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建设的挑战及应对

2018-11-09刘畅

科技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政治

刘畅

摘 要 我国社会在现阶段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制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想要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构建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机制,改善话语传播影响力,从而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创造有利的环境。

关键词 互联网传播;意识形态建设;政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1-0064-02

1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

1.1 经济生活转型对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挑战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然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物质环境转变,使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发生了一定改变,大众在定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在社会多元价值与社会文化进步的过程中,公众逐渐具备了较强的权利与主体意识,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国政治体系在运作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基础出现了一定的动摇,也逐渐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包容能力。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使生发时代内容要素与扩展价值内涵得以实现,从而与社会转型的实际状况相适应,使理论解释力与价值包容性得以改善,这样才能在现阶段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升其传播过程中的挑战。

1.2 网络环境使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发生转变

从近代开始,西方民主的理念就产生了极大的话语垄断,西方发达国家逐渐积累出了一定的政治优势,并且在网络信息传播的作用下,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领域受到了排挤,从而导致以往意识形态传播效能在持续性的消融,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空心化,从而导致我国在现阶段建设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3 社会冲突阻碍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吸引力

因为社会分配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且长期以来社会矛盾的积累,部分社会成员会通过一定的对抗行为来进行维权,这样不但导致公共危机的出现,还会使社会公众存在极大的怨念。此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机关在权力方面缺乏透明度,没有规范行使权力,这进一步加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导致负面民意的堆积。政府职能与权力边界不够清晰,政府在对社会矛盾进行调和的过程中无法取得群众的信任,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信任危机,从而降低政党的公信力。这也是现阶段意识形态传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1.4 社会风险泛化与网络传播共生效应对意识形态传播带来干扰

现阶段,政治生活的同构性在持续增强,在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公私议题也逐渐模糊,包括治理的过程中缺乏开放度,政府的行为缺乏法制化与规范化,回应能力不高,政治效绩差,更有甚者引起社会道德的败壞。假如网民运用社会化媒体,对新型政治价值理念进行投射,与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度、社会下进行有着机密联系,从而对党的执政合法性产生一定的破坏与侵蚀,从而在极大层面上对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用与价值吸引力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党政机构由于并未对网络环境的治理特征进行精准的把握,过于依赖以往的治理手段与途径,无法对互联网舆情泛滥状况进行妥善的解决,很难提前有效的介入其中,做好有效的防范工作,并且无法对已经产生的危机进行合理的善后,特别是在监管药品、食品、城管这些公共管理机构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陷入互联网舆情当中,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焦点所在。因此互联网时代传播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互联网环境当中秩序的确实,也会对其带来极大的挑战。

2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建设的途径

2.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一,推进理论发展、展现理论没理、坚持理论自信,深入宣传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使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现实解释力与价值自洽性得到有效提升。

其二,需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拓展,不仅需要融入我国传统的德治与法治思想,民主思想、民本理想,结合当代的政治思想,扩大民族政治话语影响效能,并且对当代政治为名成果进行吸收与挖掘,学习西方民主国家治国的优秀经验。

其三,需要积极的探索网络执政的策略与特征。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与指导,但是由于网络对执政环境的影响,正当需要坚持法克斯主义思想,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占领公共领域话语权

其一,需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对国家治理权威性与网络传播的民主要求进行平衡,使服务、管理、保障、监管能够得到和谐与统一。在一个层面上需要增长互联网的自治力量,另一层面需要构成有序、开放、理性的公共舆论场。

其二,需要坚守开放、平等的国家治理理念与政治发展观念,运用开放的方式与群众公平对话,树立民主、良好的网络形象。公职人员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需要转变以往的执政策略,摆脱官僚式的作风,转变呆板单一的传播形式,从而实现官民在互联网上的良好互动。

其三,需要构建广泛舆论场软件与硬件,使话语聚合与民意吸附能力得到提高。在建设互联网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多中心治理结构的构成,对民间信息传播途径、商业信息服务网络、官方信息传播途径以及民间信息传播资源进行整合,使意识形态工作机构在新话语互联网环境当中的影响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3 推动现代化治理目标

其一,需要对公众参与的软件与硬件建设进行改良,使政策生产民意表达的吸纳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应用嵌入式互联网技术的而过程中,以往的政策得到有效转变。在政策辩论时,网络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平台,降低了公众参政的门槛,有效的提升了话语影响力利益表达效率。在官民网上互动的过程中,网络平台为传播意识形态带来了有效的话语载体。

其二,通过网络环境来促进社会创新,构成包含社会力量的国家创新联盟。在发展虚拟公共领域的过程中,能够为创新政治制度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三,需要落实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对所产生的群体性事件,需要构建合理的治理机制。在一个层面上需要对社会利益分配结构进行优化与调节,对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行创新,从而使社会危机与冲突得到有效的治理。另一层面需要实施各项改革,改善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水准,改善民生,从而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网络治理

其一,需要充分掌握互联网民意输入的特征,对社会利益整合与吸纳机制进行持续创新,提升政府与党的互联网话语引导力与影响力。

其二,需要將现实社会立法引入到网络环境当中,结合道德自律与依法治理,使依法治理的外延与内涵得以拓展,从而构成具备国际性、时代性,并且与我国社会心理与民族文化相符,实现依法监管与依法治理。

其三,需要构建政府机关网络,提升民意表达吸附力,使群众的诉求能够通过网络渠道进入政府的信息库当中,从而使互联网舆情危机的处理能力与回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四,将网络治理当作现阶段的治国之本。党政干部以及相关工作者,需要对互联网治理的特征进行深入的钻研,使以往政府治理的惯性思维得以改变,对舆情引导策略进行有效的运用,对舆情干预和引导的时机进行有效掌握,面对舆情发生需要合理疏导,不能对抗,这样才能优化党政机关的形象,为意识形态传播带来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3 结论

总之,互联网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了党政建设内容。实际上,以往政治权威在逐渐消解。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良好途径,使其在互联网环境中的话语影响力与存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改善互联网执政能力,这样才能产生信息时代新的政治面貌。

参考文献

[1]郭海成,陈猛.互联网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3):14-19.

[2]李宁,刘媛媛.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17(4):78-80.

[3]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18(10):56-61.

猜你喜欢

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办公室政治
长抓政治生态
“政治问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领导不能“空喊”——必须从实讲政治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