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普体制视角谈科普人员队伍建设

2018-11-09朱洪启

科技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队伍

朱洪启

摘 要 我国的科普体制推动着我国科普人员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当前,我国拥有以体制内人员为核心,体制外人员为补充的科普人员队伍。科普人员队伍一直延伸至基层,服务广大公众,为我国科普体系的壮大以及科普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随着科普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普工作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科普体制正在构建过程中。与此相应,科普人员队伍也在经历着新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 科普人员;队伍;科普体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1-0186-02

科普人员在科普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拥有着庞大的科普人员队伍。科普人员的构成与科普实践,都与科普体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的科普体制,促进了科普体系的快速发展和科普人员队伍的建立与快速发展壮大,促进了科普事业从小事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但从当前的科普实践来看,科普人员队伍出现的问题,也与科普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认真思考,发现对策建议。文章从科普体制角度,对我国科普人员队伍的建设进行探讨。

1 我国科普体制促进着科普人员队伍快速发展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科普工作,将科普作为提高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公众综合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共同纲领》即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 以服务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 普及科学知识。”建国伊始,政府就将科普作为一项基础社会工程加以推动。当时,我国公众,尤其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科普领域社会力量也很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唯一有能力组织开展科普工作的力量,科普很自然地成为政府部门的职责。1950成立全国科普协会,1958年全国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合并成立的中国科协,是我国科普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科协系统,共同构成了我国科普体系的组织架构。科普由政府推动和主导,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当前。

体制的力量推动着我国科普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与之相伴,我国科普人员队伍也得以建立起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现有科普体制下,我国科普人员队伍形成了以体制内人员为核心,体制外人员为补充的结构。科普体制是我国科普事业快速發展、科普人员队伍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科普工作的行政化对科普人员队伍的影响

我国科普的使命是服务广大公众,包括最基层的民众,所以科普体系一直延伸至基层,这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大量的科普人员。另一方面,科普人员多为体制内人员,或类体制内人员,类体制内人员指的是受体制因素影响很强的体制外人员,如社区工作人员。由于科普人员的背景及工作语境,大都习惯于以行政化方式来开展科普工作。行政化方式开展科普工作,容易将科普工作简单化。科普不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性的业务,而只是一种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这种对科普的简单化理解还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尤其是基层科普人员中。科普工作主要表现为一些可测、可观的实践项目,如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举办展览等。出于便于操作的原因,这些项目多关注效果的即时显示。这样一来,科普工作并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与其它工作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由于科普工作主要是面向广大公众,工作量大面广,从而需要大量的科普人员。这种科普人员的组织体系及结构特点,在我国的科普实践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当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人员组织体系及人员结构,已呈现出一些不足。

这些不足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科普的形式化。由于科普人员大都在官僚体系内或受官僚体系影响强烈,他们带有官僚体系的行为逻辑特征,最为核心的就是政绩观。在这种官僚体系政绩观看来,科普工作必须要有一定显示度,而这种显示度,多是靠统计数据或场馆建设等来显示。所以,在这种政绩观的引导下,科普工作多注重数据的统计或场面的隆重。比如,举办了多少场科普活动,有多少人参与,邀请了什么领导参加,建了多少科普场馆等。科普工作表面上看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其实,从百姓的角度来看,效果如何,还有待商榷。出现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官僚体系内的科普人员政绩观,从而导致科普工作的形式化。当然,科普工作的形式化,只在一定程度,一定层面上存在,不能因为这个现象的存在而否定科普人员的重要贡献。

科普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用科学影响公众,希望通过科普工作,来促进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在公众中的传播,通过科普工作,使公众树立起科学思想,培育起科学精神。但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科普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很重要,科普人员的作用很关键。利用行政化的方法,自上而下的说教,已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在现有政府主导的科普体制下,科普人员出于政府的视角,对象化的看待科学,对象化的看待公众,往往会从公众应该掌握什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公众的真正关切往往被忽视,因此,科普的效果就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科普人员的多元化就很重要,体制外科普人员有时会对百姓的需求点更敏感。

这种不足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科普工作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科普工作创新不足,跟不上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既与科普体制有关,也与科普人员的能力结构有关。比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众的科技信息来源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有关科学的问题时,在网络上一查,就会查到大量信息,既方便又快速。网络的存在,取代了很多科普人员的工作。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科普人员应该干什么,确实需认真思考。

科普事业融入政府体制,科普体制化日益成熟。在这一制度背景下,科普人员队伍快速建立与发展。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转型与升级,我国的科普事业已从体系搭建的阶段步入精细化发展的阶段。在当前看来,我国科普人员队伍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需要转型与升级。

3 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对科普人员队伍提出新需求

科普工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工作。科普工作,更像大众教育,强调的是潜移默化,强调的是对民风的改变,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建设。科普工作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建国初期,我国在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在中央政府部门中正式设立科普机构, 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但是, 政府机关里的科普局该起什么作用、工作怎么做, 当时并不是很明确[1]。这里的困境在于,科普工作与一般的行政工作有着不同的属性,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就能产生即时的效果的。

以行政工作的方式来推进科普工作,适合于公众科学素质很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小、媒介落后的情况下。当前,公众的科学素质快速提升,科学技术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大为便利,迅速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在这种新的环境下,行政工作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科普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科普事业的发展已迈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科普事业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由于我国人群差异大,存在着不同的情况。传统的科普体系还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农村等基层地区。而另一方面,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阵地。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快速增长,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3.4%,位居第二(第一为电视)。需要指出的是,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有高达91.2%的比例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2]。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但互联网对于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深入应用,科普的表达方式、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深度的转型。科普人员的结构与能力,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科普要求,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互联网上的优质科普作品比较缺乏。当前对科普事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结构性影响的另一领域是科普产业的发展,当前科普产业初具规模,但发展仍不充分,亟需相关人才资源。

以上诸多问题,都要求科普进行创新,科普人员队伍需要新的动员机制,新的组织体系,新的人员结构。需要开放的体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加入进来,需要更丰富的理念,更接地气的视角,更接地气的语言,更多元的科普服务。

4 结论

毫無疑问,政府主导的科普体制,建立了我国全面的科普体系,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科普人员队伍的建立以及快速发展,服务了我国广大公众,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科普人员队伍进行升级,需要新的动员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加入科普事业,促使科普事业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全面综合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传红.从科学普及局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J].科普研究,2008(4):65-71.

[2]何薇,张超,任磊.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J].科普研究,2016(3):12-21.

猜你喜欢

队伍
泰州市打造“五个过硬”的应急队伍
大雁的飞行队伍
稳定了队伍 补齐了短板
农村“五小”队伍谁来管
先稳定现有护理队伍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
还剩多少人?
一支独具特色的工作队伍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