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林芝某特长公路隧道排烟安全方案研究

2018-11-10翟军校应急管理部北京消防救援局

消防界(电子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火源风向风机

■ 翟军校 应急管理部北京消防救援局

近年来,由于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特别是特长公路建设迅猛发展。特长公路隧道带来了很大的交通便利,但是长大化的特性也导致了防排烟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极易引发安全隐患。隧道防排烟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当发生火灾事故,在最短的时段内将烟气排出隧道或控制蔓延范围,以此来降低烟气对事故人员造成的伤害,确保其人身安全。要想合理有效的控制隧道火灾烟雾,首先要研究获得火灾中烟雾的蔓延特性及扩散规律。并以此为根据,使预防工作的开展能够更为有效的且有针对的进行。但是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没有针对高海拔大坡度隧道烟气排放方面的研究,由于隧道倾斜造成的烟气排放的不同对烟气的排放会造成影响,烟气上浮到隧道顶部时,具有一定坡度的隧道会影响烟气的蔓延,上升的气流遇到有坡度的隧道壁会沿壁面斜向上运动,但不同外界情况会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其具体规律需要进行研究。结合高原公路隧道具有大坡度和高原缺氧等特点,来研究隧道火灾的烟气蔓延规律,同时为隧道火灾的排烟设计与合理控制给出自己的见解与改进建议。

一、不同火源位置对排烟效果的影响

西藏林芝某特长公路隧道,采用独立排烟道系统,在隧道的两端设置与排烟道相通的排烟竖井。由于公路隧道火灾发生的位置是随机的,火灾位置的不同致使和风机位置的距离也不大相同,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受灾群众及救援群众、更好的引导烟气排离行车道,将对不同的火源位置进行计算。

(一)模拟计算组别设计

当隧道火灾发生之后,其排烟阀的开启策略与隧道中的火源位置关系密切,所以把隧道分成5段,主要表示在如图1中。主要包括排烟阀外区域下段与上段(K1、K5段)、排烟阀所在区域上段与下段(K2、K4段)以及排烟道中间段火灾(K3段)等5段。

图1 隧道内的不同火灾位置示意图

图1为火灾发生在K1-K5段的烟气控制示意图。如图所示,两侧的排烟风机保持开启状态,火灾发生的位置即排烟阀所处位置的中间部分。在诱导风速、诱导风风向、排烟阀数量、排烟阀间距及风机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对K 1-K 5不同火源位置对排烟效果产生的影响做模拟。在模拟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段300 m的模型隧道,该隧道的行车高度与宽度方面分别要求是6.9 m和8.6 m。该风机的出口流量是24 m3/s,火源产生的热释放率是5 MW,时间是300 s。

表1 不同火源位置数值仿真条件设定表

在实验模拟的开展进程中,先假设火源参数保持不变,将隧道中烟气层的高度、温度场分布以及能见度等相关参数指标做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到其在排烟阀数量、排烟阀间距、诱导风速及风向相同情况下不同的烟气蔓延规律。

(二)火源位置对烟气分布的影响

收集整理分析上述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例如K 3,可用来对烟气的扩散与排烟等过程做相应的描述。如下图3所示,主要体现的内容是火源位置处于K 3位置时部分时刻的烟气模拟图。如图3(a)所示,观察图像可以看出,在纵向诱导风的作用下,烟气大多蔓延在火源的下风向隧道内,直至火灾发生30 s之后烟气将充满整个隧道,此时,其排烟管道中所含烟气较少,可以看出排烟功能没有发挥其作用。当火灾发生60 s时烟气蔓延更加广泛,但从图3(b)中可以观察到排烟管道内有大量烟气存在,说明排烟系统正在产生作用。比较图3(c)和图3(d)其烟气分布并未有明显变化,烟气分布达到稳定状态。

图2 火源位置在K 3位置时不同时刻烟气分布图

通过图3的比较得出120 s后烟气分布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因此选择时刻30 s、60 s和120 s三个不同时刻,针对不同火源位置中烟气的分布情况做分析对比。如图4所示为30 s时不同火源位置烟气分布图的对比,由图中可以看出火源发生位置的不同导致烟气范围的不同,其共同点是火源上风向的范围内并无烟气分布。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其纵向通风的风速达到了2.0 m/s,由于受到纵向诱导风的作用,烟气的流动空间主要分布在火源的下风向。

图3 不同火源位置火灾发生30 s时烟气分布图

(三)火源位置对烟气高度的影响

本节中,在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对不同火源位置的烟气高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5种不同火源位置火源上风向50 m、下风向50 m处及下风向100 m处部分烟气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出,火源上风向50 m处没有烟气存在,人员及车辆在这一位置非常安全。而在火源位置下风向的50 m~100 m处时烟气较为严重,其烟气层高度在2 m高度附近。与下风向50 m处相比,100 m处的烟气高度略有下降,且扰动较小,烟气层相对平稳。

(四)火源位置对能见度的影响

火灾发生附近区域的能见度,对人员的疏散及救援人员的工作尤为重要。能见度过低会导致人员流动的混乱,在慌乱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踩踏等二次伤害,混乱的人流也会对救援人员的救援效率造成影响。通过不同火源位置火灾发生30 s时可视距离分布可以看出,火灾的发生能够对可视距离产生的影响的范围主要是在火源前后的10 m内。距离火源超过10 m其可视距离基本不受火灾影响。

二、西藏林芝某特长公路隧道烟控方案优化

(一)排烟阀间距离设计优化

从行车道内烟雾高度和其内温度两个方面对不同阀间距离进行效果的对比分析。在表2中列出了不同排烟阀距离下烟气高度的平均值,可以看到当排烟阀间距为25 m时,其在50 m和100 m处的平均高度相对较高。

表2 不同排烟阀间距烟气平均高度表

表3中展示的是在距离火源50 m和100 m时在高度2 m高度时的平均温度,根据整理的数据得知,间距在25 m时,平均温度相对较高。

表3 不同排烟阀间距烟气平均温度表

平均温度与烟气高度二者的规律相同,通过这两个参数的对比可以得出:排烟阀间距离为25 m时,排烟效果最佳。因此在建设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排烟阀间最佳距离为25 m时,其排烟效果较好,有利于受灾人员的疏散和救援人员的扑救工作。

(二)风机数量设计优化

将风机数量设置为0个、1个、2个,对这三种不同的情况下的烟气高度和平均温度进行记录对比。在表4中可以看出无排烟风机情况下50 m和100 m处烟气的平均高度均比有风机时小,这个现象说明排烟风机与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密切相关。

表4 不同排烟风机数量平均高度表

表5列出了不同排烟风机数量平均温度表,对比同距离下的温度其规律与烟气高度的规律一样,可见风机在排烟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防止纵向诱导风向的变化,在排烟阀所在区域两端加装排烟风机,以达到无论风向怎样变化都可以对隧道内的烟气顺利排出的作用。

表5 不同风机数量平均温度表

(三)排烟阀尺寸的设计优化

本节讨论排烟阀尺寸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对不同排烟阀尺寸下进行模拟计算。排烟阀的形状为矩形,其尺寸分别设置为3 m2、6 m2、10 m2,对这三种不同的情况下的烟气高度和平均温度进行记录对比。在表6中可以看出排烟阀尺寸为6 m2时,烟气层高度相对于排烟阀尺寸为3 m2、10 m2时,烟气层的高度更高,更加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对烟气控制的效果明显更好。

表6 不同排烟阀尺寸下的烟气平均高度表

表7列出了不同排烟阀大小尺寸下的平均温度表,对比同距离下的2 m高度处温度,其规律与烟气高度的规律一样,可见排烟阀的大小尺寸对排烟效果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排烟阀尺寸为6 m2时,隧道内能见度相对于排烟阀尺寸为3 m2、10 m2时,能见度更高,对烟气控制的效果明显更好,更加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

表7 不同排烟阀尺寸的平均温度表

三、结语

以西藏林芝某特长公路隧道为原型自主建立坡度隧道烟气计算模型,并对火源位置、诱导风、排烟阀个数及间距、风机数量、隧道坡度等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烟气分布、烟气层高度、特定点温度、能见度等参数的监测记录,研究不同因素对公路隧道排烟效果的影响,从而增强对高海拔大坡度公路隧道的烟气蔓延规律的认识,进而为西藏林芝某特长公路隧道防排烟系统设计提供实际价值的改进建议。

猜你喜欢

火源风向风机
双火源隧道火灾数值模拟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火源位置对轻型门式刚架竖向位移的影响
吉林省主要森林火灾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
逆风歌
风机折翼“倒春寒”
市场监管总局成立后的直企监管风向
风机倒塔事故为何频发?
某热电厂风机电机节能技术改造
TS3000系统防喘振控制在 AV80-14风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