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出镜记者专业化水平的方法
2018-11-09张月
张月
摘要: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提升其专业素养主要采取以下三种途径:提高有声语言表达的专业化能力,提高非语言表达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直播类出镜记者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出镜记者 专业素养 直播报道
如今,传统主流媒体拼的就是两个场——现场+立场。记者是否“在场”,是否有记者出镜,不仅关乎节目质量本身,更从心理层面影响观众对新闻、对节目、对媒体的判断与评价。出镜报道是“现场+立场”的最佳实现载体,它以人格化的传播形态带领观众置身新闻现场,亲临事件进程,满足观众在心理上“参与”新闻的需要。出镜记者的角色在新闻报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让其发挥更大价值所在的途径就是不断提升出镜记者的专业化素养,那么,该如何提升专业化素养?
提升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的专业化
提升出镜记者的普通话标准化水平。出镜记者中一部分来自电视记者,一部分来自新闻主播。在电视记者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专业普通话的训练,所以一些人音准有问题,甚至声音略带刺耳。电视除了画面带给观众的视觉享受之外,还有听觉上的享受,因此,出镜记者在普通话发音上虽没有要求和播音员一样的标准,但在表述上应该让观众能听清楚你在说什么。例如,在现场有的记者平翘舌不分,或者前后鼻音部分,把“北京”(Beijing)说成了“北津”(Beijin)造成语义混淆。因此,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其吐字清晰、声线符合大众听觉审美是基础的必要条件。此外,部分文字的发音要符合当地文化的地域特征,譬如在宁波有个地方叫做邱隘(读ga四声),但在汉语词典中此字并没有(ga)的读音,如果读成邱隘(ai),当地老百姓可能会不理解当中的语义。因此,个别字音的准确发音要按照当地的地域文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升出镜记者用词准确化水平。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的用词务必准确,相较于平面媒体和录播新闻有相对充裕的甄选措辞的时间,用词准确在直播中直接体现了出镜记者的语言功力。用词不准确,轻则体现出镜记者语言功力不强,重则影响报道效果,甚至新闻真实。例如,2013年“菲特”台风当中,记者的现场报道陈述的是“现在大家看到我所在的区域洪水已经全部退去,人民生产生活如常”,而现场并非“全部”的住户家中全部恢复,在当时引发了当地村民的强烈不满并且激发了不必要的矛盾。措辞必须准确,准确报道现场的新闻事实,要求直播记者在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报道中特别是直播报道中出现了口误,一定要马上进行修正。例如,2015年3月26号CCTV13晚八点十三分直播间,主播张泉灵连线在法国马赛德国之翼客机失事发布会上的前方记者,记者回答提问的时候说到“在马菲举行”立即纠正为“在马赛举行这场发布会”。为尽量避免口误,可以准备纸笔,在一些关键的信息点上例如人名、地名、数字做一下笔记,也可以适当运用“呢、啊、恩、这个”类似这样的延缓标记语,给自己留有思考的时间。
提升出镜记者表达语言风格化水平。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报道和评述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报道独特的方式和个人风格的标签,可以幽默风趣、儒雅沉稳或是犀利思辨。例如,2017年10月25日CCTV13“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特别报道”,白岩松说“全球聚焦,现场一座难求。”这篇现场连线报道中,开场白岩松的语言幽默轻松自如,主播欧阳夏丹在演播室问道:“岩松,现在离见面会越来越近了,有哪些新的发现和观察呢?”白岩松:“离见面会越来越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宣布会场的纪律”(笑)。他幽默诙谐的回答让大家紧绷的弦放松了一些。连线直播本来就让记者本身会有一种紧张的状态,又加上当时直播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体现了白岩松特有的语言风格,有了自己独特的标签。
出镜记者个人风格的形成一定要符合大众视听审美的接受程度。有些出镜记者在现场的表达语速非常快,自认为这是自己的一种本领和一种风格。而流利不等于顺畅,现场的表达最重要的是结合画面和语言让观众知道你在干什么说什么,而不是出镜记者一味地秀自己的语言本领快速地说完。自己以为自己很流利,观众却没来得及反应,你已经表达完了,失去了传播的意义。
提升出镜记者非语言表达专业化水平
在表达中加入体态语,让报道更生动。出镜记者的手势、站姿、表达时的情感表情都可以作为一种符号出现在镜头面前,因此,适当专业的体态语会让报道更加生动。出镜记者的服饰选择要专业化。根据不同的出镜现场,记者的服饰要根据环境和报道主题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根据当下流行时尚的动态选择自己的服饰。有些出镜记者佩戴了一些不恰当的饰品,包括服饰款式和颜色的选择都与新闻现场的整体氛围不协调。在做绿洲珠宝抢劫杀人案开庭宣判的那条新闻出镜时,笔者曾对自己的衣服应该怎么去选择进行过思考。这是一起时隔20年的持枪抢劫杀人案告破宣判的现场,一则是正义到来的时刻,二则也是受难家属百感交集的时刻,穿得太过于肃穆或是喜庆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包括出镜时女记者妆容的把握,口红颜色的选择等。例如,在2016年10月1日《宁波新闻》宁波市举行升国旗仪式报道中,出镜记者选择红色衬衫搭现场庄严喜庆的节日氛围,很恰当。在一些新闻发布会或者重要场合,建议出镜记者最好选择灰色系搭配,灰色是最百搭的颜色,在任何场合当中都不会出现错误。
提升出镜报道中道具运用专业化水平。出镜报道更有感染力和生动力的一种途径就是道具的运用。这种方式在台风报道中较为常见,通常记者都会拿一个参照物来现场述说台风目前的威力有多大。道具的选择要合适,千万不能“哗众取宠”。再来回顾一下之前白岩松的这段出镜“全球聚焦,现场一座难求”这条长达七分多钟的连线,白岩松用了四个道具。第一个道具“摄像机”,他利用他和摄像机的距离,阐述了党的十九大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新闻媒体人数的增多,摄像机中间也都是一排排座椅。第二个道具“座位”,他利用占座这个故事,和大家讲述了他报道的标题“现场一座难求”。第三个道具“名片”,一张外国记者的中国名片,说明了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更加体现了中国媒体的开放融合。第四个道具“请柬”,意大利记者朋友的请柬,讲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的时间。利用道具引出话题,非常巧妙,让整个连线显得很生动很有层次感,吸引观众眼球。
提升直播类出镜记者专业化水平
新闻现场直播若事件正在发生,往往直播呈现全过程。这时现场记者的表述没有现场那么重要,需要做的准备应该尽可能多地占有背景素材,并且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尽可能准备地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如现场报道时核心事件已经发生,只能通过直播来呈现出事件的局部。在这当中,记者的表述比较重要。应当做的准备是观察现场,抓住事实重点,发现生动细节并且与摄像沟通,设计线路。
直播中,以亲临身份“走位”第一人称的报道新闻,出镜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甚至是感触,都是报道的内容。连线直播,记者大段出镜“脱口秀”,记者的独特表述在镜头前是整体,這时记者的表述非常重要。在直播前,记者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尽可能地和后期制作对接沟通,准备好短片和切换镜头,以备不时之需。例如,2013年4月21日,CCTV13《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今晨发生7.0级地震》,这篇直播连线曾经作为教学范本得到好评和表扬。这篇长达十分钟的连线,记者在现场报道了受伤人员的情况以及救援的情况。
在直播连线当中,出镜记者表述事件的核心内容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在现场记者需要大段的自我陈述,讲述更多的事实,做报道前必须和摄像充分的沟通如何走位,记者在陈述同时画面如何切换,和后期的对接也尤为重要。
出镜记者在提问时的语气以及给采访对象瞬间的感受和相互表达的空间非常重要。采访在直播中尤为重要,也决定了出镜的成败。提问要口语话化,注意采访的火候,在采访前必须明白直播采访的目的,是让权威人士透露最新消息,还是印证记者的某些假设?尽量提闭合式问题,多几个回合,短兵相交更有力道。千万别“彩排”,不要设计假装遇见的情节,采访需要真情流露,直播采访时间宁短勿长。另外还要确保采访对象安全可控,关键词的追加提问。例如,CCTV4《中国新闻 玉树大救援》张泉灵现场报道,这篇采访报道中张泉灵提到了“活着”“生命”等关健词。她采访到了现场的医生,医生怀抱在手里的小婴儿,火候把握恰好,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和准确的信息,并且完全没有彩排过的痕迹,使观众在废墟上看到了最温暖的镜头。(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