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下的工匠精神
2018-11-09路以文
文/路以文
少年之时学《庖丁解牛》,费尽周折才背下原文。前不久,偶遇一位维吾尔族大哥正在街上宰牛,完美诠释了“庖丁解牛”之深意。
那位大哥身高1.75米,壮实却不乏敏捷。鼻梁高挺,眉眼深邃,眼神友善,笑容羞赧。须髯浓密有型,头顶一盏黑色小帽,无处不透着西域人独有的气质。维吾尔族大哥见从身后掏出一把小刀,10厘米长,似月牙如凤尾;刀把是铜质的,磨得锃亮。他探到耳际揪下些许头发,吹向平整光亮的刀体,应声而断,听得围观人们的惊叹,那洋洋得意的眼神无比满足。他双腿横跨在牛身两侧,还不等我看仔细,只听“刺啦”一声,牛肚皮已被笔直豁开。内脏被他娴熟的双手温柔取出,干净完整,还冒着热乎乎的白气。随后麻利地将刀尖伸入四个牛腿,挑断脚筋,顺着骨节轻轻一掰,四个牛蹄就吊在牛腿上,露出骨头。此刻,他端坐板凳,将一只后蹄轻托手心,轻盈豁开一道小口,开始剥皮。时间不长,半扇牛皮被完全剥掉,舒展地平铺在地上。他站起身来悠着劲儿把牛调个方向,用更快的速度剥好另一侧。周围买家早已迫不及待。“我要这个后腿。”“帮我切这块。”“我要这半扇儿排骨。”维吾尔族大哥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道:“都有的,慢慢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幸福,就要去奋斗。”“各行各业都能出人才。”在这样一个兼容并包的社会大环境下,再回过头来欣赏解牛这件小事,竟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藏在红色党章里的精练言语,变成日常百姓的家长里短,变成百姓的柴米油盐。从小事中发现大智慧,从平淡中发现不平凡。
文惠君一赞叹,庖丁“释刀”,告诉皇帝“臣之所好者,道也”。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道道。得道者就是那行中的状元。庖丁解牛3年,从皮毛看见骨架结构。解牛19年,达到官止神动境界。依照牛的天然生理结构,砍入筋骨缝隙,顺骨节间空处进刀。筋脉经络相连之处,庖丁的刀都不曾碰及,那大骨更是完好保留。19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技艺能够达到这般境地,除非时间历练,还有一如既往的专注,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与不断的自我超越。这就是工匠精神。
解牛虽是一件小事,其中蕴藏的道理却能融会贯通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因为对解牛有热爱,所以有了对职业的忠诚;因为对解牛有执着与坚持,所以有了对职业的担当;因为对解牛有琢磨与自省,所以有了对职业的“干净”的追求。而“忠诚、担当、干净”将成就的是新一代中国人民的优秀代表,让工匠精神绽放在每个岗位,成为中国梦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