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快速路六纵线(龙盛段)总体线位研究

2018-11-09陈晓宇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10期
关键词:铜锣双河基本农田

陈晓宇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市 400039)

0 引言

快速路六纵线是重庆市主城区规划“六横、七纵、一环、七联络”城市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龙盛段亦是两江新区龙盛片区规划“三横两纵”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不仅是完善片区路网的需要,也是串联长江南北两岸以及铜锣山东西两侧的城市组团的需要。同时,作为龙盛片区货运交通主轴之一,其与片区内部道路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系统进行衔接,保证“水铁公”联运系统的实现。

1 设计原则

快速路六纵线(龙盛段)位于两江新区西侧边界,西侧背靠铜锣山山脉,东侧面向龙盛片区建设用地。受沿线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及周边规划用地红线已发的限制,道路总体通道沿双河流域布设,东西向地形起伏极大,布线空间极为受限。道路沿线跨越河流四处,穿越现状高压线五处,且与现状及规划穿山通道所形成的立交存在高差大、技术方案布线难等问题。

为确保六纵线的全线畅通,本次设计综合考虑环境交通影响、投资造价及项目可实施性等因素,工程总体设计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项目为城市快速路网“六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设计应在遵守规划走向的基础上力求直顺,保证路线较高的线形标准[1]。

(2)主线走向应尽量避免对现有水系、高压铁塔、乡道、厂房、鱼塘等既有构筑物影响。

(3)道路平面设计时避免侵占规划基本农田,同时减小对项目东侧已出让地块红线的影响。

(4)现状水系双河、石门河、秦家沟和河水沟均为规划保留水系,根据前期收集资料,双河、石门河和秦家沟均需进行河道改造。路线设计时尽量减小对河道的干扰,注重环保、水保与重要节点工程的景观设计,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5)立交设计充分考虑近远期建设相结合,尽量减少废弃工程量,从而降低总体工程造价。

(6)六纵线(龙兴段)所在区域西侧未开发,为铜锣山山脉,呈原始地形状态,设计时注意道路与自然和谐统一,尽量少用构筑物,把路线景观纳入到地域景观中,实现与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营造“安全、舒适、环保”的道路环境。

2 总体设计思路

工程设计应满足总体规划和近远期交通需求,保证行车安全、舒适。工程设计应从交通系统思想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其建成后既可充分发挥城市快速路的功能,又便于与路网沟通,利于发挥路网的整体功能[2]。

结合本次项目建设等级及所处路网规划位置,本次项目一是宏观上为主城区与龙盛片区、茶园城市副中心等功能性组团的快速连接通道,二是为园区提供对外快速通达的载体。

根据规划线位,六纵线(龙盛段)线位基本沿铜锣山冲沟东侧山腰布设,以半填半挖为主,但规划线位距离现状河沟约64 m,预留较大非建设用地。本次研究将线位往西侧(即铜锣山侧)偏移,以消化部分弃方,同时可以增加园区可建设用地。

3 功能定位

根据规划分析,六纵线的功能定位为城市快速路,主城东部槽谷的南北向结构性大通道,以通过性交通为主,兼顾集散性交通。其交通特征定义为:客货混行,交通需求量大。

4 线位研究分析

4.1 线位通道分析

结合规划及前期研究成果,六纵线主线线位分布于铜锣山及M项目平场地块所形成的沟谷地带。本次研究提出两条线位通道(见图1)。

图1 线位通道示意图

线位通道一主要沿双河西侧分布。该线位存在以下问题:

(1)该侧分布大面积规划基本农田,线位一将侵占规划基本农田;

(2)双河西侧现状分布220 kV和500 kV高压走廊带,不利于道路线位布设;

(3)现状水系双河、石门河距西侧基本农田保护区较近,线位通道地形复杂,沿线桥梁结构物设置较多,工程投资较大;

(4)双河西侧地势较陡,标高在221~378 m之间,高差157 m,不利于道路布线。

线位通道二主要沿双河东侧分布,该侧地势较平缓,标高在221~304 m之间,高差83 m,且双河距M项目平场地块边线约105 m,道路布线条件较好。

从道路周边建设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及规划基本农田等控制性因素分析,线位通道二布设双河水系以东、M项目平场地块以西的通道布线是合理的。本次设计将线位通道二作为六纵线推荐线位通道走向。

4.2 线位走向分析

4.2.1 起点段至五横线段线位分析

(1)线位一(见图2)

图2 线位走向示意图(一)

线位一与规划线位保持一致,在起点段为了减小对现状水系的影响,采用“S”型曲线避让该水系,并沿现状平场边坡坡脚向北延伸,以桥梁形式上跨双河流域。该线位存在以下问题:

a.起点处采用“S”型曲线,平面指标较差,影响行车舒适性;

b.线位走势较高,土石方工程量较大;

c.距离现状双河河沟约64 m,预留非建设用地较大。

(2)线位二(见图2)

起点与现状顺接,将规划线位往西侧(铜锣山侧)偏移18~31 m,并往北延伸,以桥梁形式上跨双河流域。该方案距离双河河沟最小距离为18.5 m,需对现状河道长约101 m进行河道改造。

线位一与线位二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线位比选指标表(一)

4.2.2 五横线至终点段线位分析

(1)线位一(见图3)

图3 线位走向示意图(二)

线位一与规划线位保持一致,在桩号K9+900至K11+050段采用“S”型曲线将线位往西侧(铜锣山侧)偏移,以避让道路右侧500 kV高压铁塔,往北延伸,再设置一处圆曲线至终点段。该线位存在以下问题:

a.全段设置4处圆曲线,平面指标较差;

b.道路线位位于现状平场边坡上,道路红线将侵占现状平场地块约859 m2;

c.道路中线距离古路隧道洞口位置约64 m,该处立交布设困难较大,且影响行车的安全性;

d.距离现状500 kV长石I线高压铁塔最小距离为86 m,立交布设时需设置挡墙以减小对高压铁塔的影响;

e.现状石门河支流与六纵线为斜交,为减小桥梁工程量,需对该河道进行改造,长约346 m;

f.余家咀立交将侵占M地块红线约4.72 hm2。

(2)线位二

为减小六纵线对现状平场的影响,将该项目线位在规划的基础上向西侧偏移17 m(见图4),向北延伸,在观音堂立交处往东侧偏移38 m,终点采用3 500 m圆曲线顺接规划线位。本线位存在以下问题:

a.距离现状500 kV长石II线高压铁塔最小距离为54 m,立交布设时需设置挡墙以减小对高压铁塔的影响;

b.现状石门河支流与六纵线为斜交,为减小桥梁工程量,需对该河道进行改造,长约377 m。

图4 线位调整示意图

线位一与线位二进行比选见表2。

综合上述比较(见表1和表2),线位二在规划线位的基础上,从平面线形指标、与地块边坡的景观结合、自然地形的结合、对现状高压走廊及水系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优化,同时在工程投资上亦低于规划线位,故线位二技术指标合理、运行速度协调性较好[3],经济合理可行。

表2 线位比选指标表(二)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针对六纵线(龙盛段)各影响因素区别对待,西侧以尽量保护铜锣山自然山体为原则,东侧应以与规划地块合理衔接为原则。认真梳理沿线控制因素,通过多方案、多角度论证,确定合理道路线位走向。结合线路所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道路网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发展预测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建设可行性、方案合理性、经济性、技术可靠性提出了综合性的论证研究。

猜你喜欢

铜锣双河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绥阳双河洞
10分钟搞定铜锣烧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水土保持助力双河镇大田村实施精准扶贫
铜锣的心事你别猜
铜锣山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受力与变形分析
第五师双河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