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11-09王安冉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问题及对策

王安冉

摘 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儿童应当具有的艺术素质。然而,在实践中,美术欣赏教育一直是美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甚至被冷落的一个领域。在本文中,我们将基于高宽课程中的视觉艺术鉴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高宽课程;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7B-0004-03

美术欣赏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儿童应当具有的审美素质。儿童从小就与大师直接对话,能够使他们的眼界开阔,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然而,在实践中,美术欣赏教育一直是美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甚至被冷落的一个领域。

一方面,美术欣赏教育没有受到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在具体实施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时也面临着诸多考验。在本文中,我们将基于高宽课程中的视觉艺术鉴赏,来针对当前我国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一、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重在使儿童掌握艺术知识与技能

儿童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由于长期以来,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一直处于重技巧轻感受、重结果轻过程的状态,以至于人们只关注它的结果和技巧。这使得艺术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过程,致使儿童美术欣赏教育被冷落。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书本中有欣赏内容,教师也是采取放任态度,不作为学习重点。

(二)教师对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缺乏有效指导

教师自身在具体实施儿童美术教育时面临着诸多考验,主要表现为四点:首先,教师在对儿童是否有能力进行美术欣赏方面存在疑虑;其次,教师对于提供给儿童进行美术欣赏的内容选择不当,有的艺术作品不适合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以至于广大儿童无法理解作品背后的感受,从而降低了欣赏的兴趣;再次,大多数教师在面临艺术欣赏时缺乏信心,教师的讲解往往来自书本和其他人,缺少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深入体验和独特感受,使得艺术作品不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最后,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因而无法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三)家长对于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普遍缺乏正确认识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儿童的背后是广大家长的期望。各种兴趣辅导班为了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顺应家长的需要,往往开设的也是美术创作的课程,忽视了美术欣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大量强迫孩子模仿的范例画,抹杀了儿童的兴趣,抑制了儿童的创造力。

二、美国高宽课程模式及视觉艺术鉴赏教育简介

高宽课程模式,在我国也被译为“高瞻课程”或“海伊斯科普课程”等,已经成为在世界学前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优秀幼儿园课程模式。高宽课程模式以公立幼儿园的儿童为主要对象。“高宽”的英文是由两个单词——High和Scope——组成,旨在让孩子具有高度的热情(high aspirations)和广泛的兴趣(a broad scope of interest)。这一模式的核心精要即让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并以58条关键发展性指标(之前也称关键经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今也在不断地改进)贯穿课程内容,以计划——行动——回顾的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

艺术教育主要包含视觉艺术、戏剧艺术和音乐三个部分,美术属于一种视觉艺术。特别指出的是高宽课程中的视觉艺术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两部分内容。艺术鉴赏是对艺术作品内容与美学价值的批判性理解与认识性了解。而我国美术欣赏教育课程定位于美术欣赏的性质,更多地强调主观的审美活动,对自己喜爱的审美作品加以肯定、赞赏,主要依靠的是儿童的感觉与体验,相对地在分析和评价方面要求比较低。

三、基于高寬课程视觉艺术鉴赏对我国实施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转变儿童美术欣赏教育观念,相信儿童具有美术欣赏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除艺术创作外,儿童欣赏艺术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先前所认为的水平,皮希泰利总结道,儿童不仅喜欢看艺术作品,还喜欢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察体验。“即使他们的词汇有限,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程度也令人惊愕。去教室里参观的访客,在听到学生们关于艺术的讨论后,可能会觉得惊讶——当学生们集中精力、充分发挥分析能力、积极回应时,他们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与观察竟能如此敏锐”。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儿童天生携带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集体无意识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积淀。第二,由于儿童自身经验不足,不带太多功利性目的,儿童较少受到客观条件的束缚,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尚未遭到破坏或损坏较少,因此,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他们反而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更容易和这些作品达到默契和相通。

(二)提高教师艺术教育综合素养,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儿童欣赏艺术家的作品

1.教师要创设一个供儿童进行美术欣赏的环境。

在活动室里布置精美的艺术作品,同时留给儿童一定的欣赏空间,可以诱发学前儿童的自发讨论,高宽课程鼓励儿童及教育者享受艺术欣赏带来的快乐。儿童只有感觉到安全与放松,才敢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艺术观察与艺术观点。教师也可以与儿童分享自己的审美偏好,但不能贬低儿童的偏好,要鼓励而不是恭维儿童的审美选择。儿童只有在当自己的观点得到尊重时,他们才会感到舒适,才会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

2.教师对艺术作品的选择应该基于儿童的兴趣,并鼓励由儿童发起欣赏活动。

遵循儿童的兴趣,他们就能够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进行观察创造。加德纳也强调艺术教育应基于学生发起的事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效果最好,并且学习最具整合性。”高宽课程认为,儿童的观察力非常敏锐,且与他们的感觉相协调,艺术欣赏对于儿童来说非常合适。事实上,儿童非常渴望分享他们对一幅画、一首歌或者一个故事的反应。

3.给艺术材料、要素和技法命名,开发一种可以和儿童探讨艺术的语言。

(1)教师和儿童形成一套讨论艺术的共同语言。

如果对艺术家使用的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丰富教师和儿童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高宽课程模式整理出了艺术词汇表(词汇包括色彩、线条、形状、材质、空间等)。在讨论艺术作品的时候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判断性语言。要说“我看到……”,而不是简单地说“我喜欢……”,要详细地说明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要求儿童反思艺术意图与艺术感受。成人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有益于促进儿童对艺术与艺术家意图的深入理解。

(2)教师通过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儿童去讨论艺术作品。

教师可以问儿童一些关于艺术品的开放性问题,比如“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说教,他们就可以脱离完全根据作品外在特征进行评价的方式,进而简单地分析他们认为艺术家试图表达的内容或者他们对艺术品的感受。我国学者屠美如也积极倡导这种开放式问题的对话法,在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描述后,教师需要及时归纳总结,在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一方面是活动的组织者,能够有效地组织儿童与艺术品进行积极对话,另一方面又是儿童发展的指导者,这体现在能够帮助儿童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有所提升。

4.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儿童欣赏艺术家的作品。

(1)从儿童读物入手,开展美术欣赏教育。

美术欣赏可以从儿童最熟悉的材料开始,例如,图画书中的插图。一旦儿童熟悉了故事内容,成人就可以鼓励他们像欣赏故事书一样来欣赏插图。教师可以为儿童在图书区准备有故事的艺术书和艺术复制品,比如明信片、印刷品、海报,使儿童通过看图画(现实的、抽象的、简单的、复杂的、彩色的、黑白的)来“阅读”书籍。对于年幼的孩子,要选用那些插图较大的,并且内容简单的读物;对于大一些的儿童,可以让他们欣赏一些更加细致和复杂的图画。

(2)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观察欣赏自然界中的艺术。

利用自然界中的美学特征是发展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另一条途径。艺术的正式特征(光、色彩、形式、质地等)在自然界中皆有对应。儿童是自然的观察者,教师应当通过帮助儿童从美学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所见,可以促进儿童对自然环境以及由自然环境激发而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3)让儿童制作属于自己的图画故事书。

儿童可以汇集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的仿制品或照片,将其制作成剪贴簿或文件夹。这样,儿童就可以像浏览有插图的故事书一样,浏览他们自己制作的画册,并且在画册中配上自己对所见形象的解释与描述。

(4)在开展配对和序列游戏中体会艺术品。

年龄较小的儿童能够根据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口头描述找到相应的艺术仿制品;年龄稍大些的儿童能够依据艺术作品的表现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在游戏中,儿童形成了对艺术作品的识别与欣赏。同时,这类活动经验有益于帮助儿童掌握一系列的认知概念。

(5)运用多种感官体验,强化儿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儿童全感官的参与可以较好地促进儿童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感官体验有助于儿童了解艺术家艺术创造的意图,“克兰维基建议,儿童真的摸一摸、闻一闻向日葵的话,就能更好地理解梵·高的《向日葵》。他们能够更快地‘看到画作,感受到艺术家意图传递的内容”。通过外显性的动作,如身体或面部特征、舞蹈来表达,还能很快地唤起儿童的情感,如果儿童移动他们的身体来表现或者回应艺术作品的话,他们对描述语言的掌握与使用也会增加。事实上,儿童是通过感知并通过活动来表现艺术作品的,然后才能够用语言来描述艺术作品。

(三)家园合作,用艺术建立家园联系

艺术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很普遍,它是建立家校桥梁的一个自然途径。教师要能够与家庭和社区并肩工作,将活动室内外联系起来,如果这些桥梁能够在更广泛的水平上建立,儿童接触艺术的机会就大大扩展了。同时,家长和社区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1.幼儿园为儿童提供展示家中的艺术品的平台。

来自家庭中的艺术品不仅可以展现通常意义上的优秀的艺术品(例如绘画、印刷作品、雕塑作品和摄影作品),也可以表现出一些少見的媒介(包括面具、编织物、陶器、书法、珠子和篮子)。

2.成人带领儿童参观儿童博物馆或画廊。

“艺术教育联盟认为,即使婴儿也可以参观儿童博物馆和向儿童开放的展览馆,这些物件和画作能诱发儿童极大的兴趣,儿童喜欢欣赏艺术品,并且喜欢和他人分享观察收获”。在实地考察之后,还可以为儿童提供表现经验的机会,如在活动室开办儿童的画展,让儿童扮演美术馆的导引员,成人可以帮助儿童一起为作品制作展览馆式的展览标签,重新布置陈列柜、搁架和其他展示空间,邀请其他儿童和家长们参观。

3.幼儿园欢迎家庭成员参与到多种艺术欣赏体验中。

艺术欣赏体验如欣赏书籍插图、参观儿童艺术展览等,鼓励儿童和家长讨论创作时的想法和感觉,如果家长能够对艺术产生兴趣,并将其视为一门学科,就会向儿童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在制作和理解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地练习技法,与掌握数字和文字一样重要。

4.幼儿园重视并积极为艺术教育分配资源。

幼儿园要保证美术欣赏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让艺术教育成为教育的关键元素,这就需要教师有宽广的视野与长远的计划,将艺术纳入到自己的全盘计划之中,为艺术分配资源。

幼儿园在为儿童创设学习环境时,同样要重视空间的功能和审美性,室内环境的调整为艺术活动的开展创造出更多的空间,让整体空间在视觉上显得更加赏心悦目,如果人们在日常工作环境中有意地加入了审美原则,则儿童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意地吸收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安·S·爱泼斯坦著,霍力岩译.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认识高宽课程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安·S·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著, 冯婉桢译.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安·S·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著,李敏谊译.有准备的教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工会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浅议财务会计管理在工程企业中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