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吗?
2018-11-09胡安军郭爱君钟方雷
胡安军 郭爱君 钟方雷
摘要 高新技术产业在降能提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适度产业集聚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推动绿色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及其不同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效率作用机制。其次以生产函数为出发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间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使用Super SBMDEA模型和区位熵分别测算中国各省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和高新技術产业集聚水平。最后,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SGMM)识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等解释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方向与影响程度、对绿色经济效率分解项的影响效果,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2005—2015年,只有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市绿色经济效率大于1,处于效率前沿面,而其他地区较低。总体来看,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呈递减趋势,这一分布状态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在区域上分布情形一致。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对绿色规模效率和绿色纯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呈现“U”型曲线关系,其主要通过对绿色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来实现。③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提高,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④环境规制和城镇化能显著促进绿色经济效率,外商投资水平显著促进绿色纯技术效率,但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和绿色规模效率。政策启示在于:①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突破口。②有效利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高新技术园区在推动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多元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多样化集聚。③避免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将集聚区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高地。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系统广义矩方法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8)09-0093-09 DOI:10.12062/cpre.20180404
绿色经济效率(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不仅从传统经济效率视角评价生产过程中要素的利用问题,还增加分析非期望产出,综合考虑了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是对传统经济效率的修正。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产业转型升级[1],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且属于轻度污染的产业,具备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绿色产业发展特征,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此外,适度的产业集聚能够使集聚区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天然影响,但目前定性研究其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其影响效果的却较少。本文首先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作用机制,然后使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 SBMDEA模型测算2005—2015年中国各省市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SGMM)识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等解释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方向与影响力度,为地区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 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绿色经济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绿色经济效率的时空异质性问题。针对时间维度对绿色经济效率变化的研究,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随时间呈波动式上升的特征[2-3]。空间维度上通常先做整体研究、后分区域研究,多数研究认为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存在空间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成阶梯状递减趋势[4-5]。二是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分析环境规制、城镇化、能源强度、教育投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FDI等因素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4-7]。
产业集聚是指众多既独立又关联的企业、机构通过分工协作在地理空间上集中聚合。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产业空间集聚作为经济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范剑勇等[8]认为技术效率改善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宣烨等[9]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比专业化集聚更能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②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的作用形态研究。Marius等[10]发现产业空间集聚与生产率提升存在非线性关系。孙慧等[11]发现资源型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刘耀彬等[1]发现文化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呈现一种“U”型关系。于斌斌等[12]认为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作用过程呈现“N”型。王燕等[13]发现产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③产业不同集聚模式对生产率的影响。Ciccone等[14]认为大量相同行业集聚可以分享知识外溢、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由此提升集聚区内企业的生产率,即专业化集聚带来MAR效应。然而,Boschma等[15]认为不同行业集聚可能更有利于提升产业生产率,即多样化带来Jacobs集聚效应。范剑勇等[8]认为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均有促进作用。而赵伟和隋月红[16]认为多样化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升,专业化集聚则会抑制劳动生产率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创新发明活动偏好集聚,对新知识要求越高的产业集聚越明显[17-18]。高新技术产业特性预示着其集聚会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2 作用机制理论分析
2.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
绿色经济效率涉及两个基本要素:资源投入的期望产出效率和非期望产出降低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是作用于这两个要素的主要方面。假设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之间的关系为:y=f(b),y表示期望产出,b表示非期望产出。在钱争鸣等[19]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图(如图1),其特征为:①O1表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原始起点,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相伴产生;O2代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作用效应,可以分为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图中箭头指向表示对应变量增加,反之减少。②y0=f0(b)、y1=f1(b)和y2=f2(b)分别代表绿色经济效率的低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③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随着非期望产出增加,期望产出也相应增加,但增加趋势是递减的。因为以扩大非期望产出来增加期望产出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导致期望产出递减[19]。
如图1所示,假设在初始时期,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处于较低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上,对应于y0=f0(b)所表示的曲线,其上有一点A(b0,y0),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在该区域集聚,产生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技术效应是各高新技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作用表现,一方面为提高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创新以提升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利用集聚区内知识溢出,相互学习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集聚区整体技术水平,使得非期望一定的情况下,期望产出得到提升,即由A点上升到B点,绿色经济效率由较低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规模效应主要是企业共同利用聚集区的公共社会资源,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单位期望产出的公共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非期望产出,从而提高绿色经济效率,即由A点移至D点。在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共同作用下,由矢量的加法原理可知由A点移至C点,即由曲线y0=f0(b)跃迁至曲线y2=f2(b),实现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者认为随着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聚区内将产生拥挤效应。但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产业会有所不同,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是主要的特点之一,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快速,不断创造新需求,弱化了市场容量的限制。二是各地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社会资源供给充足,也弱化了拥挤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2.2 高新技术产业不同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知识是创新的重要源泉,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是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的重要原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为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
(1)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首先,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同一区域,促进了知识溢出、互补和交换,并产生新知识,形成多元化的“知识蓄水池”。同时,聚集区内不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劳动力蓄水池”。多元化的“知识蓄水池”和“劳动力蓄水池”共同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创造条件,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技术池”中加入新技术,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由此提高集聚区的期望产出,降低非期望产出,进而提高绿色经济效率。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竞争力更强,形成趋向于竞争型的市场结构[21],这将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最后,以水平型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多样化集聚结构,能够便捷地提供多样化产品,满足企业创新对投入品的多样化需求,降低企業的运输及交易成本,形成较强的货币外部性,为节约资源,降低单位非期望产出创造条件。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2)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一些单一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于同一地区,其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行业内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创新水平,促进技术提升,表现出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的“Mar效应”。该特性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区趋向于形成结构单一的“知识蓄水池”和“劳动力蓄水池”。专业化集聚产生的创新溢出是局限于行业内信息与技术的交流与扩散,由此可能形成一个具有行业空间边界的封闭系统,导致专业化集聚区内的产业结构形成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趋向于形成垄断型的市场结构,而垄断势力势必会弱化创新动力,导致绿色经济效率改善不足。虽然大量具有垂直关联关系的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节约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但与专业化集聚导致创新动力不足相比,货币外部性产生的资源节约将会弱化。此外,如果单一的专业化集聚区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同质化集聚现象将趋于显现,由此会造成恶性竞争,反而降低了聚集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抑制作用。
3 模型设定与变量构造
3.1 模型构建
3.2 变量及数据
3.2.1 绿色经济效率的度量
测算经济效率的常用方法有随机前沿分析法(SFA)、索罗余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SFA和索罗余值法需要对随机误差项做较强假设,可能导致估计值出现偏差,而非参数估计的DEA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已有研究表明,基于DEA的SBM模型测度绿色经济效率识别性较强。Li et al[24]和Tone[25]进一步将非期望产出加入SBM模型得到Super SBMDEA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地测度绿色经济效率。基于此,本文选取Super SBMDEA模型测算绿色经济效率。
由于中国的港、澳、台和西藏地区数据缺失较多,本文的样本不包括这四个地区,余下30个省区作为决策单元,投入要素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资源能源,期望产出为地区生产总值。非期望产出指标由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工业三废构成;物质资本投入用资本存量衡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折旧率取5%[26],计算中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入指标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代替,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人力资本投入用年末就业人数代替,数据来源于各省区统计年鉴;能源投入用折算成标准煤后的能源消耗总量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以2005年为基年,用各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折算后的实际值表示,数据来源于各省区统计年鉴;非期望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3.2.2 解释变量
(1)核心解释变量。依据《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2016)》的分类,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产业集聚程度可以用区位熵、HHI指数、EG指数等方法测算,比较而言,区位熵能够消除区域间规模差异,较为真实地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因此采用区位熵来度量产业集聚水平,计算公式为:
(2)控制变量。主要包括:①环境规制强度(er)。已有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的促进作用[27],环境规制强度可用污染治理成本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度量。本文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工业总产值来度量环境规制强度(数据来源于国研网)。②经济发 展水平(el)。经济发展为研发经费、环境治理投入、技术创新的提供基础。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2005年为基年,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折算后的实际值表示,数据来源于各省区统计年鉴。③外商投资水平(fdi)。FDI流入可能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也有可能是污染转移,出现“污染天堂”的情况,外商投资水平用每年汇率转换计算后的FDI与GDP求比值得到,数据来源于各省区统计年鉴。④城镇化水平(urb)。城市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污染治理水平上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从整体层面有利于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以城镇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各省区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于国研网。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特征事实
利用MaxDEA专业版软件和公式(6),测得2005—2015年中国各省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值,计算这两者在研究期间的均值,得到图2。在研究期内,北京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最高,然后依次是广东省、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江苏和海南省,其中北京市为1.207 1,广东为1.073 7,上海市为1.050 3,这三个省市达到了绿色经济效率的前沿面。而广西,山西、甘肃、云南、
贵州、青海和宁夏等7省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低于0.3。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来看,广东、上海、江苏、天津、北京、浙江和福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位居中国各个省市区的前列,均超过了1,其中最高的广东达到4.282 1,而剩余省市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低于1。总体上来看,各省市区的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和绿色经济效率两者间区域均值分布态势基本一致,即存在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状况,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基本一致。
4.2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定量分析
为了解决动态研究与相对效率可能导致面板数据的内生性问题,使用系统广义矩方法(SGMM)进行回归分析。在应用SGMM分析时,采用Bond[28]的检验方法检验模型是否合理。表1给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由表1中的模型2到模型4可知:SGMM估计中L.lnGEE前系数估计值位于OLS估计中L.lnGEE前系数估计值和FE估计中L.lnGEE前系数估计值之间,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满足Bond的判断条件,可以認为模型设定合理,从AR(2)和Sargan统计量的P值来看,可以认为模型设定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且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同时,可以发现应用SGMM得到的系数比用OLS和FE估计得到的系数要显著,说明本文使用SGMM更为合理。
4.2.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模型1为包含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一次和二次方项。模型2为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从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来看,绿色经济效率的滞后项系数基本一致,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反应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分析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问题应用动态面板模型是合适的。从表1中模型1和模型2可以看出,集聚值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的“U”型曲线关系。进一步分析“U”型曲线的最低点和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来看,到2015年,各研究区域均处于“U”型曲线最低点的右侧,即高新技术产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各地为实现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没有出现拥挤效应。这一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假设1。环境规制前的系数均大于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不断强化的环境规制倒逼中国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了绿色经济效率,基本验证了“波特假说”。经济发展水平前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发展抑制绿色经济效率,这也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高质量发展是当务之急。外商直接投资前的系数为负,外商直接投资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表明中国区域引进外商投资过程中,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存在低技术、低附加值和高非期望产出的情况,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城镇化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可以提高公共社会资源的人均利用率,同时发挥城市生产要素的集聚优势,集中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资源集约化利用。
4.2.2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分解项的影响
式(7)和(8)中的ses和ptes分别表示绿色规模效率和绿色纯技术效率,其他同(5)式。回归结果见表2中模型5到模型7。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规模效率和绿色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与绿色纯技术效率间存在“U”型关系,但与绿色规模效率间不存在“U”型的关系,反映了绿色纯技术效率是主要影响途径。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绿色纯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对绿色规模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抑制绿色规模效率,虽然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这与研究期间中国出现产能过剩,缺乏高质量发展有一定关系。城镇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
4.2.3 高新技术产业不同集聚类型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回归结果见表2中的模型8到模型10。从模型8和模型10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有利于绿色经济效率提高,这可能因为在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的空间产业结构中,行业间具有差异化的企业能够产生互补性技术和知识溢出,从而形成技术创新驱动力,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高,基本验证了假设2。从模型9和10 的结果可知,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这可能由于聚集于专业化集聚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同质化现象和低端的恶性价格竞争,企业间倾向于技术上的模仿,而不是相互之间通过合作、共享的方式促进知识技术外溢,由此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基本验证假设3。
4.2.4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结果的稳健性,通过替换部分变量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即用能源消耗强度(ener)和教育投资(edu)替换上文中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及城镇化水平(urb)。结果也均表明本文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及其分解变量的作用方向和显著性水平与前述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5 结论及启示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内容,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在降能提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具有极大优势,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动能。本文以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区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揭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运用SGMM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及其分解因素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以及不同集聚类型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两者之间存在“U”型的关系,即高新技术产业对绿色经济效率是先抑制后促进的关系,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处于“U”型曲线拐点的右侧阶段,即绿色经济效率增长阶段。③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纯技术效率与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一致,但对绿色规模效率仅具有线性作用关系,不存在“U”型作用关系,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是通过绿色规模效率和绿色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产生的,而“U”型关系主要通过绿色纯技术效率来作用。④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专业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正向影响是通过多样化集聚产生的。⑤从控制变量来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绿色纯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对绿色规模效率产生抑制作用,这也验证了“波特假说”的存在。由于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量的提高,而忽视了质的改善,由此导致经济增长反而抑制绿色经济效率提高,这说明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城镇化显著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绿色规模效率和绿色纯技术效率。外商直接投资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和绿色规模效率,而对绿色纯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①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各地应进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切实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引领作用。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多元化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多样化集聚,引导各高新技术企业间规范竞争与合作,避免大规模的同质化集聚,以及由此带来的恶性竞争。③发挥环境规制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加大环境规制,以此淘汰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另一方面采取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着高技术方向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实现经济发展由单纯数量的增加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区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FDI的质量,避免成为“污染天堂”,努力将区域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编辑:李 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耀彬,袁华锡,王喆.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7,39(4):747-755.[LIU Yiaobing,YUAN Huaxi,WANG Zhe.Dynamic panel data modeling of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on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J].Resources science,2017,39(4):747-755.]
[2]王志平,陶长琪,沈鹏熠.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绿色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35-40.[WANG Zhiping, TAO Changqi, SHEN Pengyi. Regional green technical efficiency with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1):35-40.]
[3]岳鴻飞,徐颖,吴璘.技术创新方式选择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2):196-206.[YUE Hongfei, XU Ying, WU Li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hoi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and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dustry[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7,27(12):196-206.]
[4]钱争鸣,刘晓晨.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0-118.[QIAN Zhengming, LIU Xiaochen. A study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in China[J].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2014(1):110-118.]
[5]LUO L W, LIANG S R.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s industrial companies[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14(4):262-270.
[6]班斓,袁晓玲.中国八大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差异与空间影响机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3):22-30.[BAN Lan,YUAN Xiaoling.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between Chinas eight regions[J].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36(3):22-30.]
[7]YUE S J, YANG Y, HU Y Y.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green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experience[J].Sustainability,2016,8(2),158.
[8]范剑勇,冯猛,李方文.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世界经济,2014(5):51-73.[FAN Jianyong, FENG Meng, LI Fangw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2014(5):51-73.]
[9]宣烨,余泳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2):89-104.[XUAN Ye, YU Yongz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17(2):89-104.]
[10]MARIUS B, FEDERICA S. Agglomeration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65(1):48-63.
[11]孙慧,朱俏俏.中国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21-130.[SUN Hui, ZHU Qiaoqiao.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on of Chinese resourc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26(1):121-130.]
[12]于斌斌,杨宏翔,金刚.产业集聚能提高地区经济效率吗?[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3):121-130.[YU Binbin,YANG Hongxiang, JIN Gang. Ca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mprove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J].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015(3):121-130.]
[13]王燕,徐妍.中國制造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双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12(3):135-144.[WANG Yan,XU Yan. On the effects of manufactacturing spatial concentration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double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2(3):135-144.]
[14]CICCONE A,HALL RE. 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54-70.
[15]BOSCHMA R., MINONDO A, NAVARRO M. 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growth in Spain[J].Regional science,2012,91(2):241-256.
[16]赵伟,隋月红.集聚类型、劳动力市场特征与工资-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15(6):33-45.[ZHAO Wei, SUI Yuehong. The agglomeration patterns and wagelabor productivity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s:mechanism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5(6):33-45.]
[17]AUDRETSCH D B, FELDMAN M. R&D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630-640.
[18]PENG S Z, SUN X Z. Research on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Chinas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13(2)127-131.
[19]钱争鸣,刘晓晨.资源环境约束下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化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9):31-39.[QIAN Zhengming,LIU Xiaochen.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with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J].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4(9):31-39.]
[20]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45-146.[LIANG Qi.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6:145-146.]
[21]钟顺昌,任媛.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化发展——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3):58-73.[ZHONG Shunchang, REN Yuan.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J].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7,39(3):58-73.]
[22]MILLER S,UPADHYAY M.The effects of openness, trade orientation and human capital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0,63(2):399-423.
[23]毛其淋,盛斌.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学(季刊),2011,11(1):181-210.[MAO Qilin, SHENG Bin. Economic opening, reg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China economic quarterly,2011,11(1):181-210.]
[24]LI H, FANG K, YANG W, et al. Regional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the Super SBM Model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13, 58(5): 1018-1031.
[25]TONE K. 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 a slacksbased measure(SBM) approach[C]//Presentation at NAPW III. Toronto, 2004: 44-45.
[26]靖學青.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 1952—2010[J].广东社会科学,2013(2):46-55.[JING Xueqing.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aterial capital stock estimate:1952-2010[J].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2013(2):46-55.]
[27]宋马林,王舒鸿. 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3(3):122-134.[SONG Malin, WANG Shuhong.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istical test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3(3):122-134.]
[28]BOND S R.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a guide to micro data methods and practice[J]. 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2002,1(2):141-162.
[29]梁琦,钱学锋.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7(2):84-96.[LIANG Qi, QIAN Xuefeng. Externalities and agglomer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2007(2):84-96.]
[30]DURANTON G, PUGA D. Nursery cities: urban diversity,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454-1477.
Abstract The hightech industry shows great strength in reducing energy,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t is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achieve green development. Mod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mechanic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ts different types on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Then taking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it built dynamic panel model between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used Super SBMDEA model and location entropy to calculate the level of the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30 provinces in China. Finally, this paper used system generalized moment method (SGMM) to identify mechanism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other explanatory variables on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the decomposition efficiency. At same time, it also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about MAR and Jacobs extermination of the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level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only in three regions was more than one from 2005 to 2015, including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dong, while other regions were in the low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state. Taken together, the level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has gradually diminished in provinces from the east to the middle, and then to the west in China, which wa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i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region. ②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ould promote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which was promoted through the green scale efficiency and green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t showed ‘U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which was realized through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③The localization agglome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pushed down the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however, the urbanization agglome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took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economy. ④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economy. The FDI could promote green pure technology efficiency, but inhibits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green scale efficiency. From above results, this paper put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① The hightech industry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industrial reforming promotion and highquality green development. ②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district should pla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green economy, actively guide multiple hightech enterprises to assemble in hightech industrial zone, and achieve urbanization agglome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③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gglomeration areas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order to avoid the homogenization and vicious competi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Key words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urbanization agglomeration; localization agglomeration; SG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