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徽派木雕的变迁及产业化的困境分析

2018-11-09陶芳芳

市场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变迁产业化困境

摘 要:皖南地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居于该地的徽州人千百年传承的木雕技艺始终为世人所称道。徽派木雕既是徽州文化表达自身的重要符号形态,也是徽州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外在凝练。文章通过阐述徽派木雕的“前世”与“今生”,分析徽派木雕在变迁中如何重新建构实现产业化的开发以及产业化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徽派木雕的未来的产业化道路。

关键词:徽派木雕;变迁;产业化;困境;发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53-02

古徽州(今黄山市的古称)雄踞在皖南山地的丘陵地区,自古便是广布奇峰险山。天然的“绿色”屏障阻隔着道路交通,使得历史上的徽州与外界往来甚少,文化资源得以完整保留与传承。再加上明清之际徽州商人的兴起,徽州文化因此空前繁荣。徽派木雕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与徽州其他“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并称为“徽州四雕”。

一、 徽派木雕的起源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木雕准备了丰富的原材料

木雕既然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作为材料进行雕刻的一种艺术形式,自然受树木的影响很大,因此木雕对树木的质量和种类提出了相应要求。古徽州地区共有四座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且纵向上的气候环境差异明显,使得植被种类丰富。此外古徽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适宜,植被生长茂盛。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木雕提供就地取材之便利。徽派木雕多选用当地所产树木等作为雕刻材料,如常见的楠木、银杏树等。木料便宜易得,使木雕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徽州地区自古就多山地丘陵,割断土地的完整性,使得土地破碎化明显,房屋受此制约无法横向扩大其占地面积。因经商兴盛起来的徽商人无法通过扩大房屋面积彰显门楣,转而关注房屋内在的装饰。因此,徽派建筑内部多精致古朴、装饰华丽。木雕也与其他石雕、竹雕、砖雕一起成为徽州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

(二)徽商财富的积累对木雕产生需求

“人类文化的形成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结果,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都给文化的产生和成长准备了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场合和场景”。“山多地少”“人多粮少”是古徽州地区的典型特征,生存成为世代居住于此的徽州人“思变”的主要动机。于是,去往外地经商的徽州人越来越多。彼时,恰逢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时代机遇。讲究诚信、善于经营的徽派商人在全国名声大噪,并获得了资本的第一轮积累。而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徽州商人安土重迁,在获得财富积累以后,便纷纷回乡修建住宅和祠堂。而木雕的诞生是基于徽商展示门楣、满足审美的需要,在物质财富的支持下,徽州地区众多的住宅、祠堂、书院等成为木雕的生动载体,铸就了木雕文化的繁荣。

二、 徽派木雕的“前世今生”

符号的“活态性”决定其传承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自适应于文化生态的变迁从而达到建构自身的目的。徽派木雕的起源、发展、兴盛与徽州地区的自然生态以及文化生态紧密相关。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木雕的材质、技法、用途也在发生着改变。

(一)徽雕材质

徽州木雕过去因取材方便,多选用当地所盛产的木材,且对木材的质量有一定要求。但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森林保护及木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原先主要以木材为雕刻原料的徽派木雕不得不在材质上做出改变。如今,徽派木雕开始改变过去单一的传统的红木材料,开始灵活地结合新型材料,如木材中的非红木材料,胡桃木、橡胶木等,还有各类现代板材,如胶合板、刨花板、空心板等。尤其是现代板材的应用,使徽派木雕能够适用于各类现代化建筑空间中而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二)雕刻技法

徽派木雕独成一派,久负盛名,其原因在于娴熟的雕刻技法。明朝初年,徽派木雕名声渐盛。木雕主要采用平面雕刻技艺,线条质朴粗犷。明朝中叶,随着手工艺人技法的积累和创新,木雕的雕刻手法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凸显生动细腻。至清朝年间,有雄厚财力支持的徽州木雕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平面浅雕与深雕融合,更增添镂空技艺,使得木雕技法更显细腻繁复。进入现代,徽派木雕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并配合现代人的审美,使雕刻既精致又不显得拖沓,力显简洁之美。

(三)徽雕用途

过去,徽州木雕仅限于作为徽州地区民居建筑上的装饰。古徽州地区居民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窗、桌、椅、案、文房用具都可以见到木雕纹样,虽然遍布于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總体而言,木雕的用途偏于狭窄。近代以来,徽州地区交通日益便利,市场经济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徽州人远离家乡,成为徽文化传播的移动宣传广告。徽派木雕的用途日益多元化,实现了文化的“活态”传承。既可以作为摆设于室内的艺术品,如徽菜餐饮空间中的徽派木雕装饰;也可以作为融入现代家具设施当中的文化元素。

三、 徽派木雕产业化现状及困境分析

徽派木雕是古徽州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黄山地区已有多家企业和公司致力于将木雕做大做强,打造木雕产业的新蓝图。而木雕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手工技艺与批量生产、市场经济与技艺传承、古朴风格与现代审美的矛盾。

(一)手工技艺与批量生产的矛盾

木雕是雕刻艺人运用高超的雕刻技艺,在楠木、红木、银杏树等材质上“作画”。这个过程是木雕艺人将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态度凝练展现的一种方式。木雕的独特价值不仅体现在材质运用上,更彰显为雕刻师傅们的手艺。其中,手工制作占据木雕价值的绝大部分。而依赖于雕刻技师们的“精雕细琢”,意味着产量小且成本高,这与大众消费时代批量化生产形成悖论。一些手工艺人为迎合市场需求,开始了木雕的规模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作,木雕价值中的核心部分遭到消解,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二)市场经济与技艺传承的矛盾

传统手工技艺多是世代相承、口耳相传,木雕也不例外。过去徽州地区因天然屏障限制了与外界的交往,木雕这门手工技艺在村落、家族得以完整传承。现代以降,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交通便利,加速人员流动。此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吸引着生活在乡村地区的徽州人远离家乡务工,徽派木雕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再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瞬息万变与“精工出细活”的徽雕技艺也存在着深刻矛盾,造成木雕雕刻出来之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古朴风格与现代审美的矛盾

古徽州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白墙黑瓦的皖南民居自然古朴。配合民居风格,徽派木雕的颜色多是原色,给人一种和谐美。而随着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改变,徽派木雕因缺乏视觉冲击力而无法捕获大众的审美需求点。由此,其装饰感也就远不如以色彩著称的油画。显然,目前古朴风格与现代审美的深刻矛盾严重制约着木雕的市场化进程。因此,如何在保存木雕原真性的基础上融入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是徽派木雕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 徽派木雕的未来路径

徽州木雕是古徽州人的“天才艺术”,古徽州人创造性地将徽州古朴的民风民俗结合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素养,融合进木雕的技法、纹样、图案。从徽派木雕的产业化困境出发,从政府和传承人的角度分析徽派木雕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其传承、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层面

出台相关政策。如为徽派木雕传承人争取区域或国内参展和竞赛机会,扩大其知名度;成立徽派木雕资助协会,为传承人提供物质帮助;政府要充当木雕文化宣传的媒介,成功的例子有芜湖政府建立方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运用高新技术,以文化体验的方式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市政府可以借鉴这一成功案例,为徽派木雕做大力度的宣传。

(二)传承人层面

树立“工匠精神”和“思变精神”,实现木雕作品的精致化。一方面木雕传承人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另一方面木雕传承人应针对目前木雕困境主动寻求发展路径。目前常见的徽派木雕作品的体积较大且价格昂贵,同时意味着这类木雕作品的受众面积极小。徽派木雕若想拓宽销售面,必须向小且精致化的方向转变,扩大其受众面。传承人应加强思考和创新,将传统的木雕技法和图案设计于小物件上,实现精致化的转向。

参考文献:

[1]余宁莉.徽派木雕的社會文化解读[J].安徽科技,2015(12):19-20.

[2]黄春雨.试论徽州建筑装饰的艺术风格[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61.

[3]李巍,郑馨.明清徽州民居建筑装饰特点研究[J].兰台世界,2014(31):123-124.

[4]田茂军,吴晓玲.发掘与重构:一种文化生态学的阐释——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1):73-78.

[5]罗子婷.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与文化特征[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9.

作者简介:

陶芳芳,女,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变迁产业化困境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跟踪导练(一)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