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全程追溯系统在内镜中心清洗消毒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18-11-10刘明秀
刘明秀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 内镜中心,重庆 402760
引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治疗内镜进入传统的外科领域,内镜接触人体血液机会增多。由于内镜材料特殊、管腔细长、结构复杂,不宜采用高温高压灭菌,造成了清洗消毒困难,又因其使用频率高、价格昂贵致配备不足等特点[1-3],因此给院感带来严峻问题:内镜相关性感染几率增加。理论上说,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各种病原体均可通过内镜传播,美国急救研究所2015年、2017年和2018年便将内窥镜清洗消毒不充分列入了威胁患者的十大安全问题。预防内镜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前提是保证清洗消毒时间[4],但供需不平衡的结果则是挤压清洗消毒时间,而因缺乏有效手段监控,可能存在人为缩减操作时间或减少清洗步骤的现象。我院内镜中心通过对内镜清洗消毒和使用实施全程信息化追溯,有效确保了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镜中心于2017年8月成立,纳入中心管理的软式内镜有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喉镜、气管镜,其中胃镜8条、肠镜4条、十二指肠镜2条、喉镜3条、气管镜2条,全院所有软式内镜包括ICU的气管镜和手术室的胆道镜、输尿管镜均由中心采取集中清洗消毒。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共实施18320人次内镜检查和19379次内镜清洗消毒,并采用全程信息化追溯。
1.2 方法
1.2.1 洗消员准入和人员培训
招聘有文化的45岁以下技术工人为内镜洗消员,于上级医院操作培训1个月合格,与内镜护士共同接受本院集中系统培训《2016年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操作培训内镜清洗工作站和内镜洗消机,掌握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和全程质量追溯方法,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合格方能上岗,且操作中接受随机现场督查。定期组织内镜护士和洗消员学习国内外内镜清洗消毒方法,每季度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组织内镜使用人员包括护士和医生进行刷卡操作培训。
1.2.2 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遵循《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和完善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内镜预处理、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转运、使用、贮存等环节,细化内镜洗消操作流程,每周采取现场督查,如果发现不规范操作及时反馈给全体洗消员并持续改进。
1.2.3 内镜全程信息化追溯
内镜全程信息化追溯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数据采集器,包括内镜清洗工作站的RFID读卡器和内镜图文工作站的RFID读卡器。系统在内镜清洗工作站的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结束环节分别安装了RFID读卡器,识别洗消员ID卡和内镜ID卡。每位洗消员配有唯一ID卡,身份信息录入系统;每条内镜配有唯一ID卡,内镜类型、镜身号等身份信息录入系统;洗消方案包括清洗溶液、清洗时间和消毒溶液、消毒时间等信息录入系统。清洗工作站配置有音响用于提示操作开始、结束或报警,另配有PAD方便洗消员观察每个操作流程。系统在内镜图文工作站安装了RFID读卡器,用于诊疗时读取内镜ID卡。
(2)清洗消毒追溯系统。
(3)医院HIS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内镜全程追溯系统框架图,见图1。
图1 内镜全程追溯系统框架图
1.2.3.1 内镜全程追溯流程
内镜开始洗消时刷操作员卡——系统记录洗消员——在相应清洗池或操作台上方刷内镜ID卡——系统记录内镜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时间——清洗流程结束刷内镜ID卡,清洗记录存入系统——内镜使用时刷内镜ID卡——该条内镜清洗记录将返给图文工作站和患者信息结合,完成内镜从清洗过程到使用患者的信息。
1.2.3.2 内镜追溯管理
办公室电脑安装了HIS系统并与清洗工作站连接,管理者通过Google浏览器输入洗消IP地址,可调取内镜洗消追溯数据,每周一对上周洗消数据进行追踪,如果有不规范数据及时反馈给全体洗消员,以便得到持续改进。通过医院HIS系统则可调取内镜全程追溯数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号、操作医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患者所使用的内镜编号、洗消员以及该内镜的洗消过程等。
1.2.4 内镜监测
1.2.4.1 目测
采用目测方法对每条内镜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合格标准为内镜表面应清洁无污渍[5]。
1.2.4.2 ATP检测
每季度用ATP生物荧光仪对内镜清洗质量进行监测,采用轮换抽检方式,合格标准为≤200 RLU/件。采样步骤:戴无菌手套,将内镜末端插入样品收集杯中,注意不要接触到收集的液体样本,用注射器吸取40 mL无菌水,将注射器连接导光部的吸引孔,按下吸引阀门,将采样液慢慢地注入管路并收集在收集杯中,再用注射器吸60 mL空气全部注入管路,以便充分收集采样液。将3 M Clean-Trace液体采样棒从冷藏柜取出后在室温下放置10 min,取出采样环将头部浸入到采样液中,轻轻敲击采样环以去除气泡,并确保采样环的上领口与液面齐平。将采样好的采样环慢慢插回采样管,用力向下推压顶端的红色手柄使采样环彻底插入,激活荧光反应,以45°的幅度迅速振荡采样棒至少5 s,以混合底部的反应液;开启3 M荧光检测仪的样品室,将采样棒插入其中并关闭,按下“选择”键,屏幕将结果以“相对光单位(RLU)”显示。
1.2.4.3 生物学检测
每季度对消毒后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针对十二指肠镜、气管镜、胃肠治疗镜则每月一次,合格标准为≤20 cfu/件,且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6]。采样步骤:取清洗消毒后内镜,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再用注射器吸50 mL空气注入管路,全量收集立即送检。
2 结果
(1)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共实施18120人次内镜检查和19679次内镜清洗消毒,记录具有可追溯性,通过追溯记录发现56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并持续改进;采取143次现场督查,发现3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并持续改进。
(2)内镜目测、ATP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合格率100%,见表1。
表1 内镜目测、ATP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n (%)]
3 讨论
3.1 全程追溯系统可有效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内镜消毒质量对于预防内镜检查引起的医院感染至关重要[7]。由于软式内镜存在结构复杂、管腔细长等特点,清洗消毒步骤多达168步,因此人为减少其中一步均可能导致内镜清洗消毒失败。作为管理者,无法做到时时动态观察洗消员操作,评估每一步操作流程的规范性,通过调取追溯系统的洗消数据便能直观地看到洗消工作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规范操作。自动化信息追溯记录了每条内镜每个流程用了多少时间,是不是符合规范要求,对关键流程如清洗流程、消毒流程还设置了强制性管理,如果时间未达到设置标准则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通过追踪19679次洗消记录发现56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主要表现在漂洗、末洗时间缩短,测漏缺失或某个清洗流程未打卡等,并及时反馈给全体洗消员,分析原因,达到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持续改进。同时管理上注重过程控制,制定和完善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洗消操作流程,关注影响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各个环节,通过143次现场督查发现3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表现在测漏时旋转大小旋钮过快、测漏结束卸测漏装置顺序颠倒、未使用清洗刷刷洗按钮,并及时反馈给全体洗消员,达到规范洗消操作流程。全程追溯系统加快了我院内镜中心信息化建设,避免了人为缩减操作时间或跳过某个环节,是评价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一个可衡量指标,而且减轻了洗消员的手工记录工作量,并为考核其工作质量提供了客观数据[8]。全程追溯系统通过结合随机现场督查的过程监控,强化了对内镜的监控力度,完善了内镜清洗消毒环节的无缝隙闭环管理,使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因此内镜目测、ATP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合格率达100%,有效确保了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使内镜洗消工作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9]。
3.2 全程追溯系统记录具有可追溯性
全程追溯系统记录了患者检查日期、姓名、性别、年龄、ID号、操作医生、检查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患者所使用的内镜编号、洗消员以及该内镜的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等洗消全过程,而且系统记录被设置为不可更改,因此它能够准确追溯内镜日常操作,杜绝了虚假的手工记录。通过信息的整合和归档,数据长期保存,为举证倒置提供真实、客观的素材[9]。在我院软式内镜集中清洗消毒管理中,ICU共6例气管镜吸痰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于是院感科调取了气管镜相关洗消记录,并对气管镜管腔和表面不同部位进行了采样,结果均是合格的。全程追溯系统在患者发生感染时可及时追踪,对临床医疗安全具有举证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