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地区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2018-11-09武晓颖周园园魏巍

市场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晓颖 周园园 魏巍

摘 要:皖北地区作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古村落文化旅游成为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丰富的古村落文化遗产并未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本文将以2018年1月安徽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省文物局、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核确定的第五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候选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村落發展现状,提出了积极发挥自身原动力、加大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以及利用新媒体资源传播品牌效应等方面的保护、利用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皖北地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55-02

一、 引言

中国古村落作为历史遗产,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文化艺术记载等价值的体现。安徽省作为一个古村落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存在古村落法律保护措施,村落保护资金及人力智力不足,一些地方古村落衰败、传统建筑崩塌损毁等问题,使得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研究日益成为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

皖北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安徽省北上和西进的重要通道,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的代表。因此,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古村落保护,鼓励村民利用传统建筑从事旅游经营等相关活动,将对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进一步传承历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传统古村落概述

传统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与农业发展的历史印记,是传承农业文明的根脉所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伴随近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古村落却正在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进程中迅速消亡。

2012年12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将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等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为指导地方做好相关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3年 8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公布了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等915个村落名列其中。第二批名单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在各地初步推荐上报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的。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都只能在照片和影像中去找寻古村落最后的记忆。当前,传统古村落保护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2014年8月11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文物局、财政厅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东至县张溪镇白石村、黟县碧阳镇碧山村等228个村落位列其中。2017年6月,安徽省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到2018年底,安徽省将完成500个左右传统村落档案建立和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全面保护村落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重点保护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积极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

三、 皖北地区传统古村落现状

拥有安徽三分之一面积和近二分之一人口的皖北,并不缺乏旅游资源,尤其是古村落旅游开发在不断发展其内涵的过程中已经成为旅游开发市场的重点,虽然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已遍地开花,但是针对有特色地进行皖北古村落的开展,则刚刚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2018年1月16日,经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省文物局、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核,确定第五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候选名单,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宿州市砀山县李庄镇吴庙村、宿州市萧县祖楼镇相山庙村、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皇庙社区、阜阳市颍上县新集镇永兴集、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徐郢村、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东殿村、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等9个村入选千年古村落候选名单。其中,皖北地区古村落占8席。笔者相继走访并调研了几处比较有典型特色的古村落。

(一)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

柳孜村历史由来已久,占地有12平方公里,西邻王司村,东邻道口村,南邻柳湖林场。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是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所在地。柳孜集无柳氏家族,传说是由柳斩雄把守运河码头柳江口而得名。相传柳孜集有72座庙宇,72眼井,宋代建七级宝塔一座。运河码头被列入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出土了唐宋时期中国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大批瓷器,发现唐代沉船8艘,发掘出土3艘,还发现清理出一座完整的宋代石筑码头。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不仅对研究中国唐宋时期的瓷器谱系、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运河考古,研究大运河的历史、流经路线、沿岸的经济发展及研究黄水泛滥等,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二)宿州市萧县祖楼镇相山庙村

相山庙村是4000多年前的古村落,是殷商部落首领、商汤的十一世祖相土所建之城,名相城,简称“相”。这里是相土向东扩张地盘时的据点、亦作为附都。因“相”城内建相山老爷庙,后简称“相山庙”至今。相山庙位于萧城西南25公里处,现为萧县祖楼镇下辖的行政村。

(三)阜阳市颍上县新集镇永兴集

在沙颍河流经颍上县新集镇与颍东区杨楼孜镇交界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元宝形河湾,当地人称为“千仓湾”,即永兴集的所在地。这里有县级重点文保单位——李家祠堂,以及与这座集镇有关的土地庙、江踏子、过街牌坊等文物遗址。

李家祠堂,是整个河湾里最高的建筑。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加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拆殿建校”,祠堂的走马门楼和腰殿早已损坏殆尽,但是最后面一排的正殿基本保存下来,李家祠堂等现存文物也将成为这座古镇最核心的文化载体。

(四)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东殿村

立村时因位处“殿顶子”(楚都钜阳故城)以东而得名,迄今有2000余年。省文物部门初步推测:城址建造年代或可早至春秋中晚期,使用时代从春秋中晚期建城开始一直延续到两汉,东汉之后渐被废弃。

(五)綜合以上古村落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皖北古村落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1. 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盛行,加上政府极力扶持文化和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古村落不再“深居山林”,不甘“落寞”,都开始不同程度地借着古村落特有的资源价值搞开发、旅游和民宿。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使整体风貌得不到完整保护,存在古建筑和新事物形成格格不入的情况,如导视牌的设计、新的建筑物景观、景点设计等。

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为了更舒适的居住需求,弃旧房、盖新房,然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和石头房子形成强烈反差,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建筑特征的完整性。

3. 随着工匠精神和民间艺术的淡化与消失,古村落景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各个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资源没有被挖掘。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拟对当前古村落保护的困境、存在的误区进行探讨,并提出整体性保护与灵活化的应对策略。

四、 皖北古村落保护策略

在进行皖北古村落保护的工作中,应坚持遵循“历史真实性、景观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原则,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开发与建设,力求在保持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保护好古村落。

(一)积极触发古村落保护的自身动力

在皖北古村落保护的过程中,应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经济收入等方面为推动力,因而,在古村落整体保护中,需要对古村落原住民进行自我意识的挖掘,发挥古村落的内生动力。这是古村落整体保护的重中之重。

可以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打造特色产品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他们既能如过去一样生活在古村中,保持旧有的生活方式,又提高了生活水平。如民居改造既要保存文物的建筑,修缮绝对不能进行任何古民居改造,又要能够继续使用民居。同时给予村民相应的权利,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开发保护等事关重大利益的各种事项中来,主动承担保护古村落的各项工作。在旅游开发的古村落保护中,不仅让村民经营餐饮、住宿等服务项目,还可以通过村民自治行使旅游开发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二)着力发掘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皖北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村落里也酝酿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发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艺技巧等文化瑰宝,让传统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到原始村落和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中去,给这些民间艺人展示技艺和手工的时间和空间。

大力开发有文化性、创造性、纪念性、实用性、工艺性和市场性的纪念品及旅游工艺品,并设立非遗产品的专业研发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集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生产加工企业。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古村落地域品牌推广

在新媒体网络盛行的当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美景”,因此,政府部门应给予古村旅游资源推荐极大的支持,可以通过自媒体的影音广告、AR视频等资源将传统农产品、美食、手工艺、特色种植业、休闲观光农业、传统工艺生产基地等信息传递给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体。同时,可以组织实施“互联网+传统村落”行动,积极融入业态,加强地域特色产品营销策划,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我们不仅需要利用好村民的自身原动力,也要借助好外在的助推力,综合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以传统村落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风貌整治提升、产业发展培育等方面为重点,带动皖北地区建设一批示范村,以点带面,形成具有皖北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汪宏伟.徽州古村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4):17-21.

[2]王露.村落共同体——文化自觉视野中的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J].杭州(周刊),2015(12):30-31.

[3]林敏慧,保继刚.中国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创造性破坏模型的应用检验[J].旅游学刊,2015,30(4):12-22.

[4]王菲.文化产业背景下徽州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武晓颖,女,安徽凤阳人,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广告策划;

周园园,女,湖南长沙人,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调查;

魏巍,女,安徽阜阳人,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广告设计。

猜你喜欢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视域下古村落文化研究综述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