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汉斯·赞德版音乐戏剧《冬之旅》中国首演

2018-11-10上海大剧院

歌剧 2018年10期
关键词:套曲伊恩里奇

文:孙 诚 图:齐 琦/上海大剧院

声乐套曲《冬之旅》(

Winterreise

)是舒伯特(Franz Schubert)于1827年至1828年间,根据德国诗人威廉·穆勒(Wilhelm Müller)的24首诗歌创作而成的。故事描绘了失恋后的男主人公背井离乡,踏上茫茫无期的旅途,跨越寒冬的生命之旅。舒伯特的此部声乐套曲无疑是德语艺术歌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亦成为诸多西方文化艺术的灵感源泉。围绕着这部作品已然派生出大量的演出与录音、书籍以及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时至今日,《冬之旅》依旧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聚焦人们的目光并引发世人对其无尽的解读与遐想。德国当代作曲家汉斯·赞德(Hans Zender)以其前卫大胆的作曲技法,将《冬之旅》改编成男高音(Tenor)与小编制管弦乐团的版本(

Winterreise

Based on Winterreise by Franz Schubert), 导 演 妮 夏 ·琼 斯(Netia Jones)在其基础之上采用极具戏剧性的编排重新诠释这部经典套曲,使其在保留艺术歌曲深邃意蕴与情感内核的同时兼具音乐戏剧的情境与张力。9月7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汉斯·赞德版的《冬之旅》的男主角,由有着当代《冬之旅》“最佳诠释人”美誉的英国男高音歌唱家伊恩·博斯特里奇(Ian Bostridge)演绎。博斯特里奇诠释该套曲已有30余载,几乎伴随着他整个职业歌唱生涯,博斯特里奇近年还出版了一本关于《冬之旅》的专著——《舒伯特的冬之旅:一种痴迷的剖析》(

Schubert’s Winter Journey: Anatomy of an Obsession

),足以窥见其对该作品的痴迷以及专研程度之深。

要深刻理解汉斯·赞德版本的核心内涵,必须提及伊恩·博斯特里奇之前演绎的那部电影版《冬之旅》(或称音乐纪录片)。早在1994年,博斯特里奇与电影导演大卫·艾莱登(David Alden)有过一次大胆的艺术实验,将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演绎成一部独角戏版的电影制作(与此次版本处理相同)。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幽闭空荡且破旧的房间内,这间房子里曾经住着男主人公所爱的人;外景则为茫茫的雪地。影片中孤独的男主角独自回味着早已逝去的爱情和毫无意义的人生,房内充满着诡异的气氛。随后,他步入茫茫大雪之中,逐渐走向精神崩溃与死亡。伊恩·博斯特里奇在这部特别的音乐纪录片中有着令人惊艳的表现。可以说是在这一版本中,赞德积累了诸多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当晚舞台背景的诸多场景片段都是从该影片中剪辑而来,舞台上与影片中的男主角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该剧的导演妮夏·琼斯为此次的《冬之旅》设计了“半歌剧版”的舞台表演模式,内核仍是男主人公的独角戏。巧妙的设置恰恰打破了歌剧与艺术歌曲之间的鸿沟(笔者认为并不应该存在这一明确分界线,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通常就已包含了诸多戏剧性因素,如《魔王》《死神与少女》等)。汉斯·赞德版的《冬之旅》在音乐处理上相对是固定的,加之影像与多媒体的支撑,整个戏剧场面也变大且更具戏剧性与多元性。大多数观众认为艺术歌曲的门槛较高,深奥难懂,而赞德的版本在保留了舒伯特套曲精髓的同时,配上了舞台表演加之以戏剧性效果的装饰,吸引了诸多并不熟悉艺术歌曲的观众,反过来他们亦会对舒伯特的《冬之旅》乃至其他艺术歌曲产生兴趣。

演出由序曲部分拉开序幕,管乐队以“断奏”的演奏方式奏出《晚安》(Gute Nacht)的音乐主导动机,预示了整部作品阴郁低沉的主题基调与悲剧性的结局。男主角坐在“倾斜”的板凳上(“倾斜”似乎隐喻着其内心的困苦与精神层面的艰难),背景以默片的方式滚动播放着电影版《冬之旅》的诸多片段,与近期拍摄的画面进行的对话,形成了“三位一体”(音乐、演员与双屏幕)的立体舞台空间。笔者认为,当晚的套曲可分为连贯的四幕场景(如同歌剧)——第一幕:第一首至第十二首;第二幕:第十三首至第十八首;第三幕:十九首至第二十二首;第四幕终场为最后两首。伊恩·博斯特里奇在唱到第三首《冻泪》(Die gefrorene tränen)时,主人公与自己的“影子”进行对话,加之背景屏幕的呼应,再次形成了一个多重空间。到第五首《菩提树》(Der Lindenbaum)时,博斯特里奇的唱腔较之前有着明显的转变,或许是为了配合乐队版本的需要,其声音更富有“歌剧感”的厚重与圆润。但笔者认为,如此转变与之前的戏剧意境相较显得稍有脱节,至少在演唱《菩提树》时,应更多地表达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感怀之情,似乎用“直白、自然”的唱腔更为妥帖。演到《在河面上》(Auf dem Flusse)时,舞台上真实的人物与背景影片中的形成重叠,并加入戏剧化的说白,主人公孤独地行走在雪地中……值得一提的是,唱到终曲时,主人公又再次回归到幕启时倾斜的座位上,形成鲜明的首尾呼应。

这版制作的整个舞台显得极其简约而流畅,较之传统的钢琴伴奏版本具备更有效的戏剧连接,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戏剧”。男主角的扮演者伊恩·博斯特里奇深厚的学术背景在此自然无须赘言,其在哲学领域的建树,使得他对声乐作品(艺术歌曲尤甚)的理解和演绎极其精准到位,而博斯特里奇演绎的不同版本的《冬之旅》也都富有一种高贵的气质与独特的魅力。他的音色犹如水晶般通透且有着高超的声乐控制技巧,其音色尤其擅长演绎具有深邃思想内涵与浓郁文学气息的艺术歌曲。

伊恩·博斯特里奇曾说:“正是因为《冬之旅》的伟大性,所以世人不断地想要去聆听它,而我的职责就是去演唱它。大家或许会认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演唱,这部作品将会显得无聊且冗长,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认为《冬之旅》有着极其美妙的音乐,同时也有强烈的戏剧性与情绪性,就如同所有伟大作品都不会停止变化,哪怕连续演唱数场,我都能感到音乐与戏剧中微妙的变化。《冬之旅》就是这样一部越深入研究,越是能带来丰富体悟的经典作品。”

从《冬之旅》24首歌曲的整体调性布局来看,16首以小调为主调,仅有8首选择大调为主调(即使以大调为主调,舒伯特也时常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及向关系小调或同主音小调的作曲转换技法来试图“中和”大调“明朗”的色彩,以升华套曲中黯淡忧伤的情感内核),故使得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阴郁忧伤的暗淡色调,从而在整体上巧妙且妥帖地刻画出主人公孤独漂泊内心彷徨的感伤。

《冬之旅》调性及转调布局图

虽然全剧从各个方面都充斥着沉闷与阴郁,但笔者仍能从内心最深处感知到主人公顽强、奋力向上与命运抗衡的正能量,虽然他是如此的多愁善感、内敛含蓄。结局固然不言而喻,但最终给予我的画面感,更像是一片暖阳洒落在冬日的雪地上,内心仿佛有个声音:“勇敢地走到生命尽头,即使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艺术给予人类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启示莫过于此。

而汉斯·赞德版《冬之旅》之所以能引起当代人们的共鸣,正是因为其传递的感受包含着人们对未来一切的迷茫感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这些命题与当代人遇到的困境都相当接近——所有的一切都在剧烈地发展变化着,同时也在逐渐消亡退却——这些当代社会的难题都能在赞德版的《冬之旅》中寻到答案。《冬之旅》不仅是德语艺术歌曲的里程碑,更是具有深刻人文关怀意义和精神价值的普世性作品。

猜你喜欢

套曲伊恩里奇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暴力之旅——伊恩·麦克盖尔访谈录
伊恩·杰克逊
终极发明师
我是孤独的不妨告诉你,
伊恩很爱丛林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