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 构建“产学研创”人才培养模式
2018-11-09余艳伟
余艳伟
2009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整体搬迁至新校区,与其同时搬迁的,还有河南龙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双方协议,龙翔电气迁至学校东侧的产业园区内,由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学校免费提供土地,双方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经过近10年的探索,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龙翔电气形成了“产学研创”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电力人才。
一、为何要构建“产学研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国制造2025》对于电力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全文,创新、智能、品牌、绿色、高端成为中国制造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理工类人才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放精神,既关注产业的生产又关注生态的平衡。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必须从“人才培养”向“人的培养”转型,从“人才塑造”向“人的养成”转型,培养目标从“技术人才”向“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转型,需要校企合作的全面升级。就电力专业人才而言,电力行业高效、绿色、友好、安全的技术标准,要求电力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二)产教融合“合而不融”的现象始终存在
开展校企合作时,虽然学校和企业都希望能好好合作,培养优秀人才,但企业遵循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考虑问题完全从效益视角出发,聚焦点是产品,整个实践活动围绕产品的需求而展开;而学校的立足点是“公益最大化原则”,聚焦点是人,整个实践活动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为目标。这就导致企业怕投入多了难以收回成本,学校怕投入多了被企业用于生产而不是用于培养学生。因此,校企合作一直处于低端化、随机化、重复性化状态。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龙翔电气的合作中,这一问题也始终困扰着学院。从当初的建厂到后来的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由于难以调和这种矛盾,双方都只能抱着一股对职业教育的热诚和情怀去做事情。
(三)基于双方合作的迫切需要
龙翔电气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都在相互支持下获得了充分发展。学校通过免费使用龙翔电气的设备,参与龙翔非晶变压器的研发与生产,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岗位,为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平台;龙翔电气通过负责学校电气专业的学生实习,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良的员工,间接降低了企业成本。二者因在人才培养中的良好互动,均被评为河南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赞许。当前,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经进入深水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成果脱颖而出。
二、何为“产学研创”
“产学研创”,脱胎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三融四境”办学模式,就学院与龙翔电气的合作而言,产学研创是电力行业(龙翔电气)、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西安交大、龙电众创空间等通过产权融合,形成的龙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内的生产项目、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河南龙翔电力研究院、河南龙电众创空间,以上将生产、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创业进行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学习环境与工作场景对接、知识与能力对接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产”,是龙翔电气内的生产项目,以及龙翔电气下属子公司的运营项目。在实施中,就是利用电力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提供具有学、研特质的生产岗位,在企业岗位师傅(培训师)的指导下,让教师和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把车间变成教室、教室变成车间。所谓“学”,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龙翔电气合办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在实施中,围绕以龙翔为代表的电力企业产业链举办专业群,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资源共享。学校师资负责专业基础课教学,电力企业负责专业课和实训实操的教学,校企双方联合负责学生就业。所谓“研”,是学校以场地使用费入股,龙翔电气、西安交大等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以设备、技术参股,创办混合所有制的河南龙翔电力研究院。在实施中,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融入企业研发团队,参与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研发,在研发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层次,培养师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技能。“创”,是学校与龙翔电气、风投公司合作成立河南龙电众创空间。在实施中,学校、龙翔电气和风投公司分别投入场地、设备和资金,空间运营团队对学生进行创业孵化和指导,让学生在“创”的过程中,巩固、检验、提升學习成果,进而实现创业和就业目标。
“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相互融合。基于“产”办“学”,基于“产+学”办“研”,基于“产+学+研”办“创”,打通了从企业到高校,从生产、学习到研发的全链条,实现产业和教育的完美融合,最终形成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三、如何“产学研创”
为实现“产学研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实施了“三融”,即融体制、融体系、融课程。其中,融体制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团体、政府等多种办学团体,采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托管等手段,进行校企合作体制改革。融体系是学校打通“产学研创”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为其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提供帮助。融课程是通过提取教学公共因子(工作知识因子、能力因子)来构建“先技能后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电气工程院根据学院的“三融”,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混合所有制办学。学校提供场地,龙翔电气提供设备、技术人员,其中共投入价值约1亿元的设备,建设了电气综合实训基地,既可以开展技术研发,又能供学生实习使用。由于企业投入的资金过大,无法进行股份制改造。因此,学校与龙翔协商,企业投入厂房,产权归国家所有,管理权在企业,使用权校企双方共有,在培养学生中,双方按照成本核算进行支付。当前,龙翔电气托管了电气工程学院,所有教学、师资聘用都由龙翔电气安排,龙翔电气按照协议获得相应报酬。二是进行适宜于校企合作育人的“产学研创”教学“四境”建设。首先,电气工程学院整合了龙翔电气、龙翔电力研究院、龙翔众创空间的育人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产学研创”育人一体化。其次,为了提升育人质量,开办了7个实验班,探索“产学研创”综合体建设下如何更好地育人,形成了以产业为带动、以技术革新为辅助、以创业为顶点的教学路径。最后,形成了由教学能手、企业技术专家、研究专家、企业家组成的7个“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生进入学校,即采取分组教学,每个小组由一个“双师”团队带领进行产、学、研、创。三是开发了《应用型新工科》《龙翔电气的制造与维保》两套融课程教材。电气工程学院组织课程研发团队,进入生产一线,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梳理出岗位需要的技能,然后设计教学项目,并在实际的生产中进行教学、考评。经过以上融课程教育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好于其他学生,学生对课程的好评度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
(责编 宋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