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肃北小敖包沟西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2018-11-09王党琦谢喜红宋小宏
王党琦,张 瑾,谢喜红,宋小宏,辛 龙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酒泉 735000)
1 区域地质特征
勘查区位于敦煌地块与祁连造山带的交接部位、阿尔金断裂北侧,属阿克塞—好不拉Pb-Zn-Cu-Fe-硫铁矿-白云母成矿带。区域地层以阿尔金大断裂为界,北侧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岩群属塔南地层分区;南侧长城纪朱龙关群、白垩纪新民堡群、新近纪疏勒河组属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北祁连地层小区。
勘查区内构造形迹复杂,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褶皱、断裂最为发育。敦煌岩群总体上构成堆若格特复式向形,其轴向近东西,两翼发育不同规模的次级褶皱;断裂构造是区域上最重要、分布最广泛的构造形迹,明显受阿尔金大断裂的控制,其中北东东向断裂为阿尔金大断裂的一部分,北西西向断层是阿尔金断裂的次级断裂,也是区内铜、铁、铅重要的控矿构造。
岩浆岩不发育,侵入岩主要有元古代黑云二长花岗岩及加里东期钾长花岗岩、花岗岩,均呈岩珠状产出;火山岩在长城系朱龙关群第二岩组下岩段有少量分布,主要为中酸性—基性火山岩;脉岩种类多样,主要有花岗岩脉、伟晶岩脉、石英脉及少量辉绿岩脉、闪长岩脉等,其中以花岗岩脉和伟晶岩脉最为发育。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小敖包沟西多金属矿主要出露地层为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岩群第二岩组第二、三岩段和第三岩组第一、三岩段,总体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地层总体倾向北东,受褶皱影响局部倾向南西,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第二岩组第二岩段为主要的赋矿层位。敦煌岩群为一套褶皱强烈、变形变质复杂的中深变质岩系,岩石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石英片岩、含石墨透闪石化大理岩为主,夹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石英岩、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石墨石英片岩、含石榴二云斜长片麻岩、透闪石化大理岩,铁铅矿体赋存于透闪透辉石矽卡岩、石英岩、石英角闪片岩、蚀变碎裂岩中。见图1。
2.2 构造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其规模、性质均受阿尔金大断裂控制,多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构成区内主要构造格架。敦煌岩群第二、三岩组总体构成一个复式背行,轴向北西西,南西翼总体倾向南西,倾角较缓(45º~55º),北东翼总体倾向北东,倾角较陡(42º~71º),核部为敦煌岩群第二岩组第二岩段,两翼为第二岩组第三岩段,层间次级褶皱、断裂发育,褶皱形态复杂多变;区内断裂构造属阿尔金大断裂的次级构造,走向多在100°~120°之间,倾向南,倾角55°~75°,规模较大,破碎带宽4m~30m不等,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图1 小敖包沟一带区域地质矿产简图
2.3 岩浆岩
勘查区内无岩体侵入,仅见少量脉岩,以酸性为主,中基性、基性次之,一般规模较小,石英脉及长英质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石英脉中见有孔雀石,局部富集呈铜矿体;长英质岩脉顺岩石裂隙、节理及破碎带贯入,局部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形成区内重要的矽卡岩型铁铅矿化带。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较强,主要有黄钾铁矾化、硅化、赤铁矿化、矽卡岩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与铁、铅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黄钾铁矾化等,其中矽卡岩断续分布于构造破碎带内,一般规模较小,呈透镜状、似层状分布,为铁铅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3 矿体地质特征
勘查区内共圈出铅矿体1条、铁矿体9条、铜矿体1条、石墨矿体6条、硫铁矿体2条,根据矿体分布位置及矿石类型,划分了Ⅰ矿带、Ⅱ矿带2个矿化带。
3.1 Ⅰ矿带铁矿体地质特征
Ⅰ矿带位于勘查区北侧,矿带长约1km,宽3m~15m,圈定石英角闪片岩型磁铁矿体2条,矿体赋存于敦煌岩群第三岩组第三岩段石英角闪片岩中,呈似层状北东向带状产出,倾向北,倾角55°~60°,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矿体长400m~600m,矿体平均厚度1.34m~2.86m,TFe平均品位26.28%~28.20%,mFe平均品位20.45%~22.68%,磁性铁占有率为77.76%~80.44%;矿石具粒柱状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少量赤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及角闪石。
3.2 Ⅱ矿带铅矿体地质特征
Ⅱ矿带位于勘查区中南部,是区内主要的铁铅矿化带,断续长3.2km,宽3m~50m,走向110°,倾向北或北东,受褶皱、断裂构造影响局部倾向南,倾角38°~73°之间。该矿带内共圈出铅矿体1条、铁矿体7条、铜矿体1条、石墨矿体6条、硫铁矿体2条,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形态简单,铁铅矿体主要受蚀变破碎带控制,形态随破碎带变化,具明显的膨缩、扭曲现象。
铅矿体呈似层状,形态简单,与Fe4矿体“同体共生”,长130m,走向115°,倾向南西,平均厚度1.10m,厚度变化系数44.73%;Pb品位0.86%~1.50%,矿体平均品位(Pb)1.06%,品位变化系数29.86%。矿体厚度、品位变化均小,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矿体严格受断层控制,沿破碎带有长英质岩脉断续侵入,局部破碎带两侧有透辉透闪石矽卡岩产出,为铁铅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矿体顶、底板主要为白云石墨石英片岩,局部为大理岩。矿石自然类型为透闪透辉石矽卡岩型铁铅矿石,具自形—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方铅矿、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方铅矿呈半自形—它形晶粒状,粒度0.07mm~0.2mm,呈浸染状、细脉状分布在裂隙密集区,局部呈星散浸染状不均匀分布,脉石矿物主要有透闪石、透辉石、石英等;化学成分简单,除有用化学组分铁、铅以外,普遍伴生锌、银、锰,但均达不到伴生指标,有害组分SiO2、S超标,SiO2平均含量38.16%,S平均含量1.40%。
3.3 Ⅱ矿带铁矿体地质特征
铁矿体长120m—600m不等,矿体TFe平均品位26.28%—35.03%,品位变化系数为6.41%—21.32%,有用组分均匀,矿体平均厚度1.10m-13.02m,矿石自然类型有透闪透辉石矽卡岩型复合铁铅矿石、石英岩型磁铁矿石、构造角砾岩型复合铁矿石3种,矿体主要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
3.4 Ⅱ矿带晶质石墨及硫铁矿矿体地质特征
石墨及硫铁矿体主要赋存于敦煌岩群第二岩组第二岩段,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铁铅矿体上盘黄铁矿化含石墨二云石英片岩中,均为盲矿体,总体南倾,倾角70°-75°,长175—315m不等,顶、底板围岩为含石墨透闪石化大理岩,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矿体向深部产状有变缓趋势,并具有“上厚下薄、上富下贫”的特征。
其中石墨矿体平均厚度为3.38—9.01m,固定碳平均品位为4.28%—5.77%,矿石自然类型为二云石英片岩型晶质石墨矿石,具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石墨,含量约3%—8%,呈细小鳞片状,片径多在0.15—0.25mm之间,工业类型属晶质石墨矿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含少量泥质、碳酸盐集合体及赤褐铁矿。
硫铁矿体平均厚度为3.38—3.44m,S平均品位为9.40%—10.73%,矿石自然类型为黄铁矿化含石墨二云石英片岩型硫铁矿矿石,具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有用组分为黄铁矿,呈它形细粒状,粒径0.10mm±,局部呈稀疏浸染状、细脉状分布,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黑云母和鳞片状石墨、白云母等。见图2。
图2 小敖包沟多金属矿18勘探线剖面简图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浅析
4.1 矿床成因
在认真分析前人科研和地勘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勘查成果,认为小敖包沟多金属矿存在两期成矿作用的富集叠加。矿床成因分为两种,一是石英角闪片岩型及石英岩型铁矿、石墨矿属沉积变质型矿床;二是矽卡岩型及蚀变碎裂岩型铁铅矿属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矿床。
(1)小敖包沟西铁矿体赋存于矽卡岩、石英岩、石英角闪片岩及蚀变碎裂岩中;铅矿体赋存于矽卡岩中,与铁矿体同体共生。顶、底板围岩主要为白云石墨石英片岩,局部为大理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及黑云斜长片麻岩,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与顶、底板围岩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具明显的同生沉积特征。
(2)铁铅矿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方铅矿。由早到晚的生成顺序为磁铁矿→方铅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透闪石、透辉石、角闪石和石英等。在化学成分上,Fe2O3、FeO、SiO2之和大于66.87%,而Al2O3、MgO、Na2O、K2O及P2O5含量低,沉积特征明显。
(3)铁铅矿中磁铁矿多呈细脉状、条带状较均匀分布于脉石矿物间,说明其形成于沉积作用期;而方铅矿、黄铁矿呈浸染状、星散状不均匀分布在微裂隙附近,表明其形成于热液作用阶段。且矿区无大规模侵入体分布,矽卡岩(构成铁铅矿体)产于破碎带及其两侧,是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交代、蚀变的产物,说明矿石中硫化物形成与后期热液叠加有关。
4.2 找矿标志
(1)地表矿体经风化淋滤,形成黑褐色“铁帽”,是区内最明显的找矿标志。
(2)矿体主要赋存于敦煌岩群第二岩组第二岩段中,在第三岩组第三岩段也有零星铁矿体出露,且石英岩、石英角闪片岩、矽卡岩本身即构成矿体。因此,敦煌岩群第二岩组第二岩段和第三岩组第三岩段是找矿的目标层位。
(3)石墨矿体位于铁铅矿上盘的黄铁矿化含石墨二云石英片岩中,而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具备“低电阻高极化”的电性特征,使用电法等物探手段可为间接找矿标志。
(4)铁铅矿体多产于构造破碎带中,受构造控制明显,因此区内的破碎带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5)矿体两侧黄钾铁矾化较强,在地表形成较为明显的“黄带”,是区内直接的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