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桥、东四、雍和宫、鼓楼 这是文艺青年所喜欢的精神财富的共享状态
2018-11-08
社区里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就好像“阿尔的太阳”给梵高带来的灵感一样,是先有“阿尔的太阳”才有了梵高,还是先有梵高再有“阿尔的太阳”?
把自然和野生的、散装的东西的价值洞察出来,然后进行技能化、专业化以及商业化,这应该是策展人、艺术或者时尚工作者要做的事情。在高端时尚里,产品都是被设计过的,呈现的形式很高级,但一定有来自于野生的灵感和素材。这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跨界和混搭,造成的一种恰好的、临时的、和谐的或者是独特的美感,专业的时尚的人士看到其中的生命力,再去把它进行商业化,这种商业化应该就是社区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艺青年郭小寒刚刚策划了“街大新喜”东城文化生活节,活动以同主题散点式的发生方式覆盖了东城所辖多个片区的特色空间场所,并通过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艺文活动,连接了艺术家、爱好者和社区居民,“胡同连接人与人”是2018“街大新喜”东城文化生活节的主题。郭小寒称自己喜欢的胡同是自然生长的社区,她有很多朋友在这里开店,或者做独立的艺术家,大家经常会在一些公共的场合里遇到——在演出、藝术展或者是一些很有调性的咖啡馆和餐厅中,大家自然就有这样的一个连接在生活中的互相照应。
这就很像欧洲的社区概念,大家无限链接互相帮忙,这都是比较自发的行为,可能大家的审美和生活方式都差不多,所以互相吸引。
“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需要很好的策展人以及有执行能力、有想法的创意人去做。比如说,每年的国际设计周就是广泛连接了很多社区——白塔寺再生计划,用设计把所有的街区用不同的主题呈现出来。这些我们熟悉的一些日常的文化和消费场景以及我们熟悉的艺术形式——音乐、市集、沙龙等等,比较小但是又比较聚焦地在社区中呈现,大家的主题都比较明确。”
做社区活动的初衷还是因为对所生活的社区的爱,郭小寒觉得胡同中这些美好的东西是不能消失的,无论是对过往的纪念,还是更深入地去挖掘胡同的价值,让大家可以比较积极地去怀念过去和构建未来。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郭小寒
Q社区文化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么?
A胡同具有扁平化和近距离到达的特质,我不是跟胡同里的老北京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和生活在胡同里的年轻人和创业者在一起。大家在生活方式和工作的理念和一些价值观上都比较有其识,也是因此大家才会纷纷选择来到胡同。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大家有连接的可能性,慢慢的就自然地连接起来了,这跟CBD的那种公司制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Q咱们谈谈社区文化,从安迪沃霍的艺术工厂可见一斑,那是他位于纽约东区47大道的银色工作室,这让东区成为时尚和艺术的诞生地。
A所谓的社区文化,是一种邻里和共享。邻里会把人的关系走近,但又不会太近,互相有照应,又都有各自的空间。不是高度隔膜的高楼大厦的那种,也不是一个集体宿舍,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可远可近,就看你自己把握的度。如果你游刃有余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方式,这是胡同给我的一个启发。所谓的文化上市大家可以共享的——共同喜欢的音乐艺术设计生活方式,包括消费理念,包括一些设计类的产品衣食住行等等。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大家互相推荐一些好东西,你觉得这个好我也觉得这个好,每个人不可能都什么都懂,但人们可以给我推荐一些好吃的,或者推荐一些我不知道的独立厂牌的衣服,或者是我给他们做一些歌单放在餐厅里或者是店里会显得更洋气一些。
好像以前我从你家借把米从我家拿个酱油的那种感觉,我比较喜欢这种精神财富的共享。工厂跟社区还是不一样的,但作为这种自下而上的意见领袖,打开了一扇下流社会与上流社会沟通的大门,这个地方就是在工厂。
你是一个nobody的文艺青年,但是你在工厂里便可以进入到好莱坞或者什么其他的精英级的上流社会,这些都基于安迪沃霍和他的工厂创造的能量,就像是艺术精华的原液,然后再把它打造成高端的艺术产品,这个过程是挺好玩的,这两个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会把来自街头的东西零散的东西,独立的东西,通过一种连接的方式变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和一种社会生态。
Q胡同的社区文化衍生出哪些有趣的事件?“街大新喜”活动的初衷是怎样的?
A大家会联合起来做一件什么事。比如说一个主题性比较强的演出,从乐队、到市集、到餐饮都根据这个主题呈现出好玩的东西来。比如说祥子经常会在梵几的家具店中给熊亮(画家)做展览。这挺有意思的,他的这种跨界是因地取材,有啥弄啥的一种跨界,在胡同里就跟大家同样赶一班地铁一样,各式各样的人胡乱地塞到了一起,但是还很有趣。
Q在社区中个体的独特性在哪里,你的独特性在哪里?
A个体的独特性就是每个个体其实都是很独特的,尤其是在童年的时候你没有被教育教化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在你慢慢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环境会把大家慢慢磨成可能更一样的人,更适合一个生产线。但是胡同的这种天生的自由和散漫,可能就是比较原始的保存了,大家那种没有被磨砺的部分。那个东西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真的没有地方去磨,所以就留下来了,反而我觉得这些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更完美,更完整的一面。
大家可以懒、可以松懈可以自由自在,可以随意穿搭,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可以凑合。可能在一个高度集中的,比如说像一很专业化的职场里面,这些肯定是不行的,但这些东西是没有价值么?就一定是人类必须要克服的bug吗?我觉得它拓展了一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就是有棱有角的,也可能被有些人喜欢的——繁杂的有棱有角的,那些不太规矩的东西。我可能就是恰好是喜欢这些东西吧,所以就会觉得特别有生命力。他的这种可加工和可再造可再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强。
有些人喜欢用剪得整整齐齐的花来插花,有些人喜欢用野花插花,我可能就是一个喜欢用野花插花的人,所以就会比较喜欢胡同。
我的独特性在于一直没有被规劝好,一直有一些表达的欲望和观察的能力,一直也没有被驯化得很乖顺,也在不停地挖掘和不停地放弃原来的东西,一直在用一种缓慢的方式,也一直在反叛和蜕皮似的去生长。每个阶段可能都会被新的东西吸引,然后很快的就放弃原来的可能还比较好的一个东西,但前面的吸引的能量,是远远大于对过去的一个留恋的。自己一直往前走,可能想去缔造这些生活中更丰富的体验,同时我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TIPS
关于“街大新喜”东城文化生活节胡同里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连接达成新旧世界的对话“街大新喜”东城文化生活节主要呈现对人与城市的关怀与连接,以“胡同连接人与人”为策展核心主轴,对北京的胡同风情、历史文化、现代风貌、自然博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系统的梳理规划和呈现。串联活跃而有理想的各文艺领域的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社区工作者,针对城市与文化生活,牡区文化深入展开,以社会的文艺来产生持续影响力。将辐射北新桥、鼓楼、雍和宫、东直门、东四一带的演出场地、剧场、公共空间、文化教育空间、社区空间、民间空间等区域.在区内不同地点,相同时间,结合在地性的文化传统和活跃在此的策展人、艺术家,以及公共空间,呈现音乐节、戏剧节、摄影展、设计展、生活美学市集等多元艺术文化样貌的社区文化生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