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2018-11-09陈晓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柱础木构柱式

陈晓亮

摘 要:中西建筑文化的异同,其根源来自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方面。试图通过对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神话传说以及举例古代传统柱式等方面比较来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以此对我们深入探究中西建筑文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几千年岁月里形成了以木构件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从远古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国的木构建筑经历了多次发展高潮。从春秋、战国土木混合高台建筑的出现到汉代完成五种基本的屋顶形式标志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唐代木构建筑趋于成熟完美,出现大量体积宏大的建筑;明、清形成面大量广的建筑群体。体现中国古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一脉相承。而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古希腊时期,古罗马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的建筑样式。古罗马《建筑十书》的诞生成为后来西方社会设计建筑的范本。中西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制,不同的土壤孕育着不同的文化。柱式是传统建筑中起承重作用致关重要的结构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内、外因等多个方面,并列举宋代李诫编造崇宁版《营造法式》中有关柱式的造型、结构、材质、象征意味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一、从地理环境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远古时期东方建筑文化呈现多元发展的状况,最后形成以木构建筑为主的建筑文化体系。宋代崇宁版 《营造法式》主要描写的木构建筑的原理用功用料。其中我们在第四卷到第十一卷可以详细看到书中重点描绘的大木作和小木作对于木构建筑结构的详细解释。主要其演变是中国的自然环境造就而成并且受到中国古代建筑意匠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政权喜欢定都在水源充足靠近黄河或长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动植物茂盛生长之处。另外中国位于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植物生长茂盛,城市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由于当时的古代技术的限制,相对来说采取木材比较方便。而且统治阶级对于建造大型宫殿和行宫,大兴土木都会规定和限制建造的时间。因此对于工匠来说,选择木材作为建筑的原料比较省时和省力。关键还在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古代社会讲究天人合一的价值观,阴阳秩序的等级观。天人合一讲究人与天的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融为一体。古代皇帝称为天子,意思为天的儿子,代表天。天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力量,所以皇帝享受无上的权利。建筑采用的木材料通灵性,可以不断生长,绵绵不绝。每个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朝代永不更迭。同时树木的生长需要光,必须朝着向阳的一面才会茁壮成长。阳在古代代表男性,力量,权利,荣耀,地位等等,这里的“阳”代表统治阶级崇高的地位。由此可见东方建筑构件选择木构件是多种因素构成的。

西方建筑文化也出现过多元发展的建筑文化,但是最后却选择了石构建筑为主的建筑体系。如西方的大型的教堂、宫殿、公共建筑等都选择石制,而不是像中国一样选择木构结构。中国选择木构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象征。西方则选择坚固扎实的石材建筑。西方石作工艺日益精湛,因此建筑材料都采用石作。

二、中西建筑法式所产生背景的比较

中国古代建筑自秦汉到唐宋以来,木构件结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以中国为特色的木构体系。建筑发展到宋代更加成熟,官方编纂了《营造法式》一书。这是一本针对建筑类技术的专书,当时统治者希望能够制定规范的标准来控制建筑的用功、用料以节制政府的财政开支。[1]《营造法式》的编纂早在熙宁年间,宋神宗下令编纂一套建筑用功、用料各项工程的规范。由于北宋中晚期社会黑暗,官方办事效率极其低下,经过十年左右后,于宋哲宗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完成,此本书也称为元佑版《营造法式》 。但是此本法式太粗略,用料太宽,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难以推行。官方又下令李诫重新编纂,于崇宁二年颁布。此法式称为崇宁版《营造法式》。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两宋经济是十分发达的,它是有财政实力能够去修建这些建筑群体的。而且当时的统治者比较崇尚科技的发展,当时统治者的喜好带动了那个时代的风尚。

西方建筑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建筑,主要以石头建筑为主体现在宗教建筑上面。到了古罗马时代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在古罗马时期杰出的御用建筑师、工程师维特鲁威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于公元一世纪出版了《建筑十书》 。这是世界上遗留至今比较全面的第一部建筑书籍,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基本形成,为后来西方古典建筑奠定了蓝本。

中西方两本书籍都是建筑史上的经典专业书籍,都在社会相对繁荣稳定时期编纂的丛书。从内容上来看,相对来说,《营造法式》是一本中国传统建筑的专业书籍。它共有三十四卷,分别介绍了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花作等等。《建筑十书》是一本相对全面的建筑书籍,它也称为古代建筑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以建筑学为中心,广泛涉及其他学科内容,如历史、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地质学等许多领域。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维特鲁威的接受史。[2]

三、中西方建筑结构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由台基、墙柱构架、屋顶三个重要部分组成。其中柱子又尤为重要。它连接着屋顶与台基。柱子在整个房屋中又是起承重作用的部分。整个柱子,可以分为斗拱、柱身、柱础。其中斗拱是承重的,承托整个屋檐的重量。唐代的斗拱比较大气雄伟,起着重要的承重作用,宋代基本保留了唐代的特征。到明、清斗拱逐渐变得越来越繁复,成为装饰性的构件,斗拱的机能也逐渐减弱。斗拱完美融合了审美性与实用功能。斗拱位于柱和梁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力由屋顶上层传斗拱,在由斗拱转到柱身上。斗拱向外出挑,可以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壮观。到清朝的时候,斗拱更多的是起装饰性的作用。斗拱各个部分的穿插都是按照一定的力学承重原理来接合,应证了宋代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高度。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柱身,断面一般为圆面。柱身表面较为光滑少有雕刻。《营造法式》一书中对于柱的制度有明文详细的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徑一材一栔至两材。”[3]至角则随间数生起角柱。这里看出对于柱子的运用宋代已经达到很成熟的高度。西方的经典柱式和中国古代传统柱式也有相同之处,柱子中部略微会鼓起,角柱会向内部倾斜,但是材料却不一样。西方喜欢实用坚固的石材,而且柱子的表面上刻有凹槽,显得具有装饰感不单调。

中国古代的柱子下方一般都有柱础,柱础一般来说,就是将柱子的承受的重力转移到柱础,再由柱础把承受的重力转移到地面中去。柱础和柱之间通常有一结构称为櫍。有两者共同存在的情况,也有两者只有一种的情况。柱础和櫍一般为石制作,起到防腐、防潮的作用,避免柱子被腐蚀。很好起到了使建筑长久稳定的作用。在《营造法式》第三卷石作制度中,有关柱础也有详细记载:“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4]西方的柱础用石材建造,附有雕刻和装饰,有着严格的比例,为了更好地体现建筑的装饰性和整体感。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价值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下的建筑文化与西方精神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两种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产生两种不同建筑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封建王权高度集中的社会。中国大部分的建筑都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如《营造法式》中从房屋面积大小、装饰以及房屋色彩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个阶级只能在属于他自己的层级里,不可以越界。古代的都城更是如此,由内到外是宫城、内城、外城。在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就有过详细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5]这是最早的都城设计方案,给后来一些朝代都城的兴建也提供了借鉴意义。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气候与节气的把握十分成熟,因此农业文明也深深融入了建筑文化之中。建筑的興建会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物我一体,达到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明代计成的著作《园冶》中也描述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古代的价值体系不是围绕某个统治者或者神话人物,而是围绕着人。著名雅典哲学家普泰戈拉所说过,“人是测量万物的尺度”。古希腊人根据他们自身的力量塑造了奥林匹亚上的众神。包括西方著名经典的三大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多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都是根据人体的比例和有关形象作参考设计的。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强调人的力量。

中国古代建筑还有大量的象征意味。如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代表性建筑群。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构架古建筑群之一。由正门到午门再到太和门,正中的太和殿使全景达到高潮。北京故宫利用建筑群一层层的建筑群效果来烘托皇帝的最高无上的地位与神权。又如北京天坛,是整体呈中轴线对称的建筑群。西北角和东北角相对圆,而西南角与东南角相对方。里面的建筑,如祈年殿就是外围台基是方的,内建筑是圆形重檐攒尖顶的构造。象征着天圆地方,阴和阳。皇家的建筑一般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的比较多,而民间的建筑象征吉祥、美好寓意的居多。如有南方地区的客家建筑土楼成圆形,三个圆形从表面上看呈现三角形。但它的实际内涵是品字,强调道德的规范,起到教育教化族人的作用。西方同样也留下许多经典的神庙建筑。如,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将多利克柱式在帕特农神庙的运用达到顶峰。帕特农神庙供奉着战神雅典娜,象征着希腊人民的智慧与勇敢。

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深深影响着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中国封建的君主号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反应到建筑上也是如此,各种作法各有定制,不可逾越半步。古代皇帝用的龙这个图腾,喜欢把自己称为“龙”的化身。我们现在的人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是由多种动物的一部分组合而成的神话形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也有神话传说,源于上古时期的历史,在《礼记王制》中有详细记载,“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皇帝、炎帝后来联手统一中原。后来我们也称为华夏子孙,采用各部落的图腾的一部分作为图腾,形成“龙”这个形象。而西方对于中国的龙是一种反对态度。他们拥有他们信奉的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并且在他们的诸多神庙中都雕刻有类似人的神像。中国和西方种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不同的建筑文化。

五、结语

本文把中西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建筑经典柱式、精神文化作比较进行研究,分析了中西建筑文化存在差异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西方建筑的异同,表明了中西在不同环境下,建筑文化、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许多差异。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必须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去研究思考和分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土壤孕育那个时代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3][4][5]王海燕.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9;55;83.

[2]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陈平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作者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柱础木构柱式
唐代宫廷建筑柱础石探析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木构的味道
“脚下的风景线”——柱础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绍兴地区传统柱础样式演变及保护研究
均压环对覆冰状况下交流超高压柱式绝缘子闪络电压的影响
柱式传感器与桥式传感器在汽车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南汉国宫殿十六狮柱础石
三相五柱式消弧线圈新调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