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思维的培养研究

2018-11-09陈永红

市场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党员干部

摘 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党员干部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做出决策和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水平,我们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建立适合于法治思维养成的党员干部成长机制,加强党员干部法治实践活动。

关键词:依法治国;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122-02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在全党乃至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依法执政能力,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当前,法治思维已成为学界备受关注的一个学术概念,是理论上的一种创新。研究法治思维对于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法治思维的内涵

何谓法治思维?一般认为,所谓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一般来说,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人都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法治思维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思维的特殊的法律意识,强调一个“治”字,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所以,一般认为,只有国家公权力的享有者和执行者,其符合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的思维才能属于法治思维。普通个人虽然也会有符合法治精神、法律原则和要求的思维活动,那只能属于一种普通的法律意识。长期以来,受传统普通思维的影响,党员干部主要依靠传统的政策思维的方式、行政命令的手段处理问题,做出决策,解决纠纷,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完全是个人意志在起作用,这都与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思维有很大不同。法治思维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其内容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至上。所谓法律至上是指在一国的所有行为规范中,法律规范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治思维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思维的特殊的法律意识,其思想基础主要表现为对宪法、法律的敬畏之心,即宪法法律至上。现代社会,法治精神的核心就是培育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正如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监督,彼此牵制。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要为民所用。因此,要对权力进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法律是约束国家公权力的最大的“笼子”,具有有效制约国家公权力的重要作用。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取向。公平正义亦是法律的核心意蕴。法治思维在价值追求上当然要以实现公平正义、保护公民权利与自由为价值尺度。

人权保障。人权与法治联系极为密切。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公民人权的保障离不开法律规范的确认、宣布,否则,人权只能停留于道德权利的应有状态,或者经常面临受侵害的危险而无法救济。

正当程序。程序是法律制度的生命线。按程序办事,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只有严格按照正当程序办事,处理结果才能彰显公正并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在一个法治国家,程序能够得到严格执行,法律能够得到认真遵守,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国家法治文明、司法公正的水平。

二、 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路径

徒法不足以自行,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公权力的享有者和执行者,其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依法行政的水平。“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为了实现法治中国的梦想,党员干部必须培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水平。

(一)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

培养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学习弄明白领导干部权该怎么用,事该怎么理,什么事合法,什么事不合法,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较为重视对普通民众的普法工作,而相对忽视对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对党员干部开展法治宣传与普及工作十分必要且有价值。为了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水平,促进党员干部将法治思维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可以通过法治专题课程或举办法治专题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法治教育轮训。当然,坚定的法治信仰、科学的法治思维与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通过几次普法和法治教育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巩固强化提高,再学习再巩固再强化再提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二)建立适于法治思维养成的党员干部成长机制

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固然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与培养,但也不能忽视党员干部个人的主观努力,要使党员干部意识到法治思维的树立不完全是组织的事情,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应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因此,要创新党员干部考核机制,考核机制中应包含党员干部法治评价体系,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对党员干部各项工作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党员干部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外在的引导激励机制,实现对党员干部从单纯的工作业绩考核向法治建设成效考核的转变。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激励党员干部自觉学法守法。对于那些不能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做决策、下指示,以致决策严重失误或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恶劣的党员干部,要严格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切实行动起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在学习与工作的实践中提升自己法治思维水平。

(三)加强党员干部法治实践活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法治思维的养成离不开丰富的法治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只有通过参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在大量法律实践活动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才能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思维习惯。一个脱离法治实践活动的党员干部,根本无法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法治实践活动,促进法治建设既是他们的重要职责,也是提高他们的法治思维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与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是经过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的综合作用来培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想问题、做决策、下指示,反过来会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维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 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从源头上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培养全民守法意识的关键条件

党员干部是国家公权力的享有者和执行者,是治国理政的决策者、组织者。党员干部的决策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的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非常重视法律规则及其体系的建构,然而,对法治思维的研究不多,以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一些党员干部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法律。为了准确运用法律,避免或减少对法律的误解,党员干部需要具备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中国这样一个法治传统相对缺乏的国家,党员干部首先具备法治思维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法治中国的梦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无限接近。而且,党员干部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可以给其他社会成员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形成崇尚法治、践行法治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最佳途径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管在哪个国家,也不管什么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转型关键期”,更是“矛盾凸显期”。化解矛盾的方法有多种,实践证明,法治是最佳途径。法律是一个社会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只有依法裁决才能使矛盾的解决更具权威性,更有信服力,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也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做出决策,才能最有效地降低矛盾的风险性,使纠纷得到合法有效地解决。

(三)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要理论阐述,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對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2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2015年1月12日,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县委书记要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县域治理。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做决策、开展工作多想一想是否合法、是否可行”。

(四)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对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虽然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提升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对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要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不断增强自身法治素养,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依法推进各项工作。

全面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党的各级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法治轨道上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才能变成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波.法治思维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J].理论探讨,2013(5):33-36.

[2]胡建淼.法治思维的定性及基本内容——兼论从传统思维走向法治思维[J].国家行政院学报,2015(6):83-87.

[3]柯华,王旭宽,贺平海.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2):126-132.

[4]高国梁.法治思维的承载主体与实现路径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4-17.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8.

[6]韩春晖.论法治思维[J].行政法学研究,2013(3):9-14.

[7]刘颖.论法治思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79-783.

[8]张文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J].社会科学家,2014(1):8-17.

作者简介:

陈永红,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党员干部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