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融入研究
2018-11-09王永志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园林绿化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及气候,还有利美化市容市貌。随着“低碳、环保”生态理念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园林规划设计中也逐步引入了生态理念。本文简单阐述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概念,分析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所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融入策略,希望能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生态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206
引言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程项目,园林绿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建设及发展水平。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工作。近几年来,“低碳環保”的生态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实施园林建设规划设计时,设计人员也逐步开始引入生态理念,并将其与园林的规划设计进行融合,从而为人们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当代人生产及生活需求,又能保证其绿色、经济的宜居环境。
1 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说,实施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打造一个舒适自然,同时又具现代化特色的休闲、娱乐、休憩的场所。园林的规划设计包含很多要素,如地形、植物、水体、建筑等,多数为人工建造,需辅以系统外部的物质,通常园方可正常运转。园林的规划设计具有开放性和不稳定性。对生态学而言,园林的规划设计主要为改善环境,补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1]。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理念的融入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效果,进而影响城市环境。
2 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原则
2.1 多样化的植物景观
生态理念要求在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园林美学和人们的观赏需求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因素,对植物物种进行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生态作用。为此,在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务必要保持植物景观的多样化。要深入了解各种植物的观赏性和造景能力,以合理配置植物;依均衡原则,合理配置不同体量及质地的植物,在寻求变化和差异的同时,还应保持相似性,以保证所营造的植物景观的和谐统一性。如色彩相对深厚、体量较大、质地较粗的植物,会让人感觉沉重,而色彩相对淡雅、体量较小、质地较柔的植物,会让人感觉轻盈,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就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这些特性并进行合理搭配。
2.2 人性化的设计
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而且还具有美化城市的作用,体现了城市独有的特色。但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时未充分考虑到社会大众的需求,设计缺乏人性化,就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也体现不出设计的美感及工程的文化内涵。为此,在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园林文化与自然规律、人文等进行结合,充分考虑园林的生态功能、审美、意境等,从而丰富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内涵;还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园林各方面要素,通过合理设计和规划,体现园林的寓意,同时在园林设计中融入当地民俗、文化等,体现园林规划设计的人性化[2],这也是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的重要表现。
2.3 重视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重要体现,若想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将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进去,就必须重视其生态功能。要将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进行整合,保证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依居民的生活空间,充分考虑到自然的整体性,多镶嵌一些自然绿地,注意保证廊道通畅,人口密集区或郊区也不能忽视绿地的发展,加强生态廊道的建设,以使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可形成一个园林生态网[3]。还提升绿地率,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植物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其叶面积指数就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且具稳定性,从而对风沙及尘土起有效防御作用,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3 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策略
3.1 以人为本,创造宜居环境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主要目标是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重要主体。为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利国利民”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植物及物种的生态效应,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如在选择人行道两旁的树种时,要考虑到树种的遮荫效果,又要考虑快车道上的交通安全需求,注意预留一定上部空间,使污浊空气有上升扩散的空间;城市建筑的屋顶及墙面可适当添加绿化,既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又有利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建筑物周围可种植一些具有清新气味或是杀菌功能的桉树,或是可释放负氧离子的万年青,以净化小范围内的空气;华南地区建筑物的南侧应尽量种植一些阔叶或针叶树种,北侧应尽量种植一些高大、树叶较浓厚的常绿树种,以调节冬、夏气候。
3.2 保护环境,避免污染
保护环境、避免污染,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系统生态功能的改善。在实施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选择一些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物种,同时充分发挥植物物种的这种环保功能。如乔木类,其树干高大、叶量浓厚,且生长速度较快,在选择树种时,就可多考虑该类树种,并将其植于阳光充足的地区,以充分发挥其高大叶厚的特征,利用叶片的光合作用,最大限度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改善当地空气质量;高绿篱的生命力极其顽强,高度正与交通安全需求相符,且大片种植还可起到良好的隔音降尘作用,因此,可于交通干线周边种植,以为周围建筑物隔离交通噪音;利用厌氧微生物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中水和下水进行处理,同时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悬浮物和营养离子等的吸收和过滤,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极快,且吸附能力较强,可大量吸收水中的悬浮物或营养离子,有利水体的净化。
3.3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不同物种有其自然的生长规律,并不是所有植物物种都是绿色,而绿色也并不一定能代表生态。为此,在实施园林的规划设计时,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保持当地原有的生态结构,尽量选择本地植物,或是设立一个框架,以为自然的再生提供外部条件;还可采取一定生物措施,如建立生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加强护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从而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3.4 科学选择树种,合理配置植物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統一发展。植物本身具有独特的生长习性,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植物其生长习性也有所不同,若不注重植物生长特性而随意选择植物物种,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而且还可能会导致植物死亡,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应注意科学地选择树种。如透光性较强与浓荫类乔木下所使用的地被及灌木应有所不同;池塘中的大鱼应植食性。另外,因不同植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相生相克的影响,所以还要注意合理配置植物。如豆科、兰科、龙胆科等植物中有很多可与真菌共存从而产生地衣,这些植物可种植于水边;黑接骨木因有利于云杉根的分布,可以种植于一起;月季、红花木、紫叶小檗等都属喜阳植物,且植物之间存在一定高度差,种植在一起易抑制低株植物的生长,所以,这类植物避免种植在一起。
3.5 保证物种多样化,稳定生态系统
物种的多样化是指某一时间及空间内的物种的丰富程度及均匀程度,是对此空间群落生态平衡及稳定性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环境与群落的关系。某一时间及空间内的物种多样化程度越高,此范围内的系统就越复杂,而生态的平衡性也就越稳定。为此,在实施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体现生态理念,就必须保证物种的多样化,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如针对山地区域的园林绿化,可选择针阔混交林的方式进行种植,而不是种植纯林;针对城市休闲娱乐的园林景观,可适当引入一些小型动物,如小鸟、野化家鱼等,既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又可提高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同时还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稳定[4]。
3.6 采取新技术,实现能源的循环使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另一目标在于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采取新技术,实现能源的循环使用。如建筑屋顶的绿化,可采取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将所收集的枯枝落叶及污水进行处理后投入二次使用;多选择再生材料制成新材料,如利用拆迁中的红砖进行堆砌、重组,以打造出新的园林景观,从而实现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设置雨水回收系统,以收集雨水供生产及生活所用,如可将所回收的水用于冲洗卫生洁具、浇灌人行道上的植物或是补充广场喷泉用水等。
4 结语
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既是对当下“绿色环保”事业的支持,也是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规划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原则,做好植物种类的配置工作,注意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采取先进技术,保证资源的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人类打造一个绿色、自然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袁宇.基于生态规划理念下的市政园林景观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49):54.
[2]刘春艳.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7(16):185.
[3]徐源.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知识,2016,36(13):152-153.
[4]高子岚.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16(6):92.
作者简介:王永志(1981-),男,河南扶沟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园林植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