倬立职教 桃李芬芳
2018-11-09张德广
张德广
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重大的意义。展示教师风采,聚焦职教典范,我们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百花丛里,撷取几枝奉献给读者。
攻坚克难 众志成城——智能工程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漫步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校园,抬头望去,实训楼里总有两个房间灯火通明,即使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
这两间办公室,就是智能工程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家”。从2018年入选首批“全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做实验、写论文、备教案、搞科研,这支由10人组成的团队,已经成长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教师队伍的“排头兵”。
小而精,博而专,团队平均年龄39.7岁,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人、博士1人,拥有河南省职教专家1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4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克难攻坚”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专业领域寬广,年龄结构合理,成员人尽其才,资源物尽其用,在带头人张黎燕教授的引导下,在短短两年内便成绩斐然。
新时代的教师团队不仅是大学生的引路人,更是中国梦的建设者。团队完成2017年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省级培训项目,组织“行业主导,校企联办”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培训项目,为河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的机电学子在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取得3个一等奖、1个优秀组织奖、1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并在2017年摘得世界机器人大赛的桂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潜心问道,授业解惑,智能工业学院教师团队在国家创新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向科研高地进军。近年来,这支团队先后建成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智能制造公共实训示范鉴定基地项目、河南省工业智能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申报“一种便易用停车库的钢结构框架机构制备”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教材10余部;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承担市厅级项目6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30多篇,最高影响因子3.133。
桃李芬芳,情系桑梓,智能工程学院教师团队走出校园,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科研、授课之余,团队成员不辞劳苦,实地考察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台前县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先后参与了九三学社河南省委、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台前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工作,积极推进合作项目,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助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团队积极响应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注册了河南明华智能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被当地政府授予“‘创新创业龙湖榜样”荣誉称号。
成绩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智能工程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实干和奉献精神。
在这里,院长开机床,不断追求卓越。张黎燕教授1988年毕业后来到学校工作,长期奔波在教学一线,一干就是30年。她以“上得了课堂,开得了机床”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影响着身边的师生。直到2015年创建智能工程学院并就任院长,她仍然没有离开机床,还经常去机械加工企业学习研究。
在这里,博士进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作为团队中的博士成员,王云飞老师从不以高层次人才自居,而是甘愿奉献,任劳任怨。王云飞老师不仅从事着繁重的科研工作,还主动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把课堂设在车间,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倾尽所能培养学生,他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让人敬佩。
在这里,教师下车间,提升专业素养。团队的所有成员,都秉承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理念。真正的专业素养,需要深入企业工厂,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升华。在泰国芭提雅项目现场,团队成员克服水土不适之难,潜心学习,磨砺提升,练就一身本领,为后面研发出航空铝材料教学用六轴工业机器人奠定了基础。
打造名师团队 培育技能人才——苏全卫和他的技能名师工作室
2015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郭中立最近很忙,从学校毕业后,他凭借学到的无人机技术,在院系技能名师工作室的支持下,成立了郑州国之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园里生产组装无人机等电子产品,产销两旺。同时,他还承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及龙湖镇周边高校的电教设备维修任务,成了学院知名的“创业之星”。
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像郭中立这样通过技能名师工作室的帮助获得专业技能、踏上工作岗位或走上创业道路的学生还有很多。其背后,是技能名师工作室牵手学院创新社团,以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理念,默默耕耘所取得的硕果。
“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苏全卫工作室”于2014年年底正式挂牌,2015年开始运行。3年多来,工作室结合学院“一三五”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引领学校专业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新的平台,为推动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要努力把技能名师工作室办好,打造成培养老师的平台、联系企业的平台、提供学生实践的平台。工作室的每位成员都要到企业去锻炼,同时也要为我们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为学生就业做好必要准备。”工作室主持人、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苏全卫说。技能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把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苏全卫介绍,技能名师工作室注重校际、校企间合作,开展专业共建,先后与林州职教中心、河南巨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郑州富士康、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杰士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办专班”,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式课程,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参加实践和实习,毕业即可就业。
此外,工作室还加强行业合作。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承担着全省的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及从业人员培训任务,2016年,该研究院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合作开展电梯培训业务,工作室积极参与,与特检院训练部合署办公,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从2016年至今,培训电梯从业人员3000余人次。
王圣方是机电工程学院2012级学生。高考结束后,在父母的建议下,他选择了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校期间,王圣方参加了“技能名师工作室牵手机电创新社团”,在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他不仅在机床维护方面取得了好成绩,还学会了机器人维修的专业技能,还没毕业就被苏州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录用。
“刚踏进校园,一度很迷茫。但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让我逐渐爱上了我的专业。特别是在社团实训期间,经过老师的反复示范和一次次练习,当我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件时,特别有成就感。”王圣方谈起学院老师和名师工作室对自己的帮助,依然感慨不已。当初的选择,让现在的他更自信、更充实。
在工作室老师的支持和带领下,机电工程学院学子近3年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賽”“机器人大赛”一、二、三等奖6项,斩获河南省电梯装调修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电梯装调修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河南省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大赛二等奖4项。
“自己有本领,才能教好学生”,苏全卫对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建设一直紧抓不放。3年来,工作室成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累计申报厅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余项,结项17项,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申报专利5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篇;专业论文20余篇,其中EI、SCI、核心期刊近10篇,实现了教学、科研双丰收。
“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苏全卫希望通过技能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为教师团队和机电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化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平台,为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新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机械制图与CAD》教材的诞生——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数控技术教研室攻关侧记
从2016年的暑假至今,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武燕一直没闲着。带领数控技术教研室全体老师一起编写《机械制图与CAD》,成了她最牵挂的工作。
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同的专业,职业院校如何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结合学校“三融四境”理论,武燕思索良久,最后得出结论,想要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路,就必须“打破课程的学术体系,按照生产流程要求,以技能作为载体,对课程进行重构”。
于是,学院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自主开发课程。研发专业教材,就成了课题组必须完成的紧要任务。
在那个烈日炎炎的暑假,这支只有16人的团队,从编写工作页开始,尝试着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改革。整个暑假,熊莎莎、苗秋玲、张城兴、王香耿、郭超等教研室的教师们都在反复地进行讨论、编写、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终于在开学前将工作页编写完成,在2016级新生中实施融课程实践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武燕松了一口气,随后带领团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机械制图融课程改革中。
2017-2018学年是机械制图融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一年,教研室开始着手编写《机械制图与CAD》教材,并对上一学年的工作页进行了修订。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每个人都有大量的编写任务,开会、加班成了家常便饭,研讨对制图内容的整合、分享各自的教学方法也成为每天讨论的焦点。作为机械制图课程负责人的苗秋玲老师,不顾疾病困扰,勇于担当,冲在融课程改革的最前线;熊莎莎老师,不顾年幼的孩子,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繁重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机械工程学院的2018级新生用上了《机械制图与CAD》教材,实现了课程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最让教师们满意的是,在机械制图融课程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乐学、愿学,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依托融课程改革,教研室自主编写教材,将机械工程系参与实践的部分课程分解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分解出多项技能,技能又与若干实训设备对照。“每个对照点,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实训学生、实训要求与步骤实现捆绑,做到无缝对接。”武燕介绍,现在本科学校的课程与自己当年读书时没什么区别,理论没有太多更新,实践技能更是涉及不多。“这也是工厂反映职教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更容易上手的原因。”
在课程创新、产教融合方面,数控技术教研室一直走在前面。
2017~2018学年,教研室开设了大学生先进成图竞赛公选课,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打下基础。
要建一流专业,就要与一流的企业合作。教研室与世界500强企业——友嘉实业集团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友嘉(河南)机电学院,开展了着实有效的校企合作。目前已建成高端数控实训中心1个,友嘉技术服务中心1个,友嘉智能工作室1个。2016年暑期,132名首届友嘉班学员顺利毕业,走向友嘉集团各个岗位,这些学生获得企业一致好评。
2018年7月21日,第十一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在南京举行。机械工程学院代表河南机电职业学校参赛,与来自全国的340余支代表队同台竞技。面对众多985、211高校的“王牌战队”,机械工程学院代表队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依托机械制图融课程改革带来的优势,初次登台便斩获8枚奖牌,成为大赛的“黑马”。
在后来的经验分享会上,武燕动情地说,没有自己身后的数控技术教研室,就不会有《机械制图与CAD》教材的诞生,也不会有技能大赛的崭露头角,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也将艰难许多。
如今,这个拥有19年历史的数控技术教研室已经成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教研室现有成员16人,专业以机械、机电、控制、模具等数控类为主,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世界级技能大赛集训教练、国家数控技能大赛专家1人,骨干教师2人、教学能手2人,兼职教师5名,形成了上有大师、中有骨干教师、下有年轻教师的梯队结构。目前数控技术专业团队已经形成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双师型”教学团队,2013年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