脱离自然,很多画家一味去因袭模仿,摹古、仿古之风使中国绘画的脚步停滞不前。又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利用美术来推销商品,鼓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流行在市面上的月份牌渗进了封建意识和买办思想。美术界一时陷入泥潭。
美术界的有识之士,不忍看到中国绘画陷入困境无法自拔,便提出要重新考虑美术的社会功能。1918年著名学者吕澂和陈独秀就在《新青年》上以书信的形式发表过两篇关于中国画新形式的探讨文章。吕澂所提出的“美术革命”旨在表达如今西画的输入对中国画产生冲击后的紧张感,而陈独秀却借此机会,提出要“革王画的命”的美术改革的话题。他在《答吕澂》文章中对于中国画衰败现状极力地反抗,认为四王的摹古思想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中国应当大推写实之风。
康有为也在同年发表了《万木草堂藏画目》,激烈抨击了中国画自元以来出现的衰败现象。因其曾在国外避难多年,所见西方绘画众多,所以在此文章中,康有为认为在外留学的“英绝之士”可以给中国画的改良带来希望。美术革命的口号从此便在中国美术界响起来。
陈独秀等人所提出的“美术革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无法从绘画本质的角度来整体建构当代中国画新形式的任务;另一方面,对明清以来文人画中所透露的消极态度有震撼的积极作用,客观上刺激了“清初四王”传承下来的“正统派”的因袭体制,引起了近代众多学者的绘画自觉性。
二、“五四”运动带来希望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中国本以为可以收复德国占领的青岛及胶济铁路,并取消日本所要挟的二十一条,然而亲日派却与日本签定了断送高密徐州间与顺德济南间的铁路主权的草约。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因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影响,也不愿让中国同胞再忍受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于是,在1919年5月4日举行了两千余人的游行示威。
邓颖超同志回忆她所经历的五四运动说到:
“那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发动示威……当时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的爱国运动时采取镇压的政策,是用警察、刺刀、子弹、水龙扫射、殴打以致逮捕等各种办法压迫学生。我们在斗争中锻炼,逐渐提高了觉悟。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思潮新文化正很快地涌入古老的中国,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也开始在中国青年中起了影响,这就给了五四运动以新的进步因素,使之向前发展。”
“五四”运动的精神传遍了整个中国,掀起了各界人士的爱国情绪,也为文学艺术界带来了无限的动力。“五四”运动以后,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相对开放的自由环境使中国的美术学校迅速崛起,并出现了众多的美术刊物、美术社团以及美术史著作。东渡日本和西赴欧美学习美术的学者在归国后都为美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自由的环境造就自由的思想,对待美术的观点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主张学习西洋绘画的反传统派;有与之相对立的以陈师曾为代表的传统派;还有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改良派。各派人士为自己所坚持的思想精神抗争着,使中国美术在风雨中不断前进。
三、写实主义与文人画
“五四”运动后又迎来了新文化运动,它承接了“五四”运动科学、民主的精神,是中国文化新的起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大变革。美术革命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此时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国美术也需要找到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立足之地。新思潮的响应与发展,中国画研究领域出现了两个方向,一是以康有为、陈独秀为代表的主张西方绘画写实主义方向,另一个是以陈师曾为代表的发扬传统文人画方向。而陈独秀和陈师曾都如出一辙地反对清初四王,陈独秀反对四王是想推进写实,而陈师曾是看到了四王的弊病,从四王开始想对文人画进行唤醒、改良。虽然两派有其思想上的共同点,但他们在看待绘画本体的意义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中国绘画写实思潮的形成
陈独秀和康有为并不是美术界人士,他们为何会提出“美术革命”这一名词,为何会大力提倡写实的宋代绘画和西方绘画,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分不开的。康有为是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大力提倡写实主义是以致用为目的,认为“今工商百器皆籍于画,画不改进,工商无可言”。在他所写的《万木草堂藏画目》中说:“中国自宋前,画皆象形,虽贵气韵生动,而未尝不极尚逼真。院画称界画,实为必然,无可议者。今欧人尤尚之。”这句话康有为充分表达了他对绘画写实的崇敬之情。文章中康有为认为自元代以来画家逐渐尚意,不再有写实主义精神,而西方绘画对于写实大有研究,希望中国留学归来的学子们可以运用西方画学思想来引导中国绘画重新走上写实的道路。康有为虽然游历14国,但他终究不是美术界的专业人士,目光只停留在自己所主张的思想上,连同绘画的欣赏也只看到了西方写实的一面。早在康有为写这篇文章之前,欧洲现代绘画已经开始勃兴。1905年,在巴黎秋季沙龙展览上,“野兽派”横空出世,以马蒂斯为首的一些前卫艺术家展出他们具有浓重色彩、直率的笔法和创作强烈的画面效果的绘画,在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一部分画家开始走上了表现主义的道路。不知道康有为是没有看到当时这样的绘画新面貌,还是主观上忽略了,并没有在他的文章中看到有关于此的言论,一味的在高歌西方写实绘画。
陈独秀和康有为等人虽然并不是从绘画本体的角度来呼吁美术改革,但由于他们的力量,唤醒了美术界长久以来的沉寂,为中国画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鲜血液,美术界众多人士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和绘画自觉性,写实思潮开始形成。
(二)发扬写意文人画
主张发扬国粹主要人物陈师曾对中国画论史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写了许多关于文人画的著作,如《文人画之价值》《文人画是进步的》等。当时的中国画坛,以西方绘画为主,他却站在了时代的对立面,致力于研究中国绘画,给那些认为西画比中国画要好的观点以沉重打击。陈师曾也同陈独秀一样反对四王的绘画思想,但陈师曾却是从美术角度出发,看到了“四王”绘画的弊病,他曾说,“乾隆以后之画,无派别可言”,可以看出“四王”的绘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所流传下来的绘画习气已是积习已久,很难更改。陈师曾尝试从中国绘画的本体传统绘画开始,从四王的对立面野逸派开始学习,对当时的中国画旧习进行改良。这就看出陈师曾反对四王的观点与陈独秀有本质上的区别。陈独秀身为一个近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更多是从对传统的批评和西学输入的角度考虑,陈独秀是彻底对四王进行批判,并没有辩证去对待。而陈师曾则是想要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以繁荣中国画坛为主体来批判四王,他的批判是辩证的、有所保留的。
陈师曾亦强调写生,他深知中国画历代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例如黄公望所作《富春山居图》时,就长期在浙江的富阳、桐庐一带游览居住;石涛所作《搜尽奇峰打草稿》,遍访名山大川,也是在强调写生的重要性。但到了四王一代,皆一味摹古。王原祁曾谦虚道,“余心思学识不逮古人,然落笔时不肯苟且从事,或者子久些脚汗气于此稍有发现乎?”。“四王”对于摹古十分看重,但时间久了难免存在因袭的坏处。虽然四王的思想存在很大的问题,但陈师曾看待四王的画并没有大肆进行批判,而是辩证地对待,他认为,“四王的画亦有可取之处,只不过修炼不深的画家会看不到王画的硬气,只体会到笔触的软,反而会落入甜熟的陷阱”。陈师曾也并不是坚决反对西画在中国的输入,他亦很喜欢西方油画,自己也会创作,但他也并不盲目地将西画完全引进和完全排斥,而是思考如何借鉴和吸收西方绘画的长处,以补救中国画。陈师曾认为各国的美术改良不可以脱离本国的绘画本体,要大胆舍弃自己的短处,采用他人之长处。
陈师曾对于文人画的潜心研究为20世纪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西方印象派的发展做了深入研究,发现文人画尚意和尚趣的特点同西方的表现主义有所契合。不论西方还是东方,艺术都有趋向于表达自我情感,突出作者心性的创作理念。陈师曾以此来论证了中国传统绘画并没有如康有为、陈独秀等人所认为的全面衰败,而是有其进步之处。他认为中国画应该发挥其尚意尚趣的优秀思想,继承文人画传承下来的文学性和书写性。其发表的《文人画的价值》在美术界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很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文人画,研究文人画的价值并展开了一系列有关于此的讨论。陈师曾等人所在的传统派为中国画在世界打开了新局面,中国美术自此发展,在全世界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五四”运动以来,美术界虽然一直纷争不断,各派人士都为自己的主张思想不懈斗争,但中国绘画一直呈现一个向前发展的态势。无论是哪一种思想主张,都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形态的发展,想要变革并不能离开形态本质,离开了本质就等于空谈,会掉入形式主义的陷阱。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如此,无论是写实主义或是写意文人画,都要从中国的绘画本体上进行革新,要辩证去看待中国画所面临的现状,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优点,摒弃缺点并积极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为中国画注入新的灵魂,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五四运动回忆录》续[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申松欣,李國俊.康有为先生墨迹(二)·万木草堂藏画目·序[Z].郑州:中州书画社影印本,1983.
[3]李运亨,张圣洁,闫立君.陈师曾画论[M].北京:中国书店,2008.
[4]王原祁.雨窗漫笔[M].张素琪译.杭州:西泠印社.2008.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