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2018-11-09田洁
田洁
摘要:科学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著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同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常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担负起教好科学,并引导学生学好科学的重担。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深入、高效的开展教学工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进而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观念逐步深入到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同时,社会各界也对教育工作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会相应的文化知识,更要在在校期间积累一定的科学常识、生活常识,在这样的环境中,科学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小实验,着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加快构建高效课堂的脚步,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很多教师却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起来,一味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单向的灌输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更忽视了科学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且这种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竭泽而渔”。
例如,教师在执教《温度与水的变化》一课的相关内容时,便可以在课前使用“Flash”制作动画形式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动画中直接观察温度与水的形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本课所要传递的信息。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各种形式的动画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完美的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因而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在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的引导学生将对动画的兴趣转移至知识本身,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借助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能够对学生吸收知识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想要使得教学效率更上一层楼,带领学生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能够起到极佳的效果。同时,动手能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中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利用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符合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为学生设计操作简便,且实验效果明显的小实验,并以此作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例如,教师在执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相关内容时,便可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验:教师出示集中不同的材料,如瓷片、铁块、小木棒、海绵等,并准备一碗水,让学生将这些材料以此放入碗中。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了材料放进水中之后的状态,对本课要传递的知识有了相对简单的掌握,进而更好的配合教师,完成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几名用语言表述自己亲眼观察到的现象,并从学生的发言中寻找问题,向学生提问,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因,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及时改正。
三、借助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想要使得教学效率更上一层楼,便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在情境中思考,进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规律,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执教《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帮助父母做完饭,不小心将食用油洒在了水池中,发现食用油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是与水融为一体的情境。此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猜测,食用油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学生便会在作为上展开讨论,给出教师五花八门的答案,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讲述了真正的原因后,并用恰当的比喻向学生介绍密度这一概念,学生便能够用这一概念,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人手,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学习;其次,要通过小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最后,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明白一些简单的科学改变,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