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探 首震南极
2018-11-10○文/雷雳朱泉夏添张寅
○文/雷 雳 朱 泉 夏 添 张 寅
●卢玉生、陈红星以出色的专业技术圆满完成了在南极大陆的地震勘探任务。供图/卢玉生
“爸爸,这个冰山好大呀!这个企鹅好可爱啊!”卢玉生5岁大的女儿不停地翻看着照片,发出惊喜的赞叹。突然,她指着一张合影好奇地问道:“爸爸,他们是谁?”
照片里12名南极科考队员脸上都洋溢着微笑,远处是辽阔的南极海域和巍峨的冰山。看着照片,卢玉生的思绪又回到了那片壮丽而又神秘的南极大陆,以及在南极的那46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2017年,中石化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的卢玉生、陈红星两人受邀去南极参与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前四段航程,协助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完成科考中的地震勘探等任务。他们与其他科考队员紧密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卢玉生、陈红星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给科考队其他成员留下了良好印象。
卢玉生:“不务正业”的物探工程师
南极的魅力除壮丽的自然风光外,还有神奇的极地生物,倔强的海鸟、敦厚的海豹、呆萌的企鹅……而在卢玉生心里,最喜欢的还是海里的鲸鱼。
“陈工,快看,竟然同时有3个鲸鱼群在咱们船的附近,太美了!”卢玉生一边观测鲸鱼群,一边兴奋地对同事陈红星大喊道。
卢玉生和陈红星是中国石化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的员工,这次作为技术支持人员随向阳红01科考船参加中国第三十四次南极科考,协助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完成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等科考项目。
工作之余,卢玉生经常去观察鲸鱼群,有时还做些笔记。同组的科考队员开玩笑地说,他是个“不务正业”的物探工程师。可他们不知道,作为中国石化的一名海洋石油物探人,“奉献绿色能源,保护蓝色海洋”的理念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脑子里。
对海洋里每一种生物,卢玉生充满感情。尽管从事海洋物探工作多年,鲸鱼、海豚、鲨鱼这些平常人们只能在水族馆见到的海洋生物,卢玉生早已司空见惯。但每每见到它们,他还是宛如初次相见般兴奋。
公司船舶每一次出海作业,都会配备海洋动物观察员,负责观察和监听海洋生物,避免船舶作业影响海洋生物的安全。卢玉生每次接到任务,总是尽心尽责。因为他知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目标,打造出碧水蓝天的生存环境,真正地为美好生活加油。
陈红星:经验丰富的“设备老法师”
汹涌的海浪拍打着船舷,透过舷窗可以看到成片的碎冰带从船旁缓缓漂过,更远处是一座座巨大的冰山。虽然仪器室内温暖如春,但陈红星看着船外风雨交加的天空,还是习惯性地搓了搓手:“这里的海况太差了。小卢,盯着点水下设备!”陈红星不放心地叮嘱卢玉生。
这次南极之行,陈红星负责地震勘探气枪震源及相关设备,卢玉生负责水下电缆、地震数据等的采集和质量控制。虽然他们都不是第一次在极地进行海洋地震勘探作业,但面对南极的极端海况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低温、浮冰、暗流、涌浪、狂风……每一个恶劣的条件,都是对水下设备的极大考验。
“陈工,气枪2号、4号出现异常!”正在密切监控水下设备的卢玉生突然喊道。陈红星经验丰富,马上判断此故障必须通过回收枪阵进行处理。果然,恶劣的海况和高频率、高强度的震动,使2号和4号气枪的枪杆与整个枪阵的连接处出现了严重断裂。
气枪震源是海洋地震勘探的“心脏”,是决定地震资料质量的关键因素。“陈工,怎么样,能修复吗?”同组的科考队员关切地问道。陈红星皱了皱眉:“有点麻烦。”
一旁的卢玉生心里明白,对于一般的技术人员也许这是个大麻烦,但对于有着近40年经验、足迹遍布全球海域的陈红星,这只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工作。
陈红星迅速进行了故障排查并向首席科学家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经同意后随即带领几名科考队员对枪阵进行改造和焊接加固。在之后的作业中,枪架再也没有出过类似问题。
南极冰区碎冰带多、雨雪多、风浪大、气温低、天气变化快,如何在严酷的海况条件下保持作业设备正常运转是个大问题。凭借多年的设备操作经验和平时的不断钻研,陈红星将一件件“调皮”的机械设备驯服成了“乖巧的孩子”。
安装油水分离器、设备吊装、原位仪器的接线与拆卸……陈红星动作娴熟,令同行的科考队员刮目相看,都说这个“设备老法师”果然名不虚传。在工作中,只要涉及设备操作、故障排查,大家都喜欢找陈红星讨论。
此次南极科考,向阳红01顺利开展了480道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获得了1100千米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清晰地展示了海底以下2000~3000米的真实情景,仿佛给南极大陆海底地壳深部做了一个详细的“CT”。
陈红星不无得意地说:“这可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大西洋扇区开展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取得了我国迄今在南极获得的分辨率最高的地震探测剖面!”
在船上过节习以为常
智利当地时间2018年2月16日,蓬塔阿雷纳斯港。
向阳红01餐厅里张灯结彩—科考队员们正在为农历春节做着准备。夜幕降临,一场由科考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晚会拉开大幕。
相声、小品、歌曲……虽然都是临时编排的节目,但科考队员们表演得有模有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掌声和欢呼声不时爆发。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庆祝着这个难忘的狗年春节,更祝贺科考项目圆满完成。
在海上过春节,卢玉生和陈红星都不是第一次。由于海洋勘探工作的特殊性质,参加工作以来,他们大部分的春节是在船上度过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晚饭后,他们通过手机视频给家里人报平安。
电话里卢玉生5岁的大女儿一边向爸爸汇报自己寒假作业的完成情况,一边埋怨爸爸已很久没和自己在家过春节了,最后又懂事地让他安心工作,早点回家。
刚刚1岁半的小儿子已会说一些简单的话了,也学着姐姐的样子咿咿呀呀地和爸爸“聊着天”。而妻子则是一如既往地告诉卢玉生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工作,照顾好自己。
陈红星和家人的通话则要平淡许多,聊了聊家里的近况,老伴只是叮嘱他要多注意身体。相对于刚刚年满36岁、工作10年的卢玉生,年近60岁的陈红星已在海上漂泊了近40年,家人对于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
卢玉生和陈红星明白,作为海洋石油勘探工作者,他们都对家人有着太多的亏欠。但也正是由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和船上的这些科考队员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毫无保留地把满腔热忱奉献给这片他们所热爱的蓝色海域。
为祖国而勘探
在46天的科考过程中,最令卢玉生和陈红星难以忘怀的要数登上南极大陆了。2月5日,因科林斯冰盖地质填图任务和生态调查任务的需要,科考队登陆乔治王岛。在完成既定工作后,科考队员们参观了长城站。
卢玉生和陈红星激动地在长城站纪念碑前合了影。作为中国第一支海洋地质调查队伍,50多年的历史沉淀,一代代海洋物探人为祖国海洋油气勘探事业贡献了青春,从2006年第一次进入北极海域作业、取得该海域20年来最珍贵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到2013年再战北极,再到2014年勇闯南极海域、创造中国石化单日二维地震最高产量243.41千米的新纪录,他们所在的物探船先后3次进入极地作业。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都是为外方业主工作,这一次却是他们真正地为祖国在南极进行海洋物探作业。
站在长城站纪念碑旁,看着这片神秘而又迷人的南极大陆,他们感慨万千。这次南极科考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将我国南极科考断面调查由传统的西经45度向东扩展400多千米,至西经37度海域,对威德尔海与南大洋进行水交换的“交通要道”进行了调查;我国科考船首次在南大洋西风带中心的关键区域获得全水深综合海洋要素观测剖面;我国首次在南极大西洋扇区开展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对于他们来说,这一个“首次”更加重要:这是他们首次为祖国在南极进行地震勘探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