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题探究式学案教学的行为化策略
2018-11-08邓伏云
邓伏云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更新,学案教学是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案的形式多种多样,效果也各不相同。本文结合主题探究式学案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进行了思考与实践,谈谈主题探究式学案教学的行为化策略。
关键词:主题探究;学案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進,课堂内外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探究没有间断过,在教学中学案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编制学案的过程与实施的效果也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学案教学怎样开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同行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开展主题探究式学案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常规学案设计存在的共性问题
1.重表面形式,轻效果与实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受关注。
有部分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是因为此类活动在常态教学中开展不多,有些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并没有形成一种教学风格与模式。
2.学案等教学手段设计存在误区
学案设计应该以落实课标内容要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案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既有利于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学案的编制中,“重知识、轻导向”的现象普遍存在,面面俱到,知识点多而杂,学生感觉头绪很乱。学案设计需要不断优化。如《东亚与日本》就需要在常规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争取让学生做到“学一节,会一类”。
二、主题探究式学案设计的策略
1.重视学生实质参与,增加师生双边互动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材在编写时也提供了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环节,如阅读、组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在编制主题探究式学案时,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让不同情感、不同认知的各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碰撞,真正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知、感悟,而不是教师急于讲结论、少数学生当主角、多数学生当观众的那种走过场、重形式的活动。
2.常规中落实知识,主题探究中提升效率
在本人曾经开设的《亚洲概述及东亚》公开课中,在科学编制常规学案的同时注重学法指导,编制出既有“个性”,又有“有规可循”的“模式化”学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不错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做到“学一节,会一类”。
“主题”定位于某一突出的地理事物特征与规律及成因,通过“主题探究”力求能将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对“点”(主题)的探究达成对“面”的把握,总体上达成对地理知识比较全面的有效掌握。
课堂的时间有限,探究活动要充分开展,不能流于形式。问题的设计在于有效和精简,不能太多。
3.结合考点,注重随堂练习的针对性
随堂练习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练习的配备也要有针对性的探究点,我在《亚洲概述及东亚》中做了如下配备(说明:反思归纳放在课后完成)
探究点 亚洲重要区域的地理特征(选题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都是 气候,但A处气候具有明显的 性。
(2)朝鲜半岛地势有何特点?说出判断的依据。
(3)日本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沿岸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析F附近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率高的原因。
【反思归纳】(根据课堂答题效果进行)
4.注重训练效果,精选精批精析习题
主题探究式学案也需要配备与主题相对应的精选习题。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要学的课程和内容很多,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考虑,精选习题。一份层次、难易得当的好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真正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在编制学案配套练习时,一般选择几个典型的选择题和一两个综合题,让学生有适当巩固练习的同时又不至于受“题海”的困扰。学生在完成学案配套练习后,要求及时上交,教师必须全批,建议有恰当的评语。在讲评时,要选择错误率较高、且有一定代表性的题进行分析。
“主题探究式学案”教学是运用地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突出的地理事物特征与规律及成因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研究、思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研究高考对学科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入手,不断思考与实践,在地理学习中体验到无限的学习乐趣,在学习中增强地理能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