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四面,无名小潭绽芳华
2018-11-09伍琳
伍琳
《小石潭记》仅有193字,多次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堪称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基于此,在学科专家的引导下,我参与了这篇课文三课(备课、上课、评课)两反思(反思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三次修改并执教这篇课文,对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逐渐明朗起来。
一、共同备课明确教学点和教学内容
(一)查阅文献,解读课文
1.主题解读
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解读者们普遍认同《小石潭记》景物描写精细、准确、隽美、奇特,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作为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深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生活体验。依据文本体式特征,执教者需要体悟、理解抒情散文中景物和作者心情的关系。关于主题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贬谪的苦闷和失意;(2)由乐转悲的意脉流动;(3)有苦闷,也有快乐;(4)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5)心忧天下的士大夫情怀。
2.艺术特色
作为一篇典型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的写作特色集中在严谨有序的结构和细致多样的描写手法两个方面。其中描写手法又主要体现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和侧面烘托三个方面。另外,本文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有特色——如精选动词,“空游”“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
(二)共同备课,明确教学点和教学内容
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备课专家要求我们按照四个步骤完成教学设计:1.找教学点,即文本关键处和学生理解的疑惑处、困难点重合的句子;2.根据教学点选择教学内容,聚焦语文知识的选择,强调阅读方法类的知识;3.安排教学环节;4.设计“学”的活动。通过共同备课,我们具体领会了文言文一体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特点,重点在文章、文学的层面。“文言”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章”是指其功能;“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1)文言;(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3)文言文承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4)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之志、所载之道。这篇山水游记,写潭水实际上是写潭水以自比,以自寓,传递情怀。我们体会到了这里,也就抓住了文章“言志传道处”和“炼字炼句处”。
《小石潭记》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1)文言知识和诵读的方法;理清写景和抒情线索,引入移步换景知识。(2)品读第二段词句的精准及其表达作用,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和锤炼语言的表达功力。(3)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受作者内心从“乐”到“忧”的转变,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助读材料,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互文解读、文本细读的方法透彻、深入地领会文章。
二、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依据学情生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与词典,扫清字词障碍;通过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字词含义,实现准确翻译。
2.理清游踪脉络,明确写景与抒情的线索,借助助读材料,感受作者内心从“乐”到“悲”的过渡转变,探究作者“忧”的独特情怀。
3.品读小石潭的景物描写和炼字的艺术。如,“游”等。
(二)教学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读文言之韵
(1) 读准字音,入文言肌理
(2) 读准停顿,入文言之味
(3) 读懂字义,沿“言”溯文意
教学意图:课下注释有的,学生已理解的遵循“放过”原则;考试中常出现的“考点”要“分离”,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例如这些名词用作状语类的就要反复作业强化,不单课堂检测,课后作业还要强化;词性活用的或者使用引申义的要“突出”,例如,“蒙”需联系上文中的 “青树翠蔓”这一语境,来推测引申为“掩映”;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及需要具体感受的语句中的词语“凄”“寒”要“深入”,可绘制词义发展网络图,追溯汉字文化,联系作者人生经历进而体悟作者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深刻意蕴。
2.观独特之景
(1)请学生依据游踪设计表格或几何图形。
要求:请学生圈画标注出作者游踪变化的语句,作者依次描绘出哪些景物,填写图表。
(2)读中品景,图文并茂互生辉
教学意图:本节课面向七年级学生,文言文过长、内容艰涩很容易使教与学分离,学生与文本有隔膜,使得教学处境尴尬。變换多种方式诵读既融入了文言文知识,也给学生提供了合理长远的学习建议,涵养文学、文化素养。
3.品寂寥之情
(1)景情融融悟心境
①游记除了写景,还有抒情。请学生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②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请学生说出“凄”与“寒”的文言特殊用法。
③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凄、幽、清、悲,各尽其妙,均表达了学生阅读后的独特体验。)
(2)补充阅读,深入心境。
①补充助读材料,请学生找出该材料链接课文中的哪一处;
②请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互文解读、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由“乐”到“忧”的情感变化;
③学生细读、批注、交流、分享。
教师指出,本文有表达“乐”的地方,有表达“忧”的地方,后人对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因忧寻乐,乐尽忧来;有人认为失意被贬,备受打击,精神苦闷,又不能忘情现实甚至是国计民生,乃至于政治的与理想的矛盾。那么本文究竟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借助助读材料,深味作者心境。要求: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探讨学案中的一个问题。
问题一: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问: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怎样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
材料1:对于孤傲高洁的柳宗元来说,被贬的挫折感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存屈辱感,让他始终难以释怀。他不知道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慰藉自己的身心。他从山水中获得的慰藉不足以抵挡外界的是非口舌,不足以让他相信命运会柳暗花明。——马志英《柳寒欧温:〈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材料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问题二: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问:作者“潭西南而望”,所“望”之景有什么特點?他想到了什么?依据是什么?
材料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材料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问题三:
原文: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问:你认为本文表达的到底是乐还是忧?为什么?
材料1:公元805年,柳宗元加入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这次革新仅146天,即因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先后被贬至邵州、永州、柳州,最后死于柳州。
材料2:柳宗元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
材料3: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永州,常忧惧不安。)——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材料4:既窜斥,地又荒疠(又称疫疠之气、毒气、戾气或杂气),因自放山泽间,其堙(yīn)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仿《离骚》写了数十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恻哀婉。)——张悦欢《两唐书〈柳宗元传〉载文差异之文史辨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学生点评,师继而总结。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对于快乐的人来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而对于不快乐的人来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只是借着看山水排遣愁怀。”引入情景交融艺术手法,三次引导学生读“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此句渐变三次,字体越来越大,凸显作者此刻心境的悲凉。
(3)以写促读,根据课文的情境,就柳宗元“坐潭上”的心境,请你续写一段文字,写一写他此刻在想些什么呢?并探究体悟“忧”的深层意蕴。
教学意图: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受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像《小石潭记》这类单篇经典古文课文阅读教学往往因为局限于孤零零的单篇解读,比如内容和主题、品味有限的几个关键句,或者引入简单粗糙的“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及经历介绍,很难达到让学生彻底、透彻、深入地领会课文内容,涵养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课程目标。因而需选择丰富的与课文相关的助读材料,教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互文解读、文本细读的方法透彻、深入地领会文章。在选择助读材料时要注意精析评论文章,妙用名家文本解读著作及论文,例如孙绍振的《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摘取出能指向课文精髓处进行细读,引用时要注意标注出处,做到严谨。
4.鉴赏“炼字炼句处”
(1)鉴赏“游”字
①朗读第2段写景的句子,思考如果选择这一段中一个重要的字来概括鱼的特点,你会选择哪个字,请说出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学生找出的词语:空﹑似﹑依﹑乐﹑游。
②比较分析,说说课文选用“游”字的妙处。
联系前后文鱼儿是怎么游的?是“空”游,是“无所依”的游,是“日光下澈”的游,是“佁然不动”的游,是“俶尔远逝”的游,是“往来翕忽”的游。“游”字尽情展现了鱼儿在如此空灵澄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在它的理想世界里逍遥游!委婉道出作者内心的纯净,对美好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学会用评论的句式鉴赏关键词句
名家鉴赏示例:
柳宗元不从正面,而是从侧面写效果,来突出水的清净。正面写的是日光,日光照下来,鱼的影子落在石头上。这一句写得更加有智慧,水清澈透明,得到更加独特的表现。第一,日光照到水里,没有变暗,可见水之清洌;这还不算,石头上居然出现了鱼的影子,影子之黑,正是日光之强、水之透明的效果。吴均和郦道元的文章,都以鱼的可视来反衬水的清澈,柳宗元则进一步用鱼的影子,用黑来反衬明亮,艺术感觉上的反差效果更为强烈。
——孙绍振《可欣赏而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的诗意境界和散文现实的矛盾》
提示:除了侧面描写外,还可以从用词特点、句式特点,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引发联想等角度鉴赏。
教学意图:综观当前课堂,大多数只教到了文章层面,文学层面没有品读。紧扣文言文“一体四面”的特点,我们还需从文学层面来推敲“炼字炼句处”,教给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如何鉴赏?还需从锤炼语言入手,字斟句酌,从文本的“炼字炼句处”读出文化意味来。这样,就能平中见奇,常中见险,陈中见新,朴中见色,读出文章的生命来。
5.布置作业,后续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群
(1)横向比较《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及《小石城山记》(同属《永州八记》)三篇文章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2)探究话题:中国古代贬官文化
研究目的: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篇目,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也认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阅读作品:《永州八记》(柳宗元被贬永州)、《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賦》《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琵琶行》(白居易被贬江州)、《醉翁亭记》(欧阳修被贬滁州)
三、《小石潭记》课例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小石潭记》这三次备课、上课的磨砺与呈现,我由衷地向《小石潭记》致敬,因为它开始了我对文言文教学艰苦的探索之旅。
(一)第一次备课与试教:尺水兴波,一课一得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游记,重在抒发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潭即是我,我即是潭,一方小潭深蕴作者深情。怎样搭建文与言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心境?这是一种将石潭读懂的“美好”,值得我们期待。专家引领下的语文共同备课,让这份美好期许而至。赣南师范大学教授王从华博士,带着我们文言文组10位老师,从素读课文入手,解读文本关键处;在优化课例的过程中,敲打教学点,紧扣文言文“一体四面”的文体特征和游记散文笔法的体式特点,确定教学点,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的活动,完成《小石潭记》本节课的台阶式备课。通过专家的梳理和推进,我们邂逅了一份文人内心的丰盈,亦领悟了一种将文本由“薄”读“厚”的厚重。
第一次执教面对的是深圳市宝安区某中学七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学生文言知识储备有限,降低了难度,希冀搭好梯子,做到落实,结果忽略了教学环节的简洁、教学时间的控制及教学节奏的把控,使得课堂的点睛之处“品其情”没能舒缓展开,以致一掠而过,实为遗憾。也因而在深入文人的山水情怀时浅尝辄止,深度和广度不够。面对满桌佳肴,我们更应“重锤一击,一课一得”。于我而言,皆是难忘的教训和珍贵的资源。
(二)第二次备课与试教:依循学情,渐行渐近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品味逐渐被淡化的逆流,以及学生与经典古代山水游记的隔膜,我决定还是“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悟情感”,还学生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课堂需在40分钟内让学生学有所得,于是我将整个教学处理为三个板块:读其韵、游其景、品其情。面对八年级学生,准确判断学情,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落点,非常关键。为了能水到渠成地到达“体悟一乐一忧的行文矛盾”,前面的台阶推进较快;解读“悄怆幽邃”等关键点时未能及时追问,在需浓墨重彩处反复咀嚼,做得还不够,仍需不断摸索和改进。
经过教学设计的二次修改和试教,我深深感受到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由“三次诵读感受文言韵味”这一难度较低的活动开始,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文本,扣准开篇的“心乐之”到中篇的“似与游人相乐”,再到“凄神寒骨”的“悄怆”之感,着力体悟“景物和作者心情的关系”,旨在让学生在细读、批注、演绎、分享的过程中积淀自己的阅读体验,实现学生阅读视野的开拓、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第三次试教:愿抵桃源,吾心所往
“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如何深入文字的肌理,真正咀嚼并走进文章背后那个厚重的灵魂?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共同行走在文与言之间是我们寻觅的理想课堂。
多元活动,放飞群思。关于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我作了两点改进:一是让学生依据游踪绘制表格或几何图形;二是补充资料让学生找与课文内容的相应链接处,并选取“皆若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这一想象群,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由乐到忧的意脉流动,感受基于想象的语言运用所呈现的精练和鲜活,算是播撒了一颗品析文言的小小种子吧。
当前,教材中编选的文言文大多数是经典中的经典,都是极好的文言文学习典范。从文言字词的积累角度来说,它们并非不可替代,但从文章(文学)、文化层面看,它们的“言”所承载的“文”的魅力如此璀璨,只有“言”“文”辉映经典才能成其为经典。三次执教皆因执念而成,但它们仅仅是一次寻觅,彼岸仍在远方。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